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质危机将成为日本社会的分水岭
2015-02-27陈君
陈君
“新年的第一个月,‘伊斯兰国杀害了两名日本人质,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手段残忍,无法言表。普通日本人都感到恐惧和悲伤,但这一悲剧在政治家眼中不只是眼泪,也许更是可以利用的契机。”日本民主党总部国际联络官员Yuka Uchida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人质悲剧的影响会持续发酵。”
“伊斯兰国”1月20日发布视频,要求日本在72小时内支付2亿美元赎金,否则将杀死日本人质汤川遥菜和后藤健二。24日,“伊斯兰国”网站出现照片及音频,显示汤川遥菜已被害。31日,该组织再次发布视频,表明后藤健二被斩首。他们还威胁继续屠杀日本人。
“这对日本社会造成极大心理震撼。人们都在问政府,我们该怎么办?”日本NHK国际问题专家佐藤朗雄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悲剧发生前后,安倍正在中东推行“地球仪外交”。反恐是此行关键词之一。而日本《每日新闻》认为正是安倍访问时发表的一系列反恐谈话,成了极端分子对日本人下手的筹码。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则担心,安倍一直主张撤销对自卫队行动的严格法律限制,不断寻求扩大日本军事行动的战略范围,人质事件给了他“貌似合理的理由”。
人质危机下的“中东行”
日本共同社报道,安倍在2月初出席众议院全体会议时曾披露,日本政府于去年8月和11月就已分别获悉汤川遥菜和后藤健二在叙利亚失踪。
然而,今年1月17日,安倍在埃及首都开罗发表演讲,却承诺向中东国家提供25亿美元的非军事援助,其中2亿美元将用来应对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威胁。
“‘伊斯兰国手里扣押着日本公民,生死未卜。他讲话的时候,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个事实,很不负责任。”日本同志社大学教授内藤正纪说,“如果保证人质安全,真如政府所说是第一要务,首相在发表类似言论时就应该谨慎小心。”
安倍发表演讲两天后,到访以色列,和以色列总理内坦尼亚胡共同会见记者,由于以色列媒体拍摄角度的问题,电视画面上的安倍似乎站在了以色列国旗前方。在日本杂志《现代》看来,这会使阿拉伯世界产生日本偏袒以色列的联想,可能进一步激怒恐怖组织。
1月20日,安倍在会晤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后发表演讲,又表示“援助是用来安置难民和其他人道主义目的,与穆斯林群体和极端组织无关”,这与他此前“给中东援助主要是为了反恐”的表态似乎相左。从高举反恐大旗到悄然调整态度,多少折射出安倍中东行的尴尬。
在内藤看来,这于事无补,“我清楚记得,那天‘伊斯兰国公布视频,提出赎金要求,但安倍政府除了空洞的谴责,没有任何实质举措。不能说是政府逼着恐怖分子撕票,但安倍在中东的种种表态甚至站位,如果不是现在这样,我觉得人质结局可能不一样。”
2月1日,日本维新党干事长松野赖久提出,追究安倍在埃及演讲与人质遇害的关系。社民党干事长又市征治也表示,必须反思首相出访中东的利弊。据《朝日新闻》报道,也有东京分析人士批评日本政府在中东地区缺乏情报信息和外交联系,“人质事件凸现政府的天真”“这么长时间,政府为什么没有向曾在‘伊斯兰国手中成功营救人质的土耳其取经”“安倍低估了人质事件的政治杀伤力,这将影响他在日本选民中的政治信誉”……
美国《时代》周刊也认为,人质事件把安倍政府推向极其尴尬的处境——在“坚持强硬反恐态度”与“考虑人质现实安全”之间,没有把握好。
2月1日,日本政府一位发言人承认,政府没有试图与“伊斯兰国”就赎金问题进行直接谈判,始终未与恐怖分子直接对话。
1977年日本航空472号航班曾遭恐怖分子劫持。时任日本首相福田鸠夫交付600万美元赎金后,人质获释。但当时日本政府也因向恐怖分子妥协而饱受舆论压力。
2012年安倍参加大选前曾出版《走向新国家》一书,评论过此事件。他写道:“如果我是首相,对劫持人质事件,可能会采取不同方法。”2013年安倍在G8峰会上联合签署的《反恐公报》中写道,“我们拒绝向恐怖分子支付赎金。我们呼吁世界所有国家和公司以我们为榜样,将这种情况根除。”
“坚持拒付赎金也可以,但政府总要与相关国家沟通,积极营救,但我们从新闻报道中,只看到政府的谴责。总之,这场悲剧是警钟,也是猛药,显示政府在中东应对国际危机事件时缺乏经验和能力。”佐藤朗雄说。
