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业内人士看两会

2015-02-28本刊编辑吕龙德实习编辑李敏菲

广东造船 2015年2期
关键词:船舶工业经济带机遇

本刊编辑 吕龙德 实习编辑 李敏菲

业内人士看两会

本刊编辑 吕龙德 实习编辑 李敏菲

2015年3月3~15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全国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开启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国梦大提速,尤其是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详尽地描绘了中国未来发展蓝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同样,报告也用较大篇幅重申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推出了极具前瞻性、契合性的系列举措。这是方向,是机遇,更是动力。海事界对此反应热烈,围绕行业的特点和形势献言献策。在此,本刊特辑录业内知名人士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为行业紧抓机遇,汇聚力量共同开创船舶业发展新纪元作贡献。

努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我国船舶企业要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目标,认真研究和把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主动作为,激情进取,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打造经济增长双引擎,为推动我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实现海洋强国梦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当前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我国船舶工业,要以新心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抓住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国船企应对当前市场危机,实现全面转型发展的最佳途径。

今年我国将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为我国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内船企应认真研究和把握这些国家战略实施所带来的市场机遇,提早研发满足“一带一路”沿线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的海洋装备产品,发展与海洋相关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推动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首先要着力提升船舶和海工装备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率,尤其要尽早提高动力系统、通讯导航等关键设备的本土化装船率。我国船舶工业上下游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要开展深入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力争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早日实现突破。其次,要加强对船舶工业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此外,要继续加大关于国际新公约、新规范、新标准的培训力度,以使我国船企在国际公约实施之时能从容应对。

在国家战略中谋求航运发展

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徐祖远: 近年来,全球海运贸易量的年增幅在5%左右,但运力的年增幅超过20%。这导致市场消化多余的运力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为推动航运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包括《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报废更新实施方案》等。这些政策为航运企业调结构、促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航运企业要真正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其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推动企业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

航运业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化的行业。因此,航运企业一定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满足市场需求。目前来看,航运企业可通过加强与同行及产业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应对当前的危机。同时,还要加强内部的成本控制,提高船舶的运营效率。企业的结构调整要跟上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航运企业调结构、促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国内相关企业要抓住机遇,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谋求新的发展。

牺牲完工量也要进军高端船型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所长马玉璞:对我国船舶工业来讲,当前要积极抓住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机遇,做好转型升级工作。同时,我国船舶企业也要充分认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在改革中寻求新的突破。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船市一直在低谷徘徊,即便出现过几次“小阳春”,但也难以持续较长时间。国家“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而船舶工业面临的新常态则是造船业持续在低谷徘徊。在这种形势下,不要说船市恢复到前几年的高峰期,就连何时能够走出徘徊中的低谷也难以确定。因此,我国船企还是要持续不断地开展转型升级工作,向高端船型市场进军,即便在造船完工量方面有所牺牲也是值得的。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在开展“新的工业革命”,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提高智能化水平。智能制造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船企应该一方面加大对智能船舶的研发力度;一方面引进智能装备,开展智能制造工作。这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也能提高我国船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也很重要。企业的管理走到前面了,就能在市场占据竞争优势。

国有船企要突出活力改革

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段论述有一个词十分抢眼,那就是活力。纵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深化国企改革”的要求也是重点打造企业活力。显然,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离不开这样一个总的基调。两年来,沿着这一思路,广船国际成功收购了广州中船龙穴造船有限公司100%股权,启动了收购中船集团属下的黄埔文冲100%股权和扬州科进相关资产的“启航项目”资本运作。 通过这两次资本运作,广船国际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军、民、海工产品的全覆盖,成为沪港两地军工第一股,实现了“国资、民营、外资”的融合,以及在A+H上市平台层面的混合,打造了最彻底的混合所有制典范。可以说,国家对国企改革的决心很大,方向很明确,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希望国家在国企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并且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确保企业在推行改革之后,能够快速走上健康可持续高速发展轨道。

