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工科院校古代文学教学的突围与走向

2015-02-28◎张

现代语文 2015年35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考查教师

◎张 超

论工科院校古代文学教学的突围与走向

◎张超

中国古代文学是人文社科类的基础课程之一,以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学经典为使命。然而,近年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相关专业的学生日益陷于就业困难的泥潭,其他专业的学生为了利于求职,也偏重于学习一些热门的实用学科。因而在许多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逐渐陷入困境,尤其是在工科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接受状况普遍较差;课程不受重视,在学生中间遭受冷遇;教师授课积极性受挫,授课态度越来越随意敷衍。

这种情况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而落后的、功利的,属于“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工科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学要想从当前的困境中实现突围,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身原有的认识,从古代文学中挖掘能够为今所用的东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该课程的教学引向较为光明的走向。笔者认为在工科院校,古代文学教学要实现突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本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一)自身积累

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力,其自身文化素养决定着一所大学的精神品格,并影响到学生对其执教课程的兴趣及接纳程度。教师要敬业,对教育事业要心怀热忱,这是提高自身素养的动力和源泉。

其一,教师在业余时间要博览群书,加强自身对古典文化知识的积累,加深对古典文学的研究,领会相关经典哲学书籍的精髓,在研读过程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厚积薄发,从而使自身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另外要多向本专业的专家、学者求教,向国学大师看齐。百家讲坛涌现出大批的名人,如诙谐幽默的马瑞芳教授、渊博智慧的周汝昌先生、缜密深刻的周思源先生,多向这些大师学习,多方面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增强自己教学方面的实力。

(二)以研促教

高校的学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科研。科研能力的提升能够夯实教师的学术基础,开拓学术视野,从而使教师形成深邃的思想、更加高尚的人生态度,并且能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

高水平的科研往往围绕着本学科争鸣的热点,这些热点大多是古代文学的前沿焦点问题,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术发展。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论,要多汲取当今成熟的学术成果,积极从访学进修的机会中寻找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从而以研促教。

二、在教学中革新,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古代虽然距今已久,然而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人性精神却是古今相通的,它所关注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人生意义等问题,是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思考的,这些蕴含于古代文学中的文化传统,能够令人感到震动。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现实,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不要过分专注于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讲解等,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隐藏于文学作品背后的精神内涵,以古贯今,寻找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方法如下:

(一)诗意的语言

古代文学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宛转流长,诗意语言方能体现古代文学学科的特点。例如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最具诗意的小说是《红楼梦》,它追求的正是一种永存永在的境界。在红楼世界中,贾宝玉、林黛玉、妙玉、香菱诗意地栖居于其中。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有优雅的诗意在流淌。教师要通过这些诗意语言,引导学生对人生意义予以思考。

(二)诗意的情怀

有关情感的巨大影响力和渗透力,可见荀子的名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满如春风化雨般富有诗意的韵致,要引导学生在诗意的吟咏中得到诗情的启发,提升情感感知的能力。

(三)诗意的境界

对学生的引导不能只停留于对字句段解读的层面上,教师要立足于天地之大境界,以古代文学中大心胸大境界的人物及情节来感染他们。如《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诸葛亮,他颇具人格魅力,智慧超群。《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朋也、悠也、众也。”教师要引领学生以这种人生境界为目标,追求其中的哲学意蕴,开阔胸襟,气吞山河。

此外,在教学手段上,高校课堂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比较普及,使得课堂知识在传达的宽度及深度上都得到了极大拓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变得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形式多样,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三、发掘古代文学深层的精神力量

对祖国的热爱是当今大学生应有的情怀,如果不了解本国的历史文化,那么“热爱”则无从谈起。没有崇高精神信仰的指引,学生则容易在当今浮躁社会风气的影响下,陷入迷茫。

中国的古人往往将个人生死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如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年轻时对楚国的内政外交付出了不懈努力,楚国一度国富而法立,即使后来因为被楚国贵族谗言诋毁,被流放于江南荒野之中,孤独凄苦地流亡,容颜憔悴,他也依然心系祖国的安危,哀叹民生艰难,痛恨祸国殃民的奸臣贼子,感念自身的悲惨遭遇及国际安危、人民疾苦,也因此写下了大量的抒怀诗篇,最终以身殉国。

诗人杜甫身处时代风云巨变的中唐,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民生疾苦,被誉为“诗史”。当时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国势衰落,安史叛军攻陷长安,战火燎原,国运倾颓。在杜甫诗歌中,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成为最突出的内容。《春望》是他目睹长安陷落、国破城荒的景象所写;《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是他为祖国残破而忧,为收复失地而喜所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表达了他无法抑制的喜悦以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除了杜甫,古代文学史上还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风尚,岳飞“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无不激荡人心。

古代文学史上爱国志士的作品不胜枚举,他们高尚的家国之思、崇高的人格力量,对当今大学生良好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完善人格

当今大学生在性格上热情有余而沉稳不足,心理普遍脆弱,一旦在生活上遭遇挫折,如学业失败、就业压力、恋爱挫折、人际交往困难等,就会一蹶不振,寻死觅活。近些年大学生因各种压力自杀的事件屡有发生。因此,教师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注意培养他们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引导学生从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体会人生的意义。

