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句丽民族服饰形制类别考

2015-02-28李劲松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句丽民族服饰服饰

李劲松,杨 杰

(通化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高句丽民族服饰形制类别考

李劲松,杨 杰

(通化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高句丽服饰研究作为高句丽社会风俗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方位认识高句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句丽民族服饰作为其民族文化的外在体现,在形制类别上尽显其民族的文化取向和民族性格。鉴于此,兹从高句丽民族服饰的形制具体类别、形制类别体现出的身份特征等方面展开对高句丽民族服饰形制类别的研究。

高句丽;民族服饰;形制;类别;等级

一、高句丽民族服饰的形制类别

高句丽民族服饰的形制类别丰富多样。迄今为止,在我国集安和朝鲜境内所出土的高句丽服饰遗物中,很多服饰遗物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然而,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现存的高句丽服饰遗物十分有限,给研究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我们对于高句丽服饰的直观了解与定量分析的主要依据,仅仅是高句丽古墓壁画中的相关服饰资料。通过这些实物资料和相关考古学家的考古学报告、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国古代舆服志及相关史料相互印证,对于高句丽民族服饰的形制类别便形成了一个渐趋清晰的线索,即高句丽首服、高句丽体服、高句丽足服及饰物。

(一)高句丽首服

我国古代是衣冠大国,想见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衣冠楚楚的样子,无不让我们现代的中国人感到自豪。高句丽政权在当时作为中原政权之附属,服饰在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形式感上深受中原地区强势的汉文化影响,这一点已经在我国古代相关文献和高句丽墓室壁画形象中得到印证。首服即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谓的冠、巾、帻及戴在头上的相关饰物。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首服已经成为区分各阶层等级和身份的外在标识。这一点在梁元帝《职贡图》有一段记载可以作为佐证:“贵者冠帻而无后,以金银为鹿耳,加之帻上;贱者冠折风,穿耳以金环。”[1]我国古代通常都是贵族阶层佩戴冠巾,帻是罩在头上用来束发的头巾,其使用范围是平民阶层。《方言》云:“复结谓之帻巾。”贵族阶层在戴冠的时候可以把帻隐于冠内,仅作为约发之装束,而在正式场合是不会直接戴帻的。高句丽壁画中所见高句丽首服的常见形式为巾,在性别的区分上多为男性佩戴,巾大多为玄(黑)色,在高句丽墓室壁画中的猎户头上常常见到这种黑色的头巾。折风作为高句丽民族特有的首服形式,可以用来防止戴冠过程中发生脱落。作为高句丽统治期间在不同地域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的首服形式,在形制上具有其典型的民族个性。我国古代文献《周书·高丽传》载:“其冠曰骨苏,多以紫罗为之,杂以金银为饰;其有官品者,又插二鸟羽于其上,以显异之。”[2]《魏书·高句丽传》:“头著折风,其形如弁,旁插鸟羽,贵贱有差。”[3]《隋书·东夷·高丽传》:“人皆皮冠,使人加插鸟羽。贵者冠用紫罗,饰以金银。”[4]《新唐书·高丽传》:“王服五采,以白罗制冠,革带皆金扣。大臣青罗冠,次绛罗,珥两鸟羽,金银杂扣,衫筒袖,裤大口,白韦带,黄革履。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帼。”[5]仔细研读史料,可知当时冠的形制特征及为了区分等级和身份在形制上的差异。

图1 舞俑墓西壁狩猎图(线描)

(二)高句丽体服

关于高句丽的体服,从集安发现的墓葬壁画中人物的装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男子无论何等身份,何种行当,或进行何种日常活动,从中可见家居宴饮时主仆的装束,在服饰上并无贵贱之分。上身着衣身紧廋、交领斜襟的短衣,胸前可见衣襟,衣袖较窄,腰间系带。下体着裤,壁画中的高句丽女性中只有少数人穿着和男子相同的服装,从穿着上来判断,她们应该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妇女。大多数妇女则着长衣及长裙。长衣的交领斜襟位于胸前部位。腰间亦系带,带子随风飘动,很是美丽。女子的这种服饰形象在墓室壁画中有所反映,如高句丽舞踊墓中的《庖厨图》等有充分的体现。

