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兼谈语文学困生的转化
2015-02-28吴育良
◎吴育良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兼谈语文学困生的转化
◎吴育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阅读课文常常浮于表面,装模作样,不愿回答或回答不出问题(其实是他没有仔细看书,什么也没有看出来);课堂听讲心不在焉;讨论问题沉默寡言;做阅读理解题,常常答不出几个字,或者答非要点,甚至答非所问……究其原因,除了思想态度外主要还是缺乏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主动地学习,维持学习热情,直至完成学习任务。而所谓的学习困难生,大多数是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造成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对于大多数初中学生来讲,他们的心理发展往往滞后于身体的发育,不少学生身体长得快,但心理不健全、不成熟。他们常常有自己的观点、想法,甚至抱有许多幻想,不切实际,想独立行事,但又缺乏经验、意志薄弱、意气用事,常常会跟他人发生冲突。就学习而言,不少学生通常会认为上学读书是为老师而读,觉得老师跟我关系好,我就认真学他的课;关系不好就不认真学,甚至不想学他教的课。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关键的一步。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有高尚的道德行为,渊博的知识,富有爱心,上课生动有趣,方法灵活多样……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服、钦佩。其次要尊重学生、亲近学生、关爱学生,民主平等,做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师益友。既要在课堂教学中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理解、观点、发言和质疑;又要在课外同学生平等地交流,不歧视学习困难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即使学生有缺点、犯了错误,也要因势利导,不能无端训斥、谩骂、冷嘲热讽。对待学习困难生,尤其应当倍加关怀、真诚帮助。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你、亲近你,愿意听你教的课,才会在课堂上表现得积极、主动,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
二、充分运用语文教学的艺术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变传统的讲授课为师生讨论课、探究课,授人以“渔”,不授人以“鱼”。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伙伴,当好“导演”,巧妙导学。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活跃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思路。例如,在教授鲁迅的《故乡》时,教师可以从“故乡”、“朋友”、“童年”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课堂上来。因为贴近生活的问题,更容易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思考。又如在教《天上的街市》时,可以抓住学生喜欢故事的心理,启发学生思考:牛郎织女的故事原来的结果是怎样的?诗中牛郎织女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造?通过这样的比较、质疑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理解该诗的主题和写作方法。通过这样的巧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其次,通过组织朗读比赛和课本剧表演等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培养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思想感情及表情达意的能力。可以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辩论,相互质疑问难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把具体可观、可感的实物、图片等引入课堂,作为教学手段;甚至可以把生活引入课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切身体验,谈感受、谈认识,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优秀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可以带动、影响学习困难生,使他们觉得有方法可依,有榜样可学,与其为伴,不亦乐乎。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多肯定,尤其是学习困难生,要求不能高,只要有自己的思想见解,言之有理,就应该表扬赞赏,即使回答不正确,也决不能讽刺挖苦,尊重他们不同的看法、感受,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千万不要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闪光点,随时把爱的阳光洒向绽开的花朵,尤其是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学习困难生),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关怀。这样学生的情绪就会高涨起来,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
另外教师的激情朗读、演讲,声音的抑扬顿挫,语言的风趣幽默、富有文彩能调动课堂气氛,也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总之,教学方法的灵活变化,可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营造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可以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对学习困难生来说是很有利的,因为学习困难生往往头脑简单(懒得开动脑筋),思维肤浅,追求直观性、形象性,不善于逻辑思维。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听觉和视觉的作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
如在教《皇帝的新装》《孔乙己》等课文时,教师抓住学生的观赏兴趣,播放了该课本剧,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做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另外在语文课中配乐听读、朗诵,可使学生得到文学意境美和音乐旋律美的双重享受,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给以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来,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组织课堂探究实践活动、讨论交流活动,首先要目标恰当(即学生“跳一跳,便摘到”),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中学生要优、中、差兼顾,应按照先中,后差,再优的顺序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这是因为中等学生占大多数,他们的学习倾向、能力最有代表性,他们的成功既能带动学习困难生,又能促动优等生。中等生取得的成绩意味着这是差生他们只要“跳一跳”就能企及的目标。对于优等生来说显然要高于前者,他们在积极参与中会得到一种“超越”的满足,并期待着连续不断地实现这种“超越”;另外,对于中、差生而言,优等生所显示的高水平无疑是他们冲击的新目标,他们会强烈地渴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达到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优生水平。这样,起码使学生在尊重和认识两个层次的需要上形成一种互相超越的竞争态势,从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在《十三岁的际遇》一文中:“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对于这一句话的不同方面以及不同层次的理解,就表现出了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参与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其次是要有趣味性,使学生乐意参与。这种趣味性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活动的开放性上。首先是内容的广泛性。多种文体的课文,使教学内容显得丰富多样,如有些课文偏重于叙事,有些课文偏重于写景,有些课文偏重于抒情,有些课文偏重于科学素养的培养等。因而,在教学活动中,要因时制宜,因文制宜,因人制宜,适时调控。要充分表现其不同文体内容特点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参与。其次是形式的多样性。不同文体的教学形式也应有所不同,有的可用列表式,有的可用图解式,有的可用实验式、表演式,还有诵读欣赏式、探究讨论式等。比如在学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时,我采摘了红、蓝、黄、白等几种颜色的花,让学生当堂做实验,学生兴致盎然。又如在学习古诗时,学生活动的重点放在诵读欣赏上,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大胆诵读,读懂课文。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分阶段、分层次学习法。再次是活动过程的开放性。教师应本着“道而弗牵”的原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赋予学生选择内容和形式的自由,可以让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知识、能力等因素去选择他们乐意而且有把握的项目去进行探究、实践、交流,使其能扬长避短,能够在选择中更好地提升自我修养。比如,有的学生对诗歌特别感兴趣,有的对散文感兴趣;有的学生朗读起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的谈论起来有声有色、可圈可点。作为教师,应该给予他们自由参与的空间。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意识,尤其要注意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尽可能多渠道地为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教学中,只有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才能使学习困难生从心灵上走出阴影、走出困惑,走上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冯荣伟.浅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心理基础[J].中学语文,2010,(13).
(吴育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初级中学21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