例如孔子提倡“仁”、“礼”,在家庭中要守孝悌有礼节,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进一步扩展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普世情怀,这种伟大的情怀对大学生提高个人人格修养有着积极地指导意义。

例如苏轼的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可以帮助学生认知古往今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挫折困难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应该乐观地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挫折和困难,就像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写的,他一生中虽然经历了很多风险,然而却依旧那么潇洒、坦荡且傲岸不凡。因为他始终相信风雨总会过去,一切终究会归于平静,面对打击和挫折要泰然自若、随遇而安,努力保持心理平衡,从而顺利地走完人生的道路。这种面对苦难时豁达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面对挫折与困难的强大人格魅力,可以使大学生从中汲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帮助他们形成完善的心理品格,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五、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对相对传统的古代文的教学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古代文学一向注重对经典作品的解读,看重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古代文学知识的讲解占据了课堂教学的绝大多数时间,这显然是无法适应当今时代要求的。

从近年来高校文科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大多从事的是新闻媒体、教师、政府公务员、企业文员、公司文员等文职工作,能够拥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他们胜任岗位的先决条件。因此,古代文学教师要把古代文学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结合在一起。

(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

古代文学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素材、丰富他们的语言、提高他们的文字表现技能。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诵读文学经典作品,增强读写基础,正如古语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古通今可以令学生才思敏捷,有话可写。

另外,古代文学的教学还多关注当下的流行文化,对一些热门话题应当有所了解,多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训练,从经典作品中找出一些重点、难点及有争议的话题,引导、启发学生开展讨论,写小评论,让学生在抒发个人见解的过程中,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辨析的能力。

(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古代文学的课堂上可以定期进行诗词曲赋的朗诵及相关内容的演讲。通过多次训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让他们善于表现个人风采,在各种场合中都能应付自如,从而增加就业的砝码。

(三)审美能力的提高

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包含着无与伦比的美的特质。例如意境之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人格之美:“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粗犷之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清新之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豪放之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婉约之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建筑之美:“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山水之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审美的感受从古至今都是相通的,对古代文学作品审美特质的鉴赏,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对今后从事工作也是很有益处的。

六、在课外活动中感悟践行诗意人生

(一)建立阅读经典体系

当今社会虽然物质生活在不断提高,但书籍对于人们却渐行渐远,被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子设备取而代之,快餐文化挤占了人们的娱乐时间。大学生多陶醉在浅层次的视觉享受之中,没有深层次的思考,而对于古代经典作品静心研读的人则更少。

大学应当建立书香校园,建立古代文学的经典阅读体系,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感受为目的。教师在课外要为学生推荐经典必读书目,制定一些监督机制,让经典作品真正与学生相伴,从平时的每日一篇,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规模。

(二)组建古典文学社团

组建高水平的古典文学社团,以文学社团为平台开展一些相关的经典释读,形式尽量多样化。

例如在古典诗词吟诵社团中,指导教师引领学生掌握有关音长、音高、节奏以及古音吟诵的基本规律,感悟古典文学的魅力。又如古典小说社团,可以围绕《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聊斋志异》等经典小说名著,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像经典讲堂、午后沙龙、小品表演等,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另一方面又能促进师生交流。

在社团的日常生活中,还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争取与北大、清华等一流院校相关专业学生进行社团联合,取长补短,提高水平。

七、以个性化考查代替传统的试卷考试

在古代文学结课考试的方式上,传统的“上课记笔记课后对笔记,复习背笔记考完丢笔记”的传统试卷考试方式显然已经过时,因此对课程考查方式的革新,也应当得到重视。

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化考查方式,常规教学任务结束之后,根据某些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找出一些可操作的题目,建构考查问题,题目要新鲜有趣,答案则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从学生的作答可以看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延伸知识的掌握。

个性化考查应当建立“引导、体验、提升”三位一体的结课考核模式,可以通过一台汇演,包含诗词表演、小品表演等,以央视节目“直通春晚”、“中国梦想秀”为榜样,采用“直通经典”、“梦回大唐”、“古典音韵”的汇演模式;或使用“大学生百家讲坛”,让学生采用答辩演讲的方式参与考查。变书面考试为实际操作,变平面为立体,使枯燥乏味的考试变得妙趣横生。

古代文学个性化考查模式的建构应当遵从以下原则:

(一)开放性题目的设立,应以文学原典及文学史基本史实为依据。

(二)个性化考查的题目要设置合理,留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多涉及一些学科知识与技能。

(三)考查内容切忌随意,教师事先要认真筹备。

个性化考查的实施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要跳出文学史固有的思维局限,以大文学观的视角,结合当今社会形势,重新审视并梳理文学史史实,让书上的作家作品变活,与学生产生精神上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古代文学的个性化考查要重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尤其要以对文学原典的诵记为前提。“通读、背诵古代经典作品看似很笨,实际上是最巧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和理解力,扩大相关的知识面,同时也培养了写作能力、记忆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可谓一举数得。

个性化考查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致勃勃地寻找答案,在学习中感受乐趣,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技能,真正学以致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应以“学以致用”为立足点,要改变传统的“只专注解读,与现实脱离”的模式,要把知识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古代经典中挖掘有用于当下的智慧和经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张超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50001)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考查教师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最美教师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新媒体分析的古代文学传播途径分析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