通过以上史料的辨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集安地区高句丽壁画墓中男、女服式大多为“上衣下裳”形制。具体来看,男、女服装在衣襟的位置方面完全一致。但女子上衣在长度上可及膝盖之下,这样的长度使裙子只能露出一半;相对而言,男子上衣较短,仅及臀部。在上衣的袖口、衣襟、底边处,男女服装都装饰有和服装主色相区分的装饰花边,参考同时期辽东地区高句丽壁画墓葬,其中的人物着装形式则是辽东地区汉族的宽衣博带 (即汉族人穿着的上下一体的传统“深衣”服式),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无独有偶,同时期(4世纪末到5世纪初)在平壤发现的高句丽墓室壁画也与集安迥然不同。如安岳3号墓墓室壁画中女主人的服装则与汉族无异,为“宽衣博带”的“深衣”形式。在形制上和辽阳魏晋时期汉族墓室壁画中墓主的服饰并无区分。不同的是,侍从的服装则是“上衣下裳”式,究其原由,这里有阶层的差异隐藏其内。在我国古代的服饰观中,作为贵族的有闲阶层,在穿着上一定要体现 “宽衣博带”的绅士风度。所以,鲁讯先生在他的《孔乙己》中所描写的一生未考取功名的孔乙己,虽然生活贫苦,但却不肯脱下作为文人和贵者标志的长衫,记得文中有这样的文字:“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足以见得我国古代的贵族及文人士大夫是以穿“宽衣博带”(即“深衣”)为荣的,而体力劳动者是要短衣小打扮,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讲是为劳作的便利,同时亦是身份和地位的标识。

图2 长川一号墓前室壁画中的飞天(临摹)

(三)高句丽足服

“人类经历过赤足时期,后来才发明了鞋子。《世本》:‘于则作扉屦。’在比较寒冷的地区鞋子种类很多,起源也早,目的是保护脚不被冻伤和创伤。最简单的鞋是一块兽皮,裹在脚上,后来发展为包脚布。狩猎民族穿用的各种皮靴、绩草的乌拉,是我国北方所特有的,这与狩猎和牧业生活有关。南方多赤足,穿草鞋。”[6]《释名·释衣服》:“鞋,解也,著时缩其上如履然,解其上则舒解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晋蔡谟曰:‘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鞋。”古代“靴”字作“鞾”,《说文·革部》:“鞾,鞮属。”“鞮,革履也。”《释名·释衣服》:“鞾,跨也。两足各以一跨骑也。”《玉篇》谓:“鞮,单履也。”《广韵》引《释名》,云 “靴本胡服,赵武灵王所服也”。 《太平御览·服章部》:“鞾,本胡名也,赵武灵王始服之。”

通过对相关文献记载的研究,并结合高句丽壁画直观形象的比对考察,可以梳理出以下三种足服的形制类型:靴、履、钉履。首先看履,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鞋尖反翘,鞋底与鞋口边缘装饰以黄色线纹。靴与履在形制上有相同之处,鞋头在造型上同样都是尖状并上翘,不同之处是靴和履相比有向上延伸的长长的鞋筒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高句丽的钉履是冬季专用的足服。因其鞋底上装有铜制的鞋钉,所以穿着这种足服穿行在白雪皑皑的东北大地上,既防寒又防滑,是一种设计合理非常实用的防滑鞋。

(四)高句丽饰物

1.高句丽金银器

高句丽饰物中主要是金银器。高句丽的金银器在历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又是制作工艺品的良好材料。金银是贵重金属,硬度适中,具有延展性,易锤打成形,金银都是不易氧化的金属,所以色泽亮丽。早期金银制品主要是用于镶嵌装饰。中国对金银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夏商之际,高句丽人非常喜爱使用金银作为装饰,高句丽势力范围内有多处黄金矿脉,盛产黄金,为加工制作黄金饰品提供了材料来源。高句丽人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厚葬风俗,高句丽人“喜厚葬,金银财帛,尽于送死。”所以金银器绝大部分出土于墓葬。

图3 禹山992号墓出土的鎏金步摇饰

高句丽的金器在种类上多为耳坠、头钗、头簪、指环、手镯、步摇饰片等,含金量一般在70%~85%之间。这些金银饰品充分体现了高句丽工匠的高超技艺。工匠们利用锻、刻、嵌、锉、铆、磨、锤、切割、拉丝、镂空等工艺,创造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装饰品,反映了高句丽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

(1)金步摇饰片和冠饰。步摇,《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我国少数民族鲜卑族的墓葬中步摇饰件多有出土。据学者考证,鲜卑慕容氏中的“慕容”就是“步摇”的音转。高句丽贵族墓葬中出土步摇饰片与鲜卑出土的饰件几乎完全一致。步摇冠来自鲜卑族,高句丽人在吸收利用时充分的加以改造,渐成为贵族之俗。最晚在3世纪这些饰件在鲜卑政权之前就开始流行,早期高句丽也应有流行,但出土的步摇叶片的墓葬大部分属于高句丽南渐时期 (公元313-427年)的墓葬。

