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者行为、感知意向与文化旅游开发:以广州为例

2015-02-27于杰

商场现代化 2015年31期
关键词:文化旅游实证研究广州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文化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文化精神价值的满足。伴随着人们这类需求的增长,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广州,作为一座拥有悠久文化底蕴的城市,各种文化在这里汇集。本研究运用回归分析、T检验等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广州文化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旅游者对广州文化景观的感知意等,为广州文化旅游发展提出了建议并给出相关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广州;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者类型;感知意向;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区域

广州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主要起点。广州的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本研究将其归纳为八大类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岭南文化、南越国文化、宗教文化、革命文化、商贸都市文化、艺术创意文化、亚运文化;并针对每一类文化分别选取一个代表性景点:南海神庙、岭南印象园、南越王墓、光孝寺、黄埔军校、天河城广场、红专厂、海心沙,作为本次研究的游客调研地点。

2.研究方法

根据游客在旅游中获得的文化体验、旅游前后的体验对比以及文化因素在旅游者访问某一目的地决定中的重要程度等设计调查问卷,问卷采用里克特5点尺度。本研究主要是对目前广州文化旅游现状的调研与分析,向代表广州八大文化的八个景点的游客发放问卷,共发放调研问卷1000份,回收889份,其中有效問卷837份。在数据分析时,首先对有效问卷进行分类,其中本地游客问卷477份,外地游客问卷360份。然后运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列联表分析和回归分析等。通过SPSS16.0对回收的837份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得到本次调研的样本概况。在本地游客中,25岁-34岁的中青年游客居多,职业以企事业管理者居多,学历集中在本科,大专和高中。在外地游客中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

二、结果分析

1.广州文化旅游者类型分析

依据Bob Mckercher和Hilary du Cros的理论,文化旅游者除了游览动机与其它旅游者有明显区别外,在文化旅游过程中体验的深刻程度也是不同的。文化旅游者根据行为特征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旅游者在旅游中文化体验的深刻程度(体验性维度)以及文化在访问某一目的地总体决策中的重要程度(核心型维度)这两个维度,由深到浅,将广州的文化旅游者划分为五种类型:目标明确型、观光型、意外发现型、随意型、偶然型。

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将量表中旅游者从景点中所获得的文化游览体验的深刻程度以及文化旅游在访问某一目的地总体决策中的重要程度这两个问题投射到坐标轴上,根据收集到的问卷数据,得出广州市本地以及外地游客的文化旅游分类情况,如下图:

广州文化旅游者类型分析图

(注释:括号外为本地游客数据,括号内为外地游客数据)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广州的文化旅游者所寻求的文化体验大多是较为深刻的,文化旅游在他们的出游目的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游客对广州的文化定位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也说明政府对广州文化的宣传和定位有一定的成效。同时这一结果也说明,游客的文化旅游动机还是比较明显的,这有利于对广州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

2.广州文化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

(1)不同景点游客对文化在广州旅游中的重要性感知分析

为了更明确的了解不同景点的游客对文化在广州旅游中重要程度的感知,运用SPSS16.0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计算出不同景点游客对文化在广州旅游中重要程度感知的均值。

由结果可知,大多数景点的游客对文化在广州旅游中重要程度感知的均值都大于3。这说明游客对不同景点体现出的广州的文化都有较为深刻的感知。在本地游客中,只有天河城的文化感知均值相对较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天河城作为商业购物中心,本地游客只是将其作为日常消费的场所,并形成一种生活习惯,对其体现出的广州商贸文化的内涵可能并没用很刻意的去感受。而在外地游客中,大多认为广州市商贸比较发达,因此其对天河城体现出的商贸都市文化的感受就更加深刻。

(2)广州文化旅游者重游意愿分析

Van den Putte(1991)在研究中指出消费者的意愿与其今后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2,即意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的行为。基于此,对旅游者重游意愿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旅游者未来的行为。在研究中,笔者对广州文化旅游者重游意愿的分析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广州文化旅游者整体重游意愿的分析,二是每个景点的文化旅游者对该景点重游意愿的分析。

