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课程的视野观照“本然语文”

2015-02-27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文本

从课程的视野观照“本然语文”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钟 斌

从语文学科课程的视野观照,应永恒老师践行的本然语文的教学主张具备如下特征:重视语文课堂中的倾听、互动、讨论、探究、语文素养的养成等,呈现出民主、关爱、特质语文课堂文化;提倡有效地对话,机智而科学地把握了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立足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他的教学主张和教学实践让语文向真善美回归。

本然语文;有效学习;课堂文化;对话;教学内容

编者按:教学主张,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具体化,是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也是名师思想感情深刻与否的重要标志。这些年来,我们逐步形成共识:教学主张是名师成长的第一核心因素。2011年7月,福建省教育厅启动了中小学教学名师的培养工程,2015年2月首批67位教学名师已经确认。作为教学名师,必然在教育教学中有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成为名师,提出教学主张,是教师专业的新起点,教学主张的提出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不断充实,臻于至善。

福建省首批认定的中学语文教学名师应永恒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本然语文。多年来,应永恒老师践行本然语文的教学主张——求真、求序、求和、求新、求实、求美。本然语文追求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给学生包括教师自己以智慧的润泽、身心的愉悦和灵性的滋养。应老师为全省的老师做了很好的示范。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老师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也希望有更多的教师来讨论这些教学主张。

应永恒老师一直践行“本然语文”的教学主张,即求真、求序、求和、求新、求实、求美。“求真”指培养学生面对杂乱世界的操守,“求序”指培养学生面对纷繁世界的思路,“求和”指培养学生面对混沌世界的融通,“求新”指培养学生面对奇妙世界的创造,“求实”指培养学生面对博大世界的奉献,“求美”指培养学生面对多彩世界的眼光。应老师的教学主张和教学实践真正让语文教育回归真善美。

王荣生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九条标准是:①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意识;②课堂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③教学内容相对集中;④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⑤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⑥想教的内容与实际教的内容一致;⑦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⑧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⑨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1]我们说应老师的课是好课,正是基于课程的视野观照得出的结论。

一、“本然语文”倡导积极的课堂文化

“本然语文”的教学主张需要在课堂实践中加以审视。判断一堂语文课上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学习目标预设的适合度,以及是否契合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即: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评价、资源是否符合语文学科性质,单元目标达成及文体特征等,能否促成有效地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的养成。同时还要关注课堂上各种对话的有效性,以及教师的教学指导是否有效、能否呈现积极的课堂文化,体现民主、特质。评价应老师的课,得先对他的课堂进行观察,我们从语文教师的教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学习者的有效学习、语文课堂文化四个方面来评价,参见下图: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一个再细化到具体标准的评价表,他从课程性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文化提出了具体的评价要求。我不敢确定应老师是否有意参照此表进行教学设计,但有心者可以细读他的一些课堂实录发现,这几年来,应老师有意或者无意、自觉或不自觉践行了课程论的前沿理论。应老师重视语文课堂中的倾听、互动、讨论、探究、语文素养的养成等,呈现出民主、关爱、特质语文课堂文化。

应老师在全国名师发展论坛上开了《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课上发生了一个小“意外”:有个学生发言

说陶渊明没有责任感。应老师首先依据学情妥当处理好“意外”,然后顺势使课堂回到预设的“序”当中,对原先预设的“序”做出适当的调整。应老师认为:“有些内容要简化掉,公开课还是要讲究完整性,这是序;如果是常态课,可以留着下节课再来探讨,但总体讲都有一个紧扣教材的计划性问题”,比较准确体现了教学环节过渡的有效性和连续性,机智而科学地把握了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

二、“本然语文”提倡有效地对话

艾柯在《诠释与过度诠释》中提出,解释活动有三种意图:作者意图、诠释者意图和文本意图。这三种意图的概括,其实也就是三种解释学传统的概括。艾柯的文本中心论思想的提出是为了对抗读者对于文本意义的过度解释,认为“作者意图非常难以发现,且常常与文本的解释无关”。北大古典文学的、历史系教授吴小如先生多年在北大开设“唐诗宋词专题研究”课,一直以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他在《我是怎样讲析古典诗词的》一文中总结自己的教学方式:“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要深入和文本对话,和教材编者对话,和学生对话,甚至和自己对话。

我们发现,应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追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加,让学生的潜能得到较好的发挥,无论是“沙龙”式的课堂讨论或其他小组合作,作为一名老教师,他精心做好课前的准备指导,课中的适时引导和课后的发展性评价。

人文科学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与自然科学文本不同,“词不达诂,诗无定义”之说最为典型。应老师《将进酒》的教学体验告诉我们,首要的是和文本及编者对话。他追根溯源,条分缕析,对《将进酒》的“乐”进行了再分析,对相关诗句进行了咬文嚼字,发现了悲伤和无奈,深入了解李白实际上无法“尽欢”而意念上说“须尽欢”,无奈之中的“姑且为乐”,失意之时的“暂且为欢”。最后联系整首诗,明确明线是“酒”,表面是“酒”:悲伤—纵乐(不是欢乐)—愤激—狂放;暗线是“愁”,内核是“愁”:时光易逝引发愁,纵酒作乐欲解愁,慷慨愤激因为愁,狂放失态根在愁。应老师认为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的“真”,拨开阅读迷雾,逼近作者内心最深处,触摸他的脉搏,了解他的情感波折,这更是我们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基于文本透过字面探求的“真”语文,学生有用的、有心参与的、有源的语文。