(2)鎏金器。高句丽鎏金工艺非常发达,出土大量的鎏金器,是高句丽最具特色的工艺品之一。这些鎏金器除了用于装饰外,还多用于马具、兵器、葬具等。鎏金工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到了汉代鎏金工艺已经广为应用。随着中原移民不断的迁徙到北方,也带来了高超的工艺手段,鎏金工艺也随之传入。高句丽最早的鎏金器出土于3世纪左右的墓葬中,但大规模使用鎏金器是在4—5世纪。所以早期鎏金器应当出自汉人工匠之手。

2.高句丽玉石器

磨制石器的方法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一直使用,特别是在后来的装饰品的加工和生产上,经过很精细的加工剥制。选用的材料,特别是细石器,有石英、玛瑙、碧玉、黑烁石等,都是颜色美丽,有光泽、半透明的矿物。这种精细的加工,完整的对称的形式和美丽的色泽等特点,都使精细石器有审美的价值。这些稀有的精细石器我们称之为宝石。高句丽是一个具有很高审美情趣的民族。高句丽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珠宝饰品,有橘红色玛瑙珠、玛瑙管、琉璃珠、水晶珠、水晶管、绿松石珠、绿松石管、白石管等组成的串饰。高句丽初期隶属于幽州玄菟郡,向中央政权臣服纳贡也接受中央政权的赐予,一些汉朝宫廷或贵重物品流入高句丽。这其中以1958年在集安出土的白玉耳杯和1963年出土的玉璧为代表。

(1)白玉耳杯。白玉耳杯系用白玉磨制而成,光滑润泽,杯内隐约可见几条带状白瑕,柔美和谐,杯口呈长椭圆形,长边两侧各附一长条抹角,微微翘起的耳,足短而圆,呈长方形四角抹圆,出土时保存完好。

(2)玉璧。此玉璧为平圆形,正中有空,通体磨光,淡青色半透明,中有白瑕。直径8.6、孔径3.4、厚0.3厘米。上部有系磨痕迹和一条炸纹,系长时间饰用所致。此璧大方、华美,磨工精细,是高句丽唯一出土的一块玉璧。玉璧是中国古代常见的饰物,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商周以来是国家交往、诸侯聘问、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也用于装饰,应为中原传入器物。

二、不同形制类别的高句丽服饰所体现出的等级身份特征

高句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此特点可以直接体现在作为外在的民族文化标识的高句丽民族服饰上。身份和地位不同的各个阶层在服饰的穿着上有着严格的区分,作为我国古代的服饰制度,在服饰的使用上是不能超越阶层限制的。下面的内容将从高句丽贵族服饰、平民服饰及军戎服饰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并找出他们之间在服饰穿着上的差异性。

(一)高句丽贵族服饰

1.高句丽王

作为政权的最高统治者,高句丽王的服饰无论是在服装与饰品质料的考究还是在色彩的选择上,都充分体现出高句丽王不可逾越的王者风度。所以,高句丽王的服饰是通过质料、款式和颜色对高句丽王至高无上的身份特征的一种标识。这种标识可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找到印证,如《旧唐书》卷一九九上《列传》第一四九上记载:“衣裳服饰,唯王五采,以白罗为冠,白皮小带,其冠及带,…咸以金饰”。[7]从中可见,“咸以金饰”﹙都用金线来装饰﹚是王者的服饰穿着的特权,而王公大臣们在服饰的穿着上却要严格遵循 “杂以金银为饰”﹙部分用金线来装饰﹚。足见高句丽王在服饰上的唯我独尊。

2.大加和小加

带 “加”字的官职源于公元3世纪前后的夫余语,在意义上为各邑落的酋长或首领,在国家的政务和军事中担任要职。“加”又分“相加”“古雏加”“大加”和“小加”。“相加”在高句丽官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位居百官之首;“古雏加”作为高句丽官僚体系中的特权阶层,参与重大国事之决策;“大加”是高句丽五部中较大邑落的部族长或首领,在高句丽社会阶层中属高等贵族阶层;而“小加”在官职上应是比“大加”低等的官僚贵族。

由于所见史料的限制,在这里着重分析大加和小加在服饰上所体现出的身份特征。大加的服饰在款式设计及质料和颜色的搭配上颇为考究,其服饰与平民阶层的服饰主要存在两个方面明显的差异。首先,大加的首服在款式及颜色上与平民阶层是有区分的,如《三国志》卷三O有云:“大加主薄头著帻,如帻而无余…”[8];《后汉书》卷八五《列传》第七五:“大加、主薄皆著帻,如冠帻而无后…”[9]。其次,大加佩戴的饰物通常以金银为主。小加作为低级官吏,在服饰上也带有这个阶层的显著特色。早期小加在首服上的特征通常是头戴折风,在体服上身著裤褶,在足服上足登短靴,后来随着折风越来越普遍地在庶民中的使用,为了与庶民做区分,小加的折风上一般会插上鸟羽以显示自己作为官吏的身份特征。