在经济新常态下,除了国家层面的体制、政策外,国有船企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在技术引领、创新驱动和管理改进等方面,要有实实在在的措施。广船国际拥有很好的技术储备和敢为人先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公司先后承接了一批半潜船、客滚船、极地甲板运输船、科考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既开拓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也培养了一支高技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这是比利润更为宝贵的财富。此外,广船国际与先进企业对标,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和精益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

研发低排发动机适应环保形势

广州柴油机厂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伟彪:两会报告重点谈到了大气污染的问题,昭示了船舶发动机的排放治理刻不容缓,尤其是内河等主要航区的船舶污染治理会更严厉。这对船用柴油机产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有挑战。发动机减排问题不是今天才遇到,而是从发动机诞生时起就存在了。对比德国生产的世界第一台柴油机,现在的柴油机能耗明显下降了很多。怎样使得柴油机更加环保,一直是产业界的追求。这项工作不是一下就能达到,而是需要不断推进和改进。根据船用柴油机性能指标的统计,燃油消耗率大约每10年可下降5%。国家把节能减排跟可持续发展挂钩,不允许船舶继续使用高排放的发动机,势必促进厂家在规定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内河污染管理,国外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欧洲莱茵河管理委员会,不仅对船舶排放,而且对沿岸企业、居民排放的污水防治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去年,环保部出台了一个中国内河船舶排放标准讨论稿,这无疑是我国迈出的重要一步。

面对即将到来的严控要求,船用柴油机制造企业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技术投入,抛弃粗制滥造的做法,研发出高性能、能满足排放要求的产品,同时要造精品,使产品不断升级,以符合能耗、排放、环保的标准。广柴一直致力于开发自主品牌的高水平船用发动机。近年,公司研制了6230SG天然气发动机等系列新品。这些产品的排放指标、燃油经济性均达到了较高的国际水平。虽然这些产品的价格较高,有些客户一时难以接受,但随着严管时代的到来,广柴产品由于迎合趋势,必然成为市场宠儿。这也是“百年广柴”的创新魅力。

把握机会促非船产业上台阶

风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刘宝生:“一带一路”、海洋强国、自贸区等国家战略正好为我国造船业转方式、调结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这些国家战略还为我国船企“走出去”、转移过剩产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针对这些战略,国家今后还将陆续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我国造船业要主动融入这些国家战略,抓住转型升级的机遇。

作为我国造船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船产业如何融入这些国家战略也十分重要。目前,很多造船企业在调整产品结构的过程中,将非船产业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非船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甚至超过了50%。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非船产业具有比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非船产业必须融入国家战略,努力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国家战略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使非船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长江经济带要求船型创新

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这将为我国船舶工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目前来看,长江经济带在船舶工业的发展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不管是上游的重庆市、中游的湖北省,还是下游的江苏省、上海市,在发展船舶工业方面都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长江经济带区域的造船量占全国造船总量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同时,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一方面,随着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通过能力的逐步提高,对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目前长江上有15万艘营运船舶,但是标准化率和现代化程度相对不高。因此,我国船舶工业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开展相关船舶的研发升级工作。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不仅要经济效益,而且要打造文明生态示范带。建设生态长江,就必须淘汰老旧落后污染船舶,这也给我国船舶工业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

我国船舶工业应抢抓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机遇,做好长江沿岸船舶工业的布局规划和优化整合工作。同时,创新决定着船舶工业未来的发展,要加快现代化节能环保船型如新能源船舶的研发、建造、推广、使用,利用创新这个引擎,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也为船舶工业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个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机遇。

两会虽已闭幕,但其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大风已来,关键是怎样让船舶工业站在风口迎风起飞,其实也简单,只要抓住机遇,全面利用好国家的战略政策,用行动说话,努力探索,大胆创新,中国船舶工业就一定会迎来跳跃式的大发展。

猜你喜欢

船舶工业经济带机遇
船舶工业被列为工信部两化深度融合重点发展行业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RCEP与房地产机遇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山东出台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路线图
1~10月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13项船舶工业国家标准正式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