由结果可知,广州文化旅游者的整体重游意愿的均值都大于3.5,其中本地游客的重游意向均值为3.79(标准差为1.090),外地游客的重游意向均值为3.67(标准差为1.105),这表明游客具有较高的重游意愿的,也说明广州的文化旅游吸引力较好。同时对不同景点游客的重游意愿分析可知,本地游客对不同景点的重游意愿也比较高,均值都大于3,而对不同景点外地游客的重游意愿的分析可知,除了南海神庙这一景点外,其他各景点的游客重游意向的均值均大于3,这说明南海神庙这一景点需要进一步强化其旅游吸引力,明确其旅游定位,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前往。

3.游客对文化景观的感知意象分析

(1)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

运用SPSS 16.0首先对广州整体文化的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别计算出游客对广州文化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的均值。游客对广州文化诱生意象的均值均高于游客对广州文化原生意象的均值,即游览后,游客对广州文化感知的深刻程度明显高于游览前。这说明游客在游览前对广州文化景观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感受,期待度不高、认知程度较低(M=2.86)。而在游览后,游客对广州文化景观产生的诱生意象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基本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M=3.27)。

此外,本研究还调研了游客对每个景点文化景观的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整体来看,游客对大多数景点的诱生意象均值大于原生意象的均值,这说明游客游览后对各景点文化景观的文化内涵感知有了明显提高。此外,红专厂、光孝寺以及天河城这三个景点的诱生意象均值低于原生意象,也就是说游客在游览这三个景点后的实际感受达不到游览前的预期,这表明这三个景点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开發还有待进一步加深和强化。

(2)混合意象

根据顾客满意理论,如果所得到的体验超过了预期那么游客就会觉得满意,相反就会觉得失望并影响下次出游。在探讨游客对文化景观的混合意象时,笔者以游客游览前后对文化景观满意度的具体变化为依据,把游览后与游览前对文化景观的评价的差值来作为游客的混合意象。在SPSS 16.0里采用匹配样本的T检验法(Paired-Samples T Test),来判断原生意象是否对诱生意象产生了影响。取0.05为置信度,结果表明无论是本地游客还是外地游客,在配对t检验中,其显著性水平Sig.=0<0.05,这说明原生意象对诱生意象是有影响的(结果见表1)。

表1 混合意象T检验

(3)游客对文化景观的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差异分析

为了探讨不同景点游客对文化景观的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的感知是否存在差异,笔者分别对不同景点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的原生意象以及诱生意象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分析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探寻游客对景区文化感知形成的原因。

结果表明,不同景点游客对景点文化景观的原生意象感知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2)。不论是本地游客还是外地游客,sig.值都远小于0.05,这说明对于不同文化景点游客的预期是不同的。同时,不同景点游客对景点文化景观的诱生意象感知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不同景点游客在游览后对文化景观的实际感知也是不同的,因此部分景点应当进一步明确该景点的文化定位,提升游客的满意感。

表2 不同景点的游客对景点原生意象和诱生意象感知的差异分析

此后,将数据按本地和外地游客分为两组,对全部样本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旨在找出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对广州整体文化的预期和实际感知是否存在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原生意象方面,本地与外地游客的差异不明显,sig.值等于0.05,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在游览前对广州文化的印象相近,这说明无论是本地游客还是外地游客,游览前游客对广州文化的感知是趋同的,没有明显的区别。而在诱生意象方面,本地与外地游客的差异比较明显,sig.值小于0.05,为0.021,这说明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在游览后印象有区别,其原因可能是两组游客在自身素质(包括学历、年龄、欣赏观念)上存在差异。对于学历较高的游客,在游览之后对景点文化底蕴的感知可能会高于学历较低的游客。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对文化的关注点不同,也可能导致游览前后对文化景观感知的差异。此外不同的欣赏观念导致对文化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游客游览前后对景点的感知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4.旅游者混合意象与旅游者重游意愿关系分析

依据顾客满意感理论,我们可以得知游客的满意感与游客的重游意愿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在研究中,笔者首先利用旅游者的诱生意象和原生意象计算出旅游者的混合意象,再以混合意象和重游意愿为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由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表可知,sig.值为0.012,小于0.05,表明回归显著,即旅游者的混合意象确实会对旅游者的重游意愿产生影响。同时有回归系数表可得到回归方程为:y=3.709+0.072x,P-P图结果显示各散点近似呈一条直线,回归效果较显著。这表明旅游者的混合意象对旅游者的重游意愿有影响,因此广州各文化景点要提高旅游者的重游率,就必须注重对景区文化内涵的塑造与开发,加强对广州文化的宣传,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的满意感提高,从而提高重游率。

