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里下河地区机插水稻基本苗起点试验研究

2015-02-27钱有宏周有炎陈春生姚存章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单穴苗数成穗率

钱有宏, 王 洁, 周有炎, 陈春生, 姚存章

(江苏省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兴化 225700)



江苏里下河地区机插水稻基本苗起点试验研究

钱有宏, 王 洁, 周有炎*, 陈春生, 姚存章

(江苏省兴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兴化 225700)

[目的]研究江苏里下河生态区机插水稻的最佳株、苗配置。[方法]从穴距、每穴苗(取样面积)的有机组合,观察、分析机插稻不同群体起点的茎蘖动态、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等机插水稻高产群体指标。[结果]该生态区机插水稻的最适宜机插密度为行距30 cm、株距10~12 cm,与之配套的适宜的单穴苗数为4苗,有利于建立高质量的群体,从而实现高产。[结论]该研究为机插水稻的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水稻;机插;基本苗;栽培技术;江苏里下河

兴化市地处里下河稻区[1],机插水稻栽培技术应用规模逐年加大,但由于秧苗素质、播栽期、土壤和机械等多方面的原因,机插水稻客观存在少穴多苗现象,群体质量不高[2]影响了配套技术措施的应用和产量水平的提高[3]。该试验从穴距、每穴苗(取样面积)的有机组合,观察、分析里下河地区机插稻不同群体起点的茎蘖动态、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等机插水稻高产群体指标,研究该生态区机插水稻的最佳株、苗配置,为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地点与材料试验地点在兴化市钓鱼镇钓鱼村,前茬为小麦,土壤为勤土,肥力水平中等,排灌设施良好。供试品种为南粳9108。

1.2 栽培简况试验于5月24日采用基质育秧,6月16日机插,栽前试插,确定标准后小区栽插,栽后及时补苗。试验区用纯N 354 kg/hm2、P2O5112.5 kg/hm2、K2O129 kg/hm2,10月29日收获,试验区分收计产。

1.3 试验设计行距30 cm,设不同株距14.6、13.0、11.7 cm;不同取样量(单穴苗数)B1=3苗(纵向取秧量12 mm,横向取秧量10.8 mm)、B2=4苗(纵向取秧量12 mm,横向取秧量11.7 mm)、B3=5苗(纵向取秧量12 mm,横向取秧量14.0 mm),实际机插结果为A1=21.6万苗/hm2、A2=24万苗/hm2、A3=27.2万苗/hm2,B1=3.27苗、B2=4.2苗、B3=5.07苗,小区面积80 m2(20 m×4 m),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

1.4 观察测定机插后各小区定点查苗,抽穗期、成熟期按各小区平均茎蘖苗取样测定叶面积和干物质重,成熟期田间测产和室内考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试验结果(表1)显示,不同的基本苗起点对产量作用效果明显,产量达极显著差异(F=23.17);A、B两因素互作效果以A3B2处理产量最高,产量为11 646.6 kg/hm2,产量最低处理为A1B1处理组合,但与A1B2、A1B3组合差异不大。进一步分析A、B各因素的作用效果,A处理间产量差异水平达极显著(F=107.84),以A3处理产量最高, A2与之相近,而A1处理最低;B因素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10.36),以B2处理产量最高,但与B3处理差异不显著。

2.2 单位面积颖花量从该试验各处理间的产量结构与产量结果看,各处理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并不大,因此机插水稻的产量主要与单位面积的总颖花量直接相关(r=0.943 7)。

2.2.1有效穗。单位面积的有效穗随着株距的缩小而增加,随着每穴苗数的增多而增加,所有处理中以A3B3组合最高(表1)。不同的株距水平间比较, 处理A3分别比A2、A1增加2.21%和10.79%,可以认为在机插大行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栽插密度对保证足穗有利。在单穴不同苗数之间,单位面积有效穗的变化趋势随着单穴苗数的增加而增加,以B3处理最高,分别比B2、B1增加5.97%和12.70%。由此看来不考虑互作效果,B因素对有效穗的影响略大于A因素。

2.2.2每穗总粒数。该试验中以A1B1处理最高,平均单穗139.70粒,以A1B3处理最低,平均单穗120.32粒,极差为19.38粒(表1)。在不同株距处理间,以A2处理平均值(135.99粒)最高,分别比A3、A1处理增加6.50和5.83粒。可见,栽插密度太低,虽然穗数补偿能力增强,但穗型增大存在相互制约,因此适当栽插密度能稳定穗数、增大穗型,达到增加总颖花量的效果。在单穴苗数的处理间,则随着单穴苗数的增加,穗型显著减小,B1处理分别比B2、B3处理每穗粒数增加。因此增加了单穴苗,个体之间生育环境恶化,不利于大穗的形成。

表1 不同株距、单穴苗处理的产量及产量结构

注:表中实产列字母表示差异达0.01显著水平。

2.3 茎蘖动态与成穗率从苗情调查情况看,机插水稻的茎蘖发生动态与常规手插稻不同,缓苗期相对延长,分蘖发生暴发力强,适当提前控苗,中期群体易控制,成穗率提高。

2.3.1茎蘖动态。不同处理组合的茎蘖变化趋势表现为基本苗数多,动态曲线上升快、峰值高、峰期短,穗分化期降幅大;低起点处理动态曲线表现为上升缓、峰值低,峰期长、降幅缓。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处理的茎蘖动态,株距处理间随着密度的加大,够苗期提前,高峰苗峰值高。A3处理的够苗叶龄为11.72叶,分别比A2、A1处理提早0.46和1.01叶,高峰苗平均519.6万苗/hm2,分别比A2、A1处理高52.5万和87.5万苗。单穴苗数处理间,随着单穴苗数的增加,以B3处理的够苗期相对最早,高峰期早、峰值高,其次分别为B2、B1(表2)。

