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新探索

2015-02-27陶庆宇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跨学科协同学科

孟 赵 陶庆宇 张 楠

(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地方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新探索

孟 赵 陶庆宇 张 楠

(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大学协同创新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管理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大学改革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在数量上是我国高校的主体,但相较于"985"、"211"而言,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如果地方高校能够打通校内壁垒,开展协同创新,完全可以发挥出1+1>2的效果,大大增强科学研究实力和管理水平。

地方高校协同 创新新机制

大学协同创新是指大学内部各学科之间、大学与大学之间、大学与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

高校协同创新可分为整体协同与多元协同。整体协同是指单位内协同,也就是加强分散于单位内不同学科、不同部门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单位内部科研创新要素协同。多元协同是指高校与校外单位之间的教育科学研究合作,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的教育科研平台。

一、地方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而就发展而言,高校自身做好内部协同创新是与外部进行协同创新的关键和基础。在大学内部,有着不同的专业,这些专业既有基础理论,又有研究方法;既有实际探索,也有政策咨询;既有历史研究,也有国际比较。因而,整合各专业研究力量,实现专业间的有机结合,是协作的基本方式之一。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入,单一的教育学科越来越难以解决重大的全局性的教育问题,打破学科壁垒,借助于多学科视野关照教育改革问题成为必然。而且,在同其他学科的交流沟通中,学科自身也将获得发展的新养料。

同时,协同创新对高校管理机制优化的有着较高要求,能够促进高校管理机制的改革。高校内部协同创新是基于管理、学术、人力、文化等因素构成的综合能力,高校处于主导的地位,涵盖和影响协同创新的各个组织,并处于协同创新的主导地位。高校管理体系对协同创新的内因、外因等各种因素起到了管理组织、协调引导、监督评价的综合作用,影响和推动着协同创新最终成果的实现。协同创新又反作用于高校管理体系的提升与完善,对于高校管理的目标指向、自身的不断优化、获得被管理者的认同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地方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困境

(一)学科专业之间的藩篱

就大学内部协同创新而言,其核心和关键在于学科的发展,学科的交叉融合、跨学科的合作创新是大学协同创新的根本要义。因此,打破学科之间藩篱、促进跨学科协同创新,是新形势下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但是,大学作为一个松散的组织系统,大学组织的属性及特征、学科的专业性以及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沿袭的模式注定了学科专业之间必然存在藩篱,学科专业之间的分割程度非常严重,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跨学科合作研究难以推动。

(二)大学人才培养的单一

从目前情况看,大学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阻碍着协同创新的开展。一是大学各院系只注重自身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是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的根本思想出发考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师资选拔。二是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选择难以实现。学生在学期间都是依据学校早已做好的教学计划安排,可选课程较少,选择余地不大,只是为了获取规定的学分而已。

(三)大学思想交流的趋少

大学中各种人员之间的思想交流甚为重要,不同思想之间的冲突和交锋,正是新的思想和观点产生甚至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但是,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正在减少。教师只管教室内教书,一下课就无踪影,教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教师与教师之间专业分工愈加细化,加之又都住在不同地方,交流更是难上加难。

三、地方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制度改进

改革以上方面形成对协同创新的推动力,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管理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制度设计,不断优化结构,才可能促成协同创新的融合,才能推进协同创新。

(一)形成创新协同机制

相对于高校自身而言,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一要发挥组织者的管理、引导职能。立足于威望高、学术精、综合素质高、协调能力强来选择领军人物;根据参与者的特长、特点,制定规则、制度,有效组织、聚合参与者参与协同创新。二要发挥学术带头人的攻坚、支持功能。学科带头人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识广博,高校应充分根据研究方向、个性特点,以学科带头人为指导教师,鼓励他们在教育教学科研中挑重担,加快协调创新成果的进度。

(二)加强学科交叉复合

高校可以组建跨学科研究中心或研究院,实现多学科融合和多团队协作。学校给予专门的跨学科项目或课题研究,并提供制度和资金支持。同时,建立跨学科研究的一般平台,实现有关科研数据的共享。

事实证明,通过学科交叉与集成,为科技创新搭建起一个生长的平台,有钟对性地组织协同攻关、重点攻关,这是一种成功的科技发展模式,也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三)积极培育创新精神

根据协同创新的需要,大学首先应当积极培育创新精神,不仅要对教师进行创新教育,也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鼓励教师多做具有真正创新要素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同时,在校内形成一种崇尚文化、尊重科学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围,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良性交流,这样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思维和思想。

(四)促进人才的跨学科培养

大学首先需要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探索更加适合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科学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提升全院公选课的地位和课程水平,真正实现通识教育课程的“通”和“宽”,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三是促进高校间的人才联合培养,互通有无,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加大学生对区域内高校诸多资源的选择力度。

协同创新是高校进行学术研究、提高自身综合实力、顺应时代教育潮流的必然要求,需要多个单位、多种领域共同参与,给高校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题。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只有站在协同创新的角度,对自身管理体系进行全新的改革,才能促进自身不断向前发展,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为社会发展负起应有的担当。

[1].周继良.大学协同创新的内部现实困境与制度改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

[2].韩月.冲突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协同创新内部机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4(5)

[3].张刚刚,郭国祥,翁建明.高校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优化路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4].杨兴林.高校协同创新相关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3(6)

[5].郭丹丹,郑金洲.教育研究中的协同创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

猜你喜欢

跨学科协同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