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与桃太郎的价值区别
2015-02-27马小鸽
马小鸽
分析中日价值观差异的文章很多,其中论述精辟的亦不在少数。内山完造《隔壁的中国人》中所提到的“《西游记》与《桃太郎》”一说,可谓新颖独到。
《西游记》《桃太郎》分别是中日两国家喻户晓的故事,虽然两个故事在主线上相同,都是讲一个人带着几个动物(请无视沙僧)去远方实现一个目标,但无论从细节到内涵,两个故事都有着绝对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出中日两国的巨大区别。
首先,《西游记》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故事,整个路途经历十多年,共九九八十一难;《桃太郎》的故事进程则十分短促,进则攻,攻则胜,胜则凯旋。那么从小分别听这两个故事长大的中日两国人民,则会对时间产生不一样的认识。
中国人能在唐僧师徒漫长的取经之路中悟得时间的力量、尊重时间的考验,这使得他们舍得花时间去处理事情,且能在或长或短的等待与考验中安然自若、优哉游哉;日本人却不同,他们看中的是结果,他们的目的是迅速取得结果,因此,他们多是急性子,重视追求高效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关于这一点,内山完造还发现,同样是坐人力车,日本人在意的是“能够更早到达目的地”;而中国人“除了追求快之外,更多是追求舒适度”。
其次,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将求经之处称为灵山宝境;而在《桃太郎》中,他们将所去之地称为鬼之岛。从文化意义上讲,二者所去之地皆是外于本土文明之处,称“灵山宝境”者,是对域外文明的尊重与宽和;而称“鬼之岛”者,则是对异己者的贬低与仇视。
唐僧一路西去是为习得异域宗教真谛,化解人间苦难,是和平的交往与文化的沟通;桃太郎去鬼之岛是去完成征伐与占领,最后他带着金银财宝归来,这其中也隐含了军国主义价值观,从侧面表达了对战争的歌颂。
这一点或许可以用文化自信力来解释。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很强的文化自信力,对外来文明常抱有比较开放宽和的心态,加之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此,在甲午战败之前,中国人其实是没有地理意义上的国境观念。他们所秉持的是一种文化地缘观,即服膺同一种文化的地方便是同一个国家,这种观念削弱了文化的壁垒和两种文化之间相互征伐的可能性。因此唐僧虽身处大唐盛世、文化中心,却依旧可以前往印度学习佛教文化。而日本则不同,受岛国特殊地理环境的限制,他们对边界的认识根深蒂固,资源欠缺的限制又激发了他们对掠夺的渴望。所以,桃太郎的凯旋,是满载着金银财宝、珊瑚锦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