图4 朝鲜冬寿墓壁画中的男主人公像

(二)高句丽平民服饰

1.高句丽平民男子服饰

作为高句丽平民阶层的男子服饰,为典型的“上衣下裳”形式,表现为上身短襦下身穷裤(穷裤也称“绲裆裤”,始于穷裤的穿着,有裆的裤子才开始流行。我国汉代男子所穿穷裤,有的裤裆非常浅,穿在身上会露出肚脐,在结构上没有裤腰,裤管很肥大),短襦(短上衣)作为上衣在形制上为交领紧袖,腰间结束以细带。作为下裳的男子穷裤的裤筒略显宽松,裤脚一般要进行系扎,足服为黑色靴子,在形制上靴尖上翘,底部呈白色。平民男子的服饰在颜色上多为白色,也有黑、蓝、橙、红等服色,但在使用上较白色为少。通过对高句丽墓室壁画的研究,可见有些平民男装上有几何纹或点状条纹的装饰纹样,首服为玄(黑)色头巾。

2.高句丽平民女子服饰

通过对高句丽墓室出土的文物、壁画及相关文献进行比对研究,最后梳理和总结出三种最常见的女服形制:形式之一为上身着长袍下身着褶裙,长袍会把内衬的褶裙遮盖一多半,仅仅露出小小的一段裙摆;形式之二为短襦和长裤的搭配,这在形式上与高句丽平民男装相似,因为体力劳动时需要穿短小简洁的衣装,所以通常只有比较底层的劳动妇女才穿戴此种服饰;第三种形式为长襦与褶裙的搭配,在这种搭配中褶裙的长度更为夸张,往往会长及地面,所以在这种女性服饰的搭配形式中,穿着者的足履是看不到的。

图5 五盔坟五号墓藻井乘龙伎乐仙人

(三)高句丽乐舞服饰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高丽乐舞服饰在高句墓室壁画中多有呈现,如高句丽五盔坟五号墓藻井《乘龙伎乐仙人》图中的乐舞服饰,长带飘逸,舞姿优美,令人叹为观止。高句丽乐舞在五世纪便流传到南朝时的刘宋,这种乐舞在当时被称作“高丽伎”或“高丽乐”。公元六世纪末时,当北周灭掉北齐之际,在北周宫廷中高句丽人还曾演出高句丽乐舞以示庆贺。自此直至隋唐时期,在两、三百年内,高句丽乐舞已经成为宫廷中不可或缺的精彩节目表演。所以汉唐以来的文献凡提及高句丽,几乎都会涉及他们喜爱歌舞的风俗。如“高丽乐,工人紫罗帽,饰以鸟羽,黄大袖,紫罗带,大口裤,赤皮靴,五色縚绳。舞者,四人椎髻于后,以绛抹额,饰以金珰;二人黄裙襦,赤黄袴,极长其袖,乌皮靴;双双并立舞。”[10]这段史料非常翔实地记载了当时的高句丽乐舞者所穿着的首服、体服和足服的形制特征,对于我们考察高句丽民族服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结语

通过高句丽民族服饰形制类别的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高句丽社会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外在躯壳,已经不再简单地停留在它初始阶段的物理属性之上(保护身体、保暖,亦或降温遮凉),服饰已经成为人的社会属性中的一个重要的构成因素,并标明了穿着者的社会阶层属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穿衣服并通过衣服来标明自己或本阶层社会属性的活生生的文化载体。本文从高句丽民族服饰的形制类别这一角度出发,来挖掘高句丽民族服饰鲜明的民族特色,从中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让人们更为清晰的了解高句丽民族的服饰文化特征——一方面,高句丽的民族服饰赖以存在的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在高句丽民族服饰的形成、发展、沿革变迁的过程中,始终难以摆脱以汉文化为主的其他民族文化的浸润和影响。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令孤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7]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8]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9]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0]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责任编辑:徐星华)

K289

A

1008—7974(2015)03—0008—05

2014-12-09

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儒家思想与高句丽社会风俗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531号);吉林省教育厅项目“高句丽民族服饰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0]第252号);通化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高句丽民族服饰研究”(201229)

李劲松,吉林通化人,讲师。

10.13877/j.cnki.cn22-1284.2015.05.002

猜你喜欢

高句丽民族服饰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雪人的服饰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