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摄影的人文关怀与思想感情
2015-02-27宋宣谕
宋宣谕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浅析新闻摄影的人文关怀与思想感情
宋宣谕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新闻摄影技术的诞生来源于科学的进步,而新闻摄影的发展又是因为一代又一代新闻摄影艺术家的思考,这些思考还靠颜色、用光、画面取舍和技术技巧的辅助而得以充分表现。最杰出的新闻摄影艺术家靠思想的传达表现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虑,即表现出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则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对人生有一个更深刻的思考,创作出一张又一张震撼人心的新闻摄影作品,并正确引导之后新闻摄影者的选材与创作。
新闻思想;人文关怀;画面取舍;技术技巧;颜色用光
摄影技术的诞生源自光学和化学的合力,但它的核心发展动力是摄影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1826年,尼普斯用了八个小时创造了一张真正意义上的摄影作品——《鸽子窝》。虽然那是一张充满了历史意义的摄影作品,但它还没有表现出任何深入的思考。之后的达盖尔和哥拉斯将曝光时间大幅度缩短,并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摄影术。可早期的摄影仅仅停留在为西方绘画艺术的逼真要求的服务上,那时的摄影在操作与设备研究上止步不前,算不上一种真正的艺术行为。1848年,比鸥乌和史特尔茨那奔赴德国汉堡的火场,拍摄了很多关于废墟的作品,留下了世界公认的新闻摄影作品。这时,摄影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它不仅记录画面,还向人们传达了信息,但始终没有脱离记录的范畴。而在19世纪50年代后,纪实摄影的出现使摄影真正意义上可以称为一种艺术,摄影师们用相机表现眼前的画面,解说性地阐释他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认识。布雷迪的《阵亡的士兵》向人们传达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在战争中的无以挽回的损失。路易斯海茵用他的作品将美国19世纪末的贫民窟的悲惨与凄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安赛尔亚当斯的风光作品《月升》和《黑色的太阳》述说了一种力量,一种自然界无形的且充满包容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无声无息中震撼着人们,改变着人们对自然的思考。抑或是埃塞尔比亚摄影家——史蒂·夫本特在1984年拍摄的《母亲的哺乳》,这幅作品诠释了母亲的伟大和母爱的力量。以上的每一幅片子,都在触动人们的心灵、震撼人们的内心、使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表达摄影师的情感思想的同时,展现一种独到的人文关怀,其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一、色彩——视觉述说力的根源
当接触到一幅摄影作品,视觉的第一反应一定来源于作品的颜色冲击力,而摄影作品中的颜色冲击力是由多种属性的颜色共同组成的,他们相互弥补不足,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和谐美感。例如,固有色是在白色阳光下,物体呈现出的固有的颜色;环境色是在多种光源影响下所产生的环境的颜色;光源色是由于光的光波属性不同,而使光源表达出不同的颜色,这三种属性的色彩相互融合,达到合理的构成。另外,颜色包含饱和度、明度和色相三种因素,饱和度是颜色的鲜艳程度,明度是人类感觉颜色的亮度,而色相是物体颜色质的表现。三者也要相互控制以达到需要的效果。颜色的三种属性控制得当,环境色、光源色和固有色也相互产生应有的和谐效果了。