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割机行业太神奇:一年内150家企业没了!
2015-02-28张乃琳
文 | 本刊记者 张乃琳
玉米收割机行业太神奇:一年内150家企业没了!
文 | 本刊记者 张乃琳
短短三年时间,玉米收割机行业一下子冒出了三四百家小企业,又几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一大半儿,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没想到,最先打响“价格战”的竟是世界农机巨头约翰迪尔!
2014年初,当大部分玉米收割机企业尚未开始“施展拳脚”的时候,约翰迪尔先发制人,其玉米收割机以每台下降10多万元的价格大幅度甩货!
尽管在这个诸侯割据的时代,人们对于“价格战”的到来早有预期,但毕竟玉米收割机才刚刚火热了两年,“价格战”的到来还是让人感到措手不及。而让人们更感意外的是,素来以生产高端农机闻名于世的约翰迪尔竟主动挑起了这场“战役”!
这家向来令中国企业望尘莫及的外国巨头,为何要采取此种策略来抢占市场?难道凭它的实力还不足以在中国市场牢牢站稳脚跟吗?
最后一片蓝海?
这是约翰迪尔玉米收割机在中国市场连续亏损的第二年。
“2014年,我们大型农业机械的销售出现大幅下滑,包括我们很多最赚钱的明星设备。”约翰迪尔CEO兼董事会主席Samuel Allen在一份声明中说。据约翰迪尔2014年财报显示:作为集团整体的主要部分,迪尔农业的销售额在2014财年下降了9%,营业利润更是下滑了22%。而迪尔又继续给出了悲观的预测,迪尔农业和草坪设备的销售额在2015财年将继续下降20%!
在玉米收割机领域,每年高达1亿元人民币的亏损额,让约翰迪尔与蓬勃发展的中国玉米收割机市场格格不入 。“它们的玉米收割机市场主要在东北三省,太局限了!”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张华光说,“2012年,中国玉米收割机行业爆发性增长了100%以上,又赶上黑龙江大丰收,它们的产品卖的相当好。但接下来的两年,黑龙江遭受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玉米收割机行业的增长幅度也在逐渐下滑,但是约翰迪尔一直按照2012年的市场制定生产计划,怎么能不亏损?”
大量的库存,给约翰迪尔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这一次降价抛售看起来更像是一次自我救赎的决定。然而,在市场波动期,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搅得业内鸡犬不宁,谁也未曾想到,两年前还有三四百家小企业蜂拥而入,而因“价格战”的掀起,一年内就消失了150家玉米收割机厂!
纵观整个工业领域,怕是没有哪个行业能像玉米收割机这样短时间内坐上“过山车”,更神奇的是,2014年,在结束了连续十年高达两位数的增长之后,整个农机行业以增长9%的成绩惨淡收官,其利润总额更是下降了3.42%,而玉米收割机却成为唯一一个逆势增长的子行业。拿勇猛机械来说,2014年年底,勇猛机械实现了玉米收割机产销3500台的历史最高纪录,也史无前例地实现零库存,在厮杀惨烈的农机市场上,勇猛机械毅然决然地保住了四行玉米收割机中国第一的地位。除此之外,山东、吉林、内蒙古等地区的玉米收割机市场的增长幅度均高达三位数!
“与水稻、小麦等机械化程度高达80%以上的行业相比,玉米收割的机械化程度只有50%左右,未来三年,至少还有20%~30%的成长空间!”这份来自中国农机流通协会的预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给出了玉米收割机行业出现爆发性增长的原因,作为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玉米收割机或将是粮食主产物中最后一片蓝海,怎能不令人垂涎?
其实国家早在2004年就开始给玉米收割机制定补贴政策,但直到2011年,我国玉米收割机市场还以“背负式”为主,很长时间都没有实现突破。“市场爆发具有偶然性,但量的积累是必然的。农机使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和生产周期,它不单单是技术问题,与农民的接受度、使用习惯、土地流转等问题息息相关。”张华光说。
某位知名品牌的一级经销商向《中国机电工业》透露,由于小麦收割机发展得较为成熟,最早的国产“自走式”玉米收割机都是从小麦收割机演变过来的,只要换一下割台,立刻就变身为“自走式”玉米收割机。但这只是形式上的改变。曾经有一年,国家给玉米收割机的补贴较多,于是许多小麦收割机厂就换了一下割台,把机器当玉米收割机卖,补贴到手后,再帮农民把割台换成小麦收割机的。虽然公开的数据显示当年“自走式”玉米收割机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增长,但事实上真正的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自走式’玉米收割机是一种收割与脱粒一体化的籽粒收割机。其关键部件是变速箱和割台,那些年玉米收割机厂的变速箱整体水平比较落后,故障率非常高,而农民的收获期是有限的,他们宁愿买一个比较成熟的‘背负式’也不买‘自走式’。”这名经销商解释道。
对于一年一熟的东北地区来说,收割时间的长短并不十分重要,农民完全可以等待玉米在田野里晾晒完毕后再进行收割,因此实现籽粒收获并不成问题。但是对于一年两熟的黄淮海地区,因为要赶节气种植下季作物,这便要求农民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收获。但问题是,刚成熟的玉米含水量太大,无法进行籽粒收割。“一到脱粒阶段,损失率就相当高,收获的玉米粒根本卖不上价。”一名深耕黄淮海地区的经销商说。2012年,河南一家玉米收割机厂的老板高兴地向世人宣布,自己研制出了籽粒收割机。结果,在黄淮海地区进行测试的时候,不仅把玉米叶也一同割下来,叶子的汁叶也都把玉米粒染成了绿色。
“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因为作物含水量太大。解决这个问题或许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加上烘干装置,一个是改良种子质量。”这名经销商对记者说。目前,大部分黄淮海地区已经用上改良后的种子,这个新的玉米品种95天就能成熟,比普通玉米的成熟期提前了十天,这就意味着,玉米可以自然在田野里晾晒十天,为该区域实现籽粒收割创造了条件。“中国农机市场的特点是:问题一旦突破,市场瞬间爆发!”