保护国民为由,恐扩大军事行动范围
“建议你们搜集关于恐怖主义的信息”“使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须留意环境”“尽量多地搜集当地安全情况信息”“尽量避免夜间外出或去高危场所”……这是日本住友化学工业公司给员工的提示邮件。它在沙特西部地区与当地企业联手开办了一家大型石化厂。
人质危机发生后,在中东地区的很多日企都像住友化工一样,加强警戒,采取措施,以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
“我们确实很担心,因为‘伊斯兰国在视频上也威胁要继续杀日本人。这种恐惧是前所未有的。”日本三菱电机驻科威特分公司技术人员川口孝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正向公司总部打报告要求调离。
2015年1月23日,日本东京街头,一块显示屏播放有关遭绑架的日本人质的新闻。图/IC
“中东市场非常重要,日本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放弃。”共同社援引多家日企高管的话表达决心。作为巨大的能源消费国,日本格外重视盛产石油的中东地区。以色列《国土报》发现,安倍中东之行代表团包括30多家企业负责人,涵盖金融、能源、银行、汽车等领域。日本政府在中东高调反恐撒钱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企图。
一名与中东地区有业务往来的日本商界人士告诉共同社记者,国际原油价格连续下跌,导致“伊斯兰国”的资金来源减少,更依赖赎金收入。在他看来,“日本给外界的印象是可以用钱来解决任何问题,遭绑架的风险也由此升高。”
“长期以来,日本长期认为能够免于恐怖暴行威胁,但如今大梦初醒,惊觉无法置身其外,毕竟日本在海外有150万侨民。”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这场人质危机是道分水岭。
如何保护海外民间人士的安全,成为安倍政府的急务之一。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2月1日在记者会上表示,鉴于“伊斯兰国”的威胁,政府考虑安排自卫队在海外开展行动以营救可能陷入危险的日本国民。
一天后,安倍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宣布,加强在中东的“情报收集工作”,同时“准备向海外使领馆增派武官”。据《东京新闻》报道,日本考虑优先向约旦派遣武官,以及对必要地区增派人手。NHK称,日本国土交通大臣太田昭宏表示,将在国土交通省设置“反国际恐怖主义对策总部”,由国土交通省、海上保安厅和观光厅的官员组成,用于保障海外游客与大型综合建筑公司等外国劳务者的安全,强化外国船只的入境检查,以及加强机场、铁路等重要设施的警备工作。
尤令舆论关注的是,安倍宣布,在修改安保相关法律的过程中,不会为集体自卫权的行使设置地理区域限制。这意味着日本自卫队可在全球范围内行使集体自卫权。
“人质事件后,日本会找到借口,以反恐为名加大对纷争地区事务的介入程度。”《韩国日报》一个月前的预判得到印证。
而据英国《卫报》网站报道,由于对在全民公决中获得多数票心中无数,安倍已被迫慢慢放弃全面修改和平宪法第9条的计划,“公众对这种冒险主义的支持可能减弱”。
但接连两名人质遭杀害刺痛了日本社会神经。“我们应该强硬。我支持政府立场,绝不原谅恐怖分子,必须惩罚。”川口孝说。
“人们对后藤被斩首感到恐惧,仍在消化这个悲剧结局。”也有媒体援引坦普尔大学日本校区亚洲研究项目部主任杰夫·金斯顿的观点,“但另一方面,公众认为政府加入反‘伊斯兰国阵线存在巨大风险。安倍的安全政策是让日本更安全,还是将更多国民置于更大危险之中?现在,还不清楚舆论的走向。”
共同社报道说,安倍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上针对宪法第九条表示,“自民党已经公布了宪法第九条的修正案。为什么修改呢?是为了完成保护日本国民生命和财产的任务。”
安倍说保护全世界日本国民的生命安全是其职责,并自称这项任务的“执行总裁”。安倍还把自卫队海外营救行动比作“消防队灭火”,“一旦日本国民在海外有危险,国家的责任就是利用自卫队的能力实施营救……消防员在进入一个着火的房子时确实面临危险,但他们不进入房子,里面的人们就会失去生命。”