2.3.2成穗率。各处理间成穗率的变化趋势是随着高峰苗峰值的增大,成穗率降低(表2)。进一步分析处理A之间,以A2处理成穗率最高,平均为73.4%,分别比A1、A3处理高0.1和6.0个百分点;B因素间以B1处理成穗率最高,平均为72.5%,分别比B2、B3高2.9和3.2个百分点。可见想提高机插稻的成穗率,控制中期群体极为重要。

表2 不同处理茎蘖动态和成穗率

2.4 叶面积指数与干物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处理因素对机插水稻的群体发展影响各异,主要体现在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分的干物质积累两大方面。

2.4.1叶面积指数。从移栽到拔节期各处理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基本上随着茎蘖的变化趋势而变化,到孕穗期达最大值。抽穗期测定,因素间互作对叶面积指数效果仍以密度为主导因子,单穴苗因子作用在进一步削弱。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A因素的不同处理之间,随着处理密度的增加而保持较高的指数值,抽穗期A3平均数值为6.12,分别高于A2、A1处理0.08和0.64个单位;成熟期趋势相同,但差距拉大。B因素处理间,抽穗期、成熟期叶指动态随着单穴苗的不同,变化趋势不明显(表3)。

2.4.2干物质积累。根据抽穗、成熟期干物重测定(表3),两因素的互作效果,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以A3B2组合最高,但仍以密度因素为主导。A因素的不同处理间,抽穗、成熟期A2、A3两因素间干物重积累量接近,显著高于A1处理,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量则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加,A3比A2、A1高;B因素处理间,抽穗、成熟期总体趋势是高单穴苗高积累,B2、B3处理间差距不大,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量基本相近。可以认为机插水稻抽穗后干物质生产水平主要与群体的综合生产能力有关,进一步提出了建立高光效群体的必要性。

2.5 植株与穗层性状考察试验小区的植株性状发现,株高随着密度、单穴苗数的增加而增高,穗层整齐度随着密度的增大、单穴苗增加而提高。两因素互作效果为高密度小棵植株高和穗层整齐度高、低密度小棵株高和穗层整齐度较差。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群体起点是水稻高产的基础,机插水稻的小苗、宽行、浅栽等基本特点和里下河生态区的土壤、生态条件和栽培水平,更有利于通过群体起点的优化,建立符合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要求的群体质量调控体系和技术体系。

表3 不同处理的叶面积与干物重

在里下河生态区,机插密度是调控机插水稻群体的首选因子。采用行距30 cm的插秧机,适宜株距以10~13 cm为宜,该试验和大面积机插水稻的高产攻关试验显示,采用上述密度,均有可能获得水稻高产,生产上可根据品种、播栽期适当调整,即早播早栽密度水平低一点、迟播迟栽密度适当提高,更利于高产。

关于单穴苗即取样量的问题。在大面积生产实践中,不少农户偏重于多苗大棵,担心苗数不足,往往忽视机插小苗分蘖节位多、有效分蘖期长的现实,容易造成中期群体过大,导致成穗率下降,产量不高。该试验结果表明,在该生态区正常的机插季节栽插,单穴苗4苗即可,如确因播栽期太迟,可适当增加单穴本数,但不易超过5苗。取样量的大小主要视秧苗均匀度、素质和栽培水平而定。

[1] 樊宝贵,周有炎,龚金龙,等.机插武运粳24高产形成规律与栽培技术研究[J].北方水稻,2011,41(6):26-29,33.

[2] 张洪程,李杰,戴其根,等.机插稻“标秧、精插、稳发、早搁、优中、强后”高产栽培精确定量关键技术[J].中国稻米,2010,16(5):1-6.

[3] 孙敬东,袁志章,黄秀芳,等.武运粳24号700 kg/hm2机插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2012,42(4):55-57.

>Study on the Starting Test of the Basic Seedling of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Rice in Lixiahe of Jiangsu

QIAN You-hong,WANG Jie,ZHOU You-yan*et al

(Xinghua Ci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Xinghua,Jiangsu 225700)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best plants and seedlings configuration of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rice in Lixiahe ecological area.[Method]The tiller dynamics,leaf area index,dry matter accumulation,yield and its components,such as yield population indicators of machine transplanting rice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hole distance and seedlings per hill (sampling area).[Result]The optimum machine transplanting density of the machine transplanting rice were line spacing 30 cm and plant spacing 10-12 cm,suitable accompanying single point number was four Miao,which conduciv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high-quality groups,in order to achieve high yield.[Conclusion] The study provides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large-scale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machine transplanting rice.

Rice;Mechanical transplant;Basic seedling;Cultivation techniques;Lixiahe of Jiangsu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2011BAD16B03,2012BA04B08, 2013BAD07B09,BE2014392);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SXGC[2014]247)。

钱有宏(1964- ),男,江苏兴化人,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通讯作者,推广研究员,从事农作物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2014-11-26

S 511

A

0517-6611(2015)08-035-02

猜你喜欢

单穴苗数成穗率
电针“四关”穴及其相应单穴对PS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BDNF、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
单穴留苗数对晋谷21号茎秆机械强度和倒伏指数的影响
不同栽插苗数和密度对华航31 号群体分蘖动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基于现代临床文献的单穴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
穴苗数对龙粳31穗部性状及稻谷产量的影响
分蘖期控制灌溉对土温及水稻干物质积累等的影响
单穴治疗颞颌关节炎
绿先机复混肥对直播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机插秧每穴苗数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