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课程资源利用困境之原因初探
2015-02-27江世国陈明芳
江世国 陈明芳
(六安市梅山路小学 安徽六安 237000)
小学语文课外课程资源利用困境之原因初探
江世国 陈明芳
(六安市梅山路小学 安徽六安 237000)
一、课程资源概述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课程资源问题。课程资源概念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方式。范兆雄认为课程资源是指满足课程活动所需要的思想、知识、人力、物力等,是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有密切联系的课程外部系统。徐继存等把课程资源认为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
以上两种表述其内涵与广义概念是一致的。吴刚平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这也是目前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研究中普遍使用的相对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
根据课程资源的性质,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自然课程资源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地形、地貌、地势、天气、气候、季节、自然景观、生物链、生物圈等等。社会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道路的线条美、雕塑的造型美、音乐的节奏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司法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价值观念、宗教伦理、风俗习惯等。
二、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探讨
(一)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有待增强
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也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因而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不少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原因,由于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乏,一方面,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结构单一化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长期以来,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和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未能形成有机整体。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结构单一的局面有所改变,但变化不大,仍然出现偏重一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忽视其它课程资源的情况,表现在:从课程素材与内容上看,偏重知识资源特别是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略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偏重于文本资料,甚至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以固化,而对于开发非文字性的资源如生态资源、文化景观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载体形式重视不够。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看,重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拓展和利用不够,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和乡土地理、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广泛的乡土资源。此外,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看,重视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的作用,但对学生及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这样也必然会造成课程资源结构上的缺失。如果课程资源结构单一的局面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就不能充分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环境等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那么学生的学习仍然会局限于书本、课堂、学校,这不仅不利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而且往往会导致教学脱离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使学生难于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有失偏颇
首先表现在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目前小学语文课程开发的内容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方面,有些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忽视了语文学科领域的学术性;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顾及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术性太强。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科目供不应求,而一些要求较高的科目则无人问津。这不符合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因此,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开发的形式不局限于选修课和活动课,提倡课程内容的特色化、个性化和多样化。要解决趣味性和学术性之间的矛盾,可以和语文教育专家合作,或与临近的几所学校联合开发,开设三级语文校本课程。第一级是基础性课程,主要由语文知识课程(如对国家课程内容的改编、拓编、新编等)和语文学习策略课程(如朗读策略、记忆策略等)构成。传授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第二级是发展性课程,如诗歌鉴赏、名作欣赏、图书馆阅读、电视或新闻品评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第三级是提高性课程,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难度,相对发展性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它更重视学术性和探究性,如语文知识竞赛辅导、学术小论文、思维训练等,拓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学校可以设置不同梯度的三级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小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我们更要充分利用。首先要增强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教师要创造性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作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其次,要根据地方特点开发课程资源。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具特点。第三,要根据语文课程特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功能。因此,充分开发地方性课程资源,成为课程改革的趋势,势在必行。
[1]李继星.学校不能成为社区的_文化孤岛_社区与中小学相互开放教育资源的调查分析[J].中小学管理,2005,(11)
[2]杨玲,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 [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