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农机推广须有新作为
2015-02-27周守炳秦海生
■周守炳 秦海生
新常态下农机推广须有新作为
■周守炳 秦海生
1 新常态不期而至
最近“新常态”作为一个热词,迅速走红。而且不管你是否在意,它都在左右着我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农机化及农机推广工作概莫能外。
(1)农机投入呈现新常态。随着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对农业和农机化投入就不大可能大幅度快速增加,而是一种与发展需求相当、与国家财力增加相适应的常态化低速增加。
(2)问题呈现新常态。农机化经过近10多年政策拉动高速增长,进入中级阶段后期,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农机化在很多方面的相对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成长期与转型升级期交融,快速发展与矛盾凸显共现。
(3)投入与发展出现新情况。国家与农机化发展主体的投入继续增加,而农机化水平提高却明显降速。农机购置补贴近10年保持高增长,拉动农民购机投入高增长,2012年达峰值。此后两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投入增速放缓,拉动农民投入能力增速开始下降,农机化进入投资回报递减期。2012年全国农机化水平达57%,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2013年国家和农民投入都在增加,但农机化水平只提高了2.5%;2014年投入增长的态势未变,而农机化水平只提高了2%。投入增加,而发展速度放缓,是农机化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最新诠释。
(4)新常态左右着农机市场走势。农机工业增速明显放缓,年平均增速由20%左右下滑到不足10%。2013年前,农机工业在机械行业中一枝独秀,今天已变为“灰姑娘”。2013年农机工业的增长值高于整个机械行业,2014年开始已经低于整个机械行业的增速。农机行业的利润率大幅下滑,由增长20%~30%,降为2013年的9.6%,而2014年利润总额的增长值已经是负值。农机工业似已走到“十字路口”,主流产品大幅下降,深度调整;新兴产品逆势高歌,增势抢眼。收获机械中,小麦收割机下降了10.8%、水稻收割机下降了24.6%、玉米收割机销量增长了33.5%;大马力拖拉机市场取得了一定增长,特别是88.24~95.6kW(120~130马力)拖拉机市场增长了150%以上。经济作物机械、畜牧饲草机械、林果药材机械、设施农业机械、产后烘干与初加工机械等需求倍增而供给严重不足。
2 新挑战与新机遇
(1)新挑战。过去主要由国家投入引导和拉动,农民压抑多年的装备需求被井喷式激发,购机呈激情燃烧状迸出。面对短缺的农机服务供给,只要投入就会有高效益。10年的超高速发展,使我们快速进入了发达国家需要数十年才能实现的目标,农机化进入中级阶段后期。国家和农民的投入继续增加,而农机化水平提高减缓,面对的发展环境更为复杂。农机化提前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期,丘陵山区农机化成为“迫切需要”。经济作物机械、畜牧饲草机械、林果药材机械、设施农业机械、产后烘干与初加工机械等机械化成为“短板”,很多农机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以2014年转折为标志,过去供不应求、靠数量增长的时期已过去,当前我们面临更加理性的消费人群,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竞争更加激烈;面对农机需求的多样化、需求主体的组织化,需要更多的精力研究市场需求,找准农机推广的重点、热点、难点,有的放矢,促进发展。
(2)新机遇。展望未来10年,农机化整体向好的基本格调不会改变,仍将是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但在新常态下,需要我们创新思维,深入农村接地气。若如此,新常态会成为新机遇。一是我国农机化虽经10年高速发展,但从整体上看,目前仅仅是粮食生产机械化进展较大,而经济作物机械、畜牧饲草机械、林果药材机械、设施农业机械、产后烘干与初加工机械等机械化有的刚刚破题,有的正在研发,将成为支撑下一个“黄金十年”的靓点。二是我国对农机仍具备强烈的刚性需求,其更新换代需求和开发性农业对新机械化的需求仍将是巨大的,这将使我国农机市场依然保持活力。三是我国作为新兴的农机化国家,农机产品品种不全,能供给的农机产品仅3000余种,而国外农机产品达7000种之多。巨大的差距或将是发展的潜力所在,有可能成为支持下一个“黄金十年”的驱动器。四是农机化产业升级将是未来10年的主题,农机推广工作者要深入调研,把握农机需求大势;细分市场,掌握特色农业对农机的新需求;主动与农机企业沟通,促进农机农艺融合,为共同打造升级版的农机化作出应有贡献。
3 新常态下农机推广如何作为
(1)在新潮流中有作为。目前,家庭农场超过87万个,耕地流转面积达2266.7万hm2(3.4亿亩),流转比例达到26%。我国农机合作社数量达到4.74万个,农机合作社拥有农机具315.3万台套,占社会保有量的1/4。农机原值达到845.3亿元,较2013年增长34.9%,一些地方新增农机的1/3由农机合作社拥有。全国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总面积达到516.7万hm2(7.75亿亩),约占全国农机化作业总面积的13%;服务农户数超过4500万余户,平均每个合作社服务农户数量985户。农机合作社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由原来单一的农田作业发展到现在的农机销售、维修和配件供应、农业运输、农机培训、跨区作业、农产品初加工、林果蔬菜生产等多种经营。农机合作社经营活动总收入达到757亿元,社均收入达到168万元。入社社员收入平均较单机分散作业农机户收入增加30%以上。农机合作社成为农机需求的主体,其在农机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一支新生力量而左右着农机市场,引领农机需求新潮流。
(2)在需求快速转型升级中有作为。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后,以此需求为代表的相关机械高位发展的态势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进入深度下滑通道;而农品烘干机械、花生、马铃薯、秸秆青贮收获机械等是下一个“黄金发展期”的“宠儿”;经济作物、林果业、药材机械化等将是全面机械化必须攻克的难题。农机推广要把握发展大势,瞄准区域优势,开展新型机械的示范与推广。
(3)在支持农机产品升级换代方面有作为。要为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研发出谋划策,目前我国现代农业装备需求非常迫切,但许多高精尖新农机产品主要还是依赖进口,因此要提出政策建议,加强农机化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支持企业加强农机关键技术研发,抓紧开发实用、经济、安全、智能的农业装备设施。
(4)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中有作为。尽快改变农机农艺脱节的状况,加强农机农艺技术集成,以农业机械化为载体和引领,促进生物、工程、信息、环境技术集成化;针对重点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区域性农机化技术路线、模式和作业规范,以此来推动新一轮发展。
(5)在补齐农机化“短板”中有作为。我国虽然已步入农机化发展中级阶段后期,但占农业种植面积59%的丘陵、浅山区农机化水平极低,只相当于平(原)川的40%左右,一些落后地区甚至不足10%,很多地方农机化还是一片“处女地”。而这些地方农业开发与发展的潜力巨大,是我国今后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希望之地,对我国农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农机化而言,其情况更为复杂,推进难度会更大,发展机制更难完备。作为“短板”,农机推广必须克难奋进,有所作为。要根据当地地域、生产、优势等情况,确定突破口,实现新突破;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选择农机化发展的重点,逐步推进,积聚发展正能量,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要围绕农民增加收入的特色产业,开展农机推广应用;要建设和健全完善的符合当地市场条件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其现代化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补齐“短板”,促进农机化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
(作者秦海生系陕西南郑县农机推广与监理中心高级工程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