就要注重整体的颜色构建,这样才可能获得较好的颜色冲击力,进而产生较好的视觉述说力以表达人文关怀。有选择同类色来表达一种和谐的,也有用对比色表达特有的冲突的。笔者个人偏爱用对比色去构造画面,因为对比色产生的冲突能更好地增强画面所具有的张力,以获得较为饱满的视觉述说力。值得一提的是,与对比色效果几近相同的是色块的运用。色块是区域的颜色,一般所占据的面积不大。但色块鲜明的颜色对比效果会使人们一眼就将其定位为视觉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韦尔斯的《手》,主教的红衣服起到了色块的作用,并表达出了摄影师想表达的人与人该破除种族的隔膜而相互帮助的思想感情,这种色块运用是非常灵魂性的,直接把作品上升到蕴含巨大人文关怀的层次上了。这也向世界证明了韦尔斯不愧是摄影艺术大师,他的取材和颜色运用构造了无与伦比的视觉述说力。颜色在画面中合理配比能使画面构造出一种和谐的视觉吸引力和颜色冲击力,进而产生视觉述说力,这种视觉述说力对人们构造画面并表达思想感情是极为重要的,而摄影师往往也会在色块运用这种细节运用上画面,表达人文关怀。
二、用光——用上帝给予摄影师的颜料去完成作品
宇宏《谈谈摄影用光》的话解释用光,就是“用光,无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怎样的光线可能表现出怎样的造型效果,适宜渲染怎样的情感;二是怎样的对象或者怎样的拍摄意图,适宜用怎样的光线来表现。”而在我看来,相比于画家,光就是摄影师的颜料,这些颜料来自遥远的太阳,仿佛就是上帝赐予的颜料,于是摄影师的用光就是在用上帝给予的颜料去完成作品。如果说曝光决定了画面的技术质量,那用光就决定了画面的艺术质量,因为物体的艺术在线取决于用光,光也是被摄体的特性表达的因素和表达气氛和感情的因素。最后,光往往与画面的主题和内容联系,表达摄影人的独到见解。光可以分为自然光与人工光,自然光是色温不固定的光,用照度去表示它,自然光可以进一步分为直射光和反射光,两者在照度上是有差别的。而人工光色温是固定的,比较好控制,它分为软光和硬光,软光是在硬光的基础上在镜头前加入色布或色片等。从另一个角度看摄影中的光,可以分为现有光和混合光两种,现有光是环境中所有自然光和人工光的总和,混合光是在现有光的基础上,人工的加入光,例如使用闪光灯的闪光摄影。闪光摄影还可以分为闪光灯为主,即闪光同步,在光照达到最大,快门打开。而另外的闪光灯为辅则是将闪光灯色温低于环境色温,直接拍照,或用闪光板反射。个人偏好追求在现有光下摄影,首先是因为闪光摄影难度较大,再则觉得在有限条件中寻求无限的永恒正是摄影这门永恒的艺术所追求的。
用光也要考虑是否符合画面,解海龙的《大眼睛》用了顺光,可是希望工程表达的应该是那些孩子最真实的画面,这种用光不符合画面的要求,反而把摆拍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相比之下,人像摄影艺术大师卡什的《愤怒的丘吉尔》也是黑白照片,用了巧妙的拍摄方法,而正面的光正好加强了丘吉尔的性格,真正把他塑造成一头愤怒的狮子。这帧1941年的作品在二战中鼓励了盟军士兵,表达了肖像大师卡什的人文关怀。总之,关于摄影用光,没有光就不可能摄影。光的描绘能力,不仅表现在光通过透镜作用于感光片而形成影像的这个技术过程,同时也表现在光对画面形象的塑造方面。通过静态画面可以精确研究在画面构成方面各种光线的实际效果,从而就有可能正确掌握动态画面的用光技巧。
三、画面取舍——摄影是一遗憾的艺术
取舍就是确定拍摄位置、拍摄距离和拍摄角度,并确定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摄影师需要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思考很多要素和注意事项,像瓦西里康定斯基说的那样“画面取舍其实就是点线面的取舍”。