果不其然。2012年,‘背负式’玉米收割机和稍微成熟一点儿的‘自走式’两行机开始畅销黄淮海地区,据业内人士介绍,当年山东时风一下子就卖出了7000多台“自走式”玉米收割机,而玉米收割机市场也爆发性增长了100%以上!但即便如此,机收玉米粒和人工晾晒后再收获的玉米粒相比,破碎率还是很高,有些合作社花费几百万元购置烘干设备,但烘干过程又对玉米胚芽造成了破坏,不利于工业原料的制造。不过,值得高兴的是,2014年黄淮海地区出现了比较成熟且售价在3~4万元左右的小型籽粒收割机,可以基本保证农民顺利收割。“如果脱粒破碎率真的可以降低,我预感,今年或明年籽粒收割机市场会实现较大的突破!”张华光对《中国机电工业》说。
洗牌开始
随着‘自走式’玉米收割机的发展,“背负式”淡出市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14年,全国累计销售各种玉米收割机8.29万台,同比增长20%。其中,“自走式”玉米收割机8.15万台,同比增长16.6%;而“背负式”仅销售1400余台,同比下降近60%,市场占有率仅为1.78%。
短短三年时间,玉米收割机市场成功实现“大逆转”,除了国家补贴政策的引导,离不开三四百家企业的推波助澜。据业内人士介绍,2000年以前,玉米收割机行业只有一些中小型企业,市场启动之后,一些传统农机大户看准机会一下子就把产能放大了,每家都号称年产10万台玉米收割机,并且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产业集群。但是,全国玉米收割机市场一共才有多大的量?瞬间涌入三四百家企业又是什么概念?
起初的头一两年,小企业的日子还算比较好过。农民喜欢买便宜的产品,这让很多新冒出来的小企业有“空子”可钻。一位山东地区的经销商对《中国机电工业》说,2014年,山东一家玉米收割机厂通过低价倾销的手段,卖出了一万台玉米收割机,然而销量喜人的背后却埋藏着巨大的隐患,它竟然把标配到80马力收割机上的变速箱,配到了120马力的收割机上!“它产品的故障率非常高,而且量这么大、覆盖的区域又这么广,明年都不知道怎么挽回局面!其实只要产品定位准确、销售战略制定妥当,这两年实现增长是容易的,但如果产品质量存在隐患,遇到问题就坍塌!”这名经销商说。原来,很多农民买机器是为了跨区经营,原本指望着20多天的收获期赚钱,但是机器维修、三包跟不上、导致农民大量的损失,他们宁愿多花点钱也不愿意买小企业的产品。“产品质量不过关,小企业根本没有生存空间。”这名经销商说道,“再加上产能严重过剩,2013年就有企业撑不下去了。”
中国目前的农机市场,尚且没有一个相响当当的国产玉米收割机品牌,在品牌形成时期,除了要强化产品质量以外,市场占有率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就这么大的一块面包,你要想多吃,必须让对手少吃,你怎么实现目标?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张华光说。然而,“价格战”只是大企业的游戏。2014年玉米收割机行业“价格战”打响之后,大企业纷纷降价20%~30%,几乎榨干了小企业的利润,单河北一个省就消失了近70家玉米收割机厂!根据2014年的数据统计,在经历一年的“价格战”之后,玉米收割机销量前五的品牌占比55.19%,较之去年同期提高7.68个百分点。但这个数字与我国的拖拉机、小麦和水稻收割机等市场相比,集中度依然偏低,市场占有率位居前10的玉米收割机厂也仅占据着全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其它近40%的市场份额被100余家中小型企业分食。
“看样子‘价格战’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今年将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被洗牌出局,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张华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