表3 回归方程分析结果

三、研究结论和政策含义

1.研究结论

本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对广州文化旅游者的类型分析可知,根据旅游者从景点中所获得的文化游览体验的深刻程度以及文化旅游在访问某一目的地总体决策中的重要程度这维度划分的五种文化旅游者类型中,广州的文化旅游者中目标明确型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多。这说明广州的文化旅游者比较成熟,文化的出游动机较为明显,同时游客在游览中对广州历史文化内涵的体验比较深刻,这一点对广州文化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发极其有利。

(2)从游客对广州代表性文化的感知状况的分析中可知,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对广州文化的感知是不同的。本地游客对岭南文化、宗教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以及南越国文化的感知较高。而外地游客则对商贸都市文化、革命文化的感知较高。究其原因,对于本地游客,由于对本地的历史文化比较了解所以更多的会关注岭南地区特有的文化类型。而外地游客对广州的印象大多则是商贸都市,“购物天堂”,革命圣地等。

(3)旅游者对代表广州不同文化的八个不同文化景观的感知意象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游客对红专厂、光孝寺以及天河城这三个景点的诱生意象感知的均值低于对原生意象感知的均值,也就是说游客在游览这三个景点后的实际感受达不到游览前的预期。同时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对广州整体文化的预期和实际感知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对广州文化的原生意象感知是趋同的,而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对广州文化的诱生意象感知差异比较明显,这说明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在游览后对文化的感知有区别,其原因可能是两组游客在自身素质(包括学历、年龄、欣赏观念)上存在差异。

(4)从实证角度论证了旅游者对景点的混合意象会对旅游者的重游意愿产生影响。即游客的满意感会影响游客的重游意愿。

2.政策含义

由以上研究结论得出本研究的政策含义:

(1)由于廣州的文化旅游者中目标明确型所占的比重较大,这对开发广州文化旅游市场极其有利。因此做好旅游目的地主题定位和形象推广,以明确其在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定位,并将其与其他地区很好的区分开来。在对广州历史文化的宣传中,要明确给出文化的定位,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南越国文化、岭南文化以及商贸都市文化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打造属于广州特有的历史文化名城。

(2)游客预期及体验对于游客的混合意象具有显著影响。无论是对文化景观的原生意象(预期)还是诱生意象(体验),其形成都与相关的文化信息的传递密不可分。因此,政府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打造的核心政策性主力,应当注重广州文化信息的传递与宣传。包括运用一般商业媒体和专业旅游媒体的宣传以及新媒体营销。

(3)由于旅游者对景点的混合意象会对旅游者的重游意愿产生影响,提高游客的满意感对我们吸引“回头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地方政府,要加强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住宿、交通、以及景点的可进入性等,这样有利于增加游客满意感,提高游客的重游意愿。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蒲红等译.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

[2]郑海燕,徐红罡,戴光全.构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以苏州为例[J].人文地理,2003,18(2):55-59.

[3]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7-62.

[4]徐红罡,袁红.广东建立“文化大省”的旅游需求辨析——以广州市为例[J].特区经济,2006,08:63-65.

[5]罗越富.文化旅游主题式开发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6]陈文君.论广州历史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42-46.

[7]BobMcKercher,HilaryduCros;朱路平译.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145-181.

[8]Bob McKercher, Hilary du Cros;朱路平译.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145-181.

[9]Antolovic,Immovable Cultural Monuments and Tourism, Cultural Tourism Session Notes Assembly[A].文化旅游纪念物及文化旅游会议, 1999. 103-118.

[10]Fakeye ,P., and J . Crompton.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 five, First-Time,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29(2).[预期、第一次以及重游旅游者的区别:以游览格兰德塔为例[J].旅游研究,1991,29(2).

[11]韩小芸,申文果.客户关系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49-55.

作者简介:于杰(1986.07- ),女,汉族,籍贯:湖北襄阳,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文化旅游,硕士研究生,职称:讲师,单位:玉林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实证研究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凤县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