“总裁”一直在行动。据《朝日新闻》报道,安倍在中东推行“积极和平主义”的同时,日本政府也在扩充位于东非吉布提共和国的自卫队据点,使其成为日本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多用途基地。2009年日本政府基于《海盗应对法》,以应对索马里海域亚丁湾地区海盗为名,向吉布提政府租借毗邻吉布提机场的12公顷土地,建设自卫队据点。根据日本现行自卫队法等法律,自卫队开展海外据点活动必须在某个特定目的下、有限时间内进行,任务结束后据点也随之撤除。吉布提基地本该在任务结束后撤除,但2013年安倍晋三访问基地后,日本政府决定继续使用并扩展其用途。
人质事件后的社会分裂
“安倍政府着力推动解禁集体自卫权的相关法案,其核心是让随时向海外派遣自卫队成为可能。”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西原春天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围绕对外用兵的新一轮朝野论战已经展开。
在野党担心,如果法律上认可扩大自卫队的活动范围,可能引发更多以日本人为目标的恐怖事件。
“这个问题不需要即刻讨论。”民主党干事长枝野幸男说,日本政界必须要“牵制安倍”。
“戕害人质是犯罪行为,应该是相关国家动用警察来打击犯罪、解决问题。派遣自卫队等于把战争与犯罪混同起来,这样做可不行。”社民党干事长又市征治也批评道:“因为此类事件就想派遣自卫队,这想法太疯狂,只会带来恐怖主义和仇恨的连锁反应。”
“在以负责任的态度向公众解释清楚卷入反恐战争的风险前,政府不应该改变安全现状。”民主党众议员小川淳这样警告。
日本舆论普遍认为,2015年是日本的“安保之年”。日本新年国会最大的议题就是修改安保法案。去年7月,安倍宣布通过内阁决议解禁集体自卫权,颁布了新的“武力行使三条件”。这是日本在战后经济恢复乃至高速发展后,孜孜以求的结果。
日本《新华侨报》刊文认为,美国为继续推进反恐战争,组成“反伊斯兰国”联盟。盟友日本此次再次借机力挺美国,加入联盟,将弥补美日间不断出现的裂痕。
文章指出,日本早已以“维和行动”“警察活动”的名义在海外活动,尤其9·11后,频频在伊拉克等地执行任务,可谓有军队之实,无军队之名。“人质事件后,日本自卫队将可以名正言顺地以‘解救人质之名,深入该地区行动。不得不说,人质的悲剧,或将成为日本安保行动的垫脚石”。
但美联社援引国际问题专家观点认为,“日本在海外军力不够,所以人质遇害”的说法很难自圆其说——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最专业的军队,在中东不乏存在感,但美国被“伊斯兰国”斩首的人质更多。
“毕竟中东很遥远,但日本永远离不开亚洲,所以,政府在海外彰显军力必须考虑亚洲的感受。” 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西原春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就军事技术层面,日本国内一些专家也质疑,日本在中东等地区还没有建立有效情报网络,来监测在“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自卫队没有能力开展行动。
安倍也表示,目前日本不会加入对“伊斯兰国”目标进行空袭的联盟,也不会参与后勤支援行动。
人质事件后,不断有日本民众在东京等地游行示威,批评政府将国民生命安全置于危险之中,“我们不需要安倍创造未来”“不要利用汤川遥菜和后藤健二的死策划推动海外派兵”“不要树敌,外交才能真正保护日本人”……另一方面,右翼势力也趁势在日本扩大。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他们同样举行集会,抗议政府放松移民政策。而日本穆斯林社区担心会成为“右翼发泄和报复的对象”。 警方已下令保护可能遭报复的穆斯林设施,担心影响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
日本上智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中野浩一说,人质危机给日本社会带来深远影响,日本在争辩如何处理国家安全问题,可能造成社会分裂。
佐藤朗雄长期从事中日关系报道。在他看来,把人质事件作为推进修改和平宪法的“垫脚石”只是政府一厢情愿,“会在国内外引发越来越激烈的批评。大多数日本人担心安倍的做法可能影响日本在亚洲的形象。
2015年的日本外交需要谨慎再谨慎,因为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日本战败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