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巴蜀佛教石窟艺术的世俗美

2015-02-28

戏剧之家 2015年16期
关键词:紫竹世俗化巴蜀

周 敏

(西华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浅析巴蜀佛教石窟艺术的世俗美

周敏

(西华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从魏晋南北朝至宋、辽、金时期,我国出现了佛教艺术表现形式逐渐世俗化的倾向,巴蜀之地的石窟艺术呈现出世俗美的审美倾向。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宗教艺术世俗化的具体体现,同时探讨这种审美观的价值。

石窟艺术;世俗化;世俗美

巴蜀之地分布的石窟艺术很普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石窟艺术形式随着朝代的频繁更替也相应改变其表现形式,从世俗的角度出发能生动地引导人们从善,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精神诉求上的世俗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注重文化义理,北方统治者讲究“功德”,这样的风气也就流传到了民间。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历史更迭较为频繁的历史时期,自然是战事不断,广大民众颠沛流离,佛教信仰成为他们活下去的最后希望。为图来世有好报,倾其所能来侍奉佛祖,为来世修积“功德”。正是抱有这样的执着信念,供养人出资,手工匠人出力,大力推动了佛教石窟艺术的发展。佛教石窟艺术在此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佛教石窟艺术的发展是应当时民众的期望而盛行的,为战乱中的百姓带来精神上的寄托与慰藉,起到了振作精神的作用。从这一点可见,佛教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体现了其具有的世俗色彩。

二、题材内容的世俗化

在晚唐﹑两宋﹑辽﹑金时期,佛教石窟艺术继承了上一时代的造型特点。宋代佛教石窟艺术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并糅杂了程朱理学的思想。如重庆地区的宝顶山摩崖造像,其中的“六道轮回”﹑“父母恩重经变”﹑“地狱变相”﹑“牧牛图”等巨型雕刻。弘扬孝道的题材“父母恩重经变相”带有儒家思想的“孝行”;第18号摩崖“地狱变相”中就有手掀鸡笼正在放养鸡雏的农妇形象,她衣着朴素,表情和蔼,使人完全忘却了这是在宗教的背景下进行说教;第30号窟《牧牛图》龛高570﹑宽1550﹑深205厘米,此图以牛喻心,以牧牛人喻修行者,阐述佛教调伏心意的修证过程。全图长约30米,从“未牧”至“双忘”共10组,造像以山岩自然取式,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第18号龛观无量寿佛经变相”详细描绘了西方极乐净土中尽善尽美的人情伦常﹑衣食住行﹑气候物产等等,并用极乐净土的美好,劝人向善修佛,往生后终得极乐盛景。这些佛教题材体现了大众追求的儿孙满堂﹑安居乐业﹑富足自给,以农耕文化为底蕴的世俗美的特征。

三、形态上的世俗化

安岳石窟造像群中,毗卢洞观音堂内的“紫竹观音”是造像艺术群中的经典之作。雕像全身高3米的紫竹观音,因背倚紫竹而得名。她侧身跷脚坐在莲台上,背倚浮雕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装饰华丽的宝冠,身披短袖纱衫,坦胸露肘,璎珞像盘曲而下的金色瀑布,翠环网坠胸腹,下身蓝色彩带扎着一条薄如禅翼的绣花长裙,裙角褶纹飘逸自然而有风韵。看她那一双秀丽的赤脚,右足跷起,左足踏在莲花蕊上,凤眼下视,好像在观赏水中涟漪,表现出一种悠闲﹑妩媚的表情,宛如一位丰姿绰约﹑温柔潇洒的妙龄女郎。既具少女的妩媚,又具女神的仪貌,世俗风味极浓。难怪人们又称她为跷脚观音﹑风流观音﹑水月观音﹑东方的维纳斯……容貌好似出水芙蓉,体态风韵而又端庄贤淑,作为北宋时期的石刻艺术杰作,神圣中透出风土世俗化的韵味,妩媚里体现出宋代摩崖造像的审美追求。

由此可见,紫竹观音这一艺术瑰宝早在审美取向上走入了世俗化的道路,一改宗教仪规的正襟危坐,开辟了佛教艺术的新形象。以绰约的气质,潇洒的风姿﹑温婉的表情塑造了具有完美人性的人物形象。在这里神性被人化到了具体人物形象上,难怪评论中的她有着邻家少女的纯真与圣洁,这是外貌特征的世俗化﹑生活化。面对这样的形象,宗教的膜拜者们恍惚之间仿佛沐浴在神光之中,感受到菩萨的无尽温暖与亲切,感受神灵的抚慰与指引,在精神和灵魂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和谐与统一,感受到佛法无边与无处不在,引领民众对于宗教信仰的无限神往,体现佛教无处不在的力量。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宗教审美的开放度有了一个较深入的了解与展示。

从上述文字的叙述来看,巴蜀佛家石窟艺术的世俗美,凸显的是中华民族基于农耕文明安居乐业﹑富足自给的祥和美好的生活场景,体现的是东方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这样的审美陶冶与沁润,人们才能深刻体会与欣赏到和谐之美,从中获取愉悦,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1]赵西庆.安岳石窟典型造像的艺术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09).

[2]张磊.安岳石窟造像艺术形式与美学意蕴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3]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周敏,中南大学美术学硕士,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J323

A

1007-0125(2015)08-0171-01

猜你喜欢

紫竹世俗化巴蜀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条纹紫竹’的历史记录及其国际登录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创意你最行 紫竹帮你赢”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
浅谈唐代敦煌莫高窟菩萨造像世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