三、“本然语文”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

王荣生老师提出“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这一观点,他认为“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2]

应老师秉承如此课程理念,从他对《诗经两首》的授课中就可见一斑。这是初中最后一篇课文,两首颇为不同的诗歌,为什么编排在一篇课文里,仅仅是因为它们都是选自《诗经》?相信不少人并没有发现这一问题,或者只是一闪而过而没有放在心上。而应老师则不然,他在连城的新泉中学上了《关雎》,评价此诗是“求”而得之的“可以正夫妇风天下”的诗歌,谈到另一首时,话锋一转,“但是我们做事因为种种原因十之八九或者十之六七可能不成功。不成功怎么办?《蒹葭》告诉我们答案”。

应老师“送教下乡”到尤溪七中就上这篇课文,他对教材进行了如是解读:《蒹葭》的主人公一直都在“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而追寻的目标永远都是“宛在水中央”,“宛在”就是“好象在”,一会儿“好象在”“水中坻”,一会儿又“好象在”“水中沚”,永远都在距离一点点儿的前方,却永远追寻不到。应老师巧妙地将文章主旨,落实在“从”字上,对其进行了一番说文解字——前面一个“人”,后面一个“人”,如果追寻到了,就是一个“人”了,就不是“从”了;“从”,就是永远追寻永远都有距离,追寻永远不得才用“从”表现这种境界,这是人生的另外一种境界。孔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是这种境界。追求不到仍然不懈追求,这是学生走向社会面对人生需要的另一种准备。

由此认识到课文编辑用心良苦,“从”字的“文心”在此。这是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在具体的文本中。如此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岂不是我们语文的至善追求?回归至善,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应老师在连城县新泉中学上《关雎》这篇课文前了解学情,得到的反馈是学生语文程度低。应老师陷入沉思,如何让“语文程度低”的学生一节课里有较大的收获。在深入研究文本之后,他联系学生实际,意识到这是初中阶段的最后一篇课文,初中毕业后,同学们不管是自己选择还是被迫选择,无非是升上高中和走进社会,两种选择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恋爱,而学完《关雎》,学生就能知道如何谈恋爱了。

围绕审美,应老师灵活处理课文,对学生进行一番恋爱教育即审美教育:这首诗的核心词是“求”字,谈的是君子求淑女,而君子如何追求淑女的行动就值得借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有别于如今诉诸物质的追求方式,进行审美引导。

语文的审美应该不只是内容的审美,也要关注语文这个独特的审美样式,那就是文章既然是讲做人,“关关雎鸠”和“参差荇菜”去掉是否可行。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是“比兴”,学生就弄清楚“比兴”手法了。比兴,美在哪里?似乎无关的东西——优美的水边,悦耳的鸟叫声,这

样的地方适合于恋爱,还适合于生存和繁衍,看来孔子把《关雎》放在《诗经》的第一篇是有讲究的。

应老师让听课教师给孩子们出一个题目,鼓励孩子们写一段话,把赋比兴三种手法都用进去。这些农村的孩子、“语文程度低”的孩子,不管是课堂发言还是课后作业,都表现得非常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本然语文实现审美回归,培养学生圣洁情感。

四、“本然语文”立足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应老师看来,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根本就是语文的“真”——语文的核心价值。一切都要落在实处,不能虚,不能泛,一节课下来,语文的东西什么都没有给学生,学生上语文课跟没上一样。应老师表示最怕听只有花拳绣腿,而没有内涵的无效课,语文教师的专业尊严往往就是这样丢在课堂上。

在教学中,思想、思维的练习比词语的练习更重要。因为它难度更高。表达方面的问题虽然不能忽视,但只要写得多了,认真一点,提高是迟早的事。而文章如果没有思想、思维混乱要提高是很不容易的,它所牵涉的方面很多,所以要给予更多的重视。为此,应老师主张用最短的时间对付考试得实惠,腾出时间多读书;让学生的人生因语文而可持续发展,因语文而美好;使学生的生命因语文课的滋润濡养而富足。据他所言,“我给高一学生授《论语》,授《孟子》——在我省高考还没有考《论语》《孟子》的时候,……要让我们学生的人生更美好,不知道《论语》和《孟子》在中国不好混。高二的时候,讲点《庄子》《老子》,讲一点《圣经》故事、《圣经》箴言,这是让学生在不如意的时候,有一个精神寄托。高三的时候,当然就要备课考试,讲点《史记》,讲点《古文观止》……”踏踏实实的教学实践,实实在在的教学心得,让无数高三学子获益良多。

应老师的专著《学古文写作文》深得专家学者及师生好评,《课标》核心成员方智范老师这样评价:“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既能学好古文,又能写好作文;既能学习作文,又能学习做人;既能应对高考,又能提高素养;关键还在于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就能收到很好效果。”回归本真的语文就是要教给学生真功夫。潘新和老师认为,写作教学还负有言说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的使命,在任何时候,“生命关怀”都是第一位的。

应老师说:“语文的形色,语文的馨香,语文的天籁之音,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如何使之各就各位而又能协调一致地,含蓄委婉而又淋漓尽致地展示在语文课堂里,给学生包括老师自己以智慧的润泽、身心的愉悦和灵性的滋养。”这是“本然语文”追求的目标,也是有文化的语文课堂的目标。

[1]王荣生:《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语文学习》,2005年第5期。

[2]步进:《如何确定教学内容——“依据文本体式”和“根据学生学情”的统一性》,《语文学习》,2011年第8期。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