更重要的是,在摁下快门之前和见到自己作品时,摄影艺术家往往带着满满的遗憾,不是因为摄影作品不达标准,而是对自己作品不满意是摄影艺术家的基本要求。在主观的否定中,摄影艺术家终会觉得画面取舍还有不足,在这种遗憾中,摄影艺术家会慢慢变得伟大。摄影师在画面取舍过程中的第一步往往是调动起对以往记忆的回忆,记忆是观察后的产物,它可以分为环境记忆、语言记忆、听觉记忆、视觉记忆和感觉记忆。这些记忆直接影响摄影师的心灵洞察力和想象力的完善。之后考察的就是摄影师构造画面的实际能力了,要确定主体与陪体的关系,主体往往是最突出、最鲜明、作者最想要表达的那部分事物,另外,还要考虑主题的大小、面积和主题在画面中的虚实与对比。注意主体与背景、主体与前景和主体与环境。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拍摄的位置,是正面、侧面还是背面,考虑拍摄距离,确定远景、全景、中景、近景还是特写。最后考虑拍摄的角度,是仰视、俯视还是平视。例如,笔者的《大学时光的旅游记》中的《竹林深处的李清照》,拍的是趵突泉旁边李清照故居的一座亭子,笔者选择了侧面中景仰视的画面,让亭子的大部分都在竹林当中,因为当时就想到李清照的性格并不外露,在乱世中奔波,向往的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安宁,所以这座旧时的亭子安静地在竹林深处才是要表达的重点。可是笔者在拍摄的过程中并没有感觉到遗憾,这正是笔者和摄影艺术家的巨大差距。真正的摄影艺术家在按快门之前除了画面取舍,还要靠自然应变力巧妙地改变思路,更要有一种阻止快门按下的力量,那就是艺术修养。最重要的是他们即使按下快门,这个瞬间是包涵深深遗憾的。获得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摄影艺术家埃文卡特,在联合国救助组织给索马里难民发放粮食的过程中,采用近景平视正面记录下一个蜷缩着的骨瘦如柴的小孩,而画面存在另一个主体或者说是陪体,那就是一只虎视眈眈的秃鹫,秃鹫的目光直指那个孩子,埃文卡特在定格画面后即刻泣不成声,他感慨这个世界的苦难真的是太多、太深重了,这幅《苦难的索马里》在获奖后,他由于自身的愧疚和舆论的压力而自杀,他在摄影的过程中一定是有遗憾的,遗憾在画面取舍中,否则绝对无法构造这么有视觉述说力的作品。而且他在摄影之后也存在着极大的遗憾,这种遗憾表达的是一种独到的人文关怀,他用自己的行动和作品向世界传递了声音,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关注世界的苦难。
四、摄影的技术运用——非决定性,但显得必不可少
谈到摄影技术,它与摄影师的头脑构成了摄影艺术的全部要求,与后者相比,虽然它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但他在摄影艺术过程中也显得必不可少。照相机的硬件上快门与光圈构成曝光组合,光圈是控制通光量和曝光时间的装置,是分级的,当级数上升,光圈变小,景深变大继而曝光时间也变大。快门是快门速度,是分档的。与曝光组合紧密相关的是ISO感光系数,它是胶片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当它的系数变大,还需要和之前相等的曝光程度,就要减小光圈大小或曝光时间(即提高快门速度)。调节光圈可以控制曝光量,产生曝光不足、曝光适当和曝光过度的现象,其他控制曝光状态的因素还有被摄体明暗、光照强度、感光强度,以及天气、季节、时间。光圈大小更主控于景深,控制景深的其他要素还有焦距长短和拍摄距离。而快门速度控制的是要求下的时间,塑造出了动感、动势和冻结三种感觉,动感追求的是动静虚实的对比效果,渲染画面气氛,表达主题思想。
摄影的技术还有透视、超焦点距离技术和多次曝光等等。超焦点距离技术是让整个画面都变得清晰,这种技术在安赛尔亚当斯的作品中经常使用,即在风光拍摄中使用的较多。亚当斯提倡的区域曝光法和他所推崇的预先想象的创作方式,无不体现出他对拍摄前期技术重要性的理解。而透视是把焦点推移到比较远的位置,使较远的清晰而较近的模糊,从而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效果,让后边的主体更加突出。多次曝光是在同一幅画面上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曝光,做到一张画面上拍摄了几个影像。值得一提的还有动体摄影,如横向追随和纵向追随是镜头跟住横向或纵向运动的物体,缓慢按动快门,背景越杂乱越好,让物体清晰而背景完全模糊。还有的就是汇聚技术,分为前汇聚,即由大视角变成小视角,后汇聚是由小视角变为大视角。谈到技术,罗伯特卡帕的战争摄影中运用得极其完美,在《奥马哈海滩》中,不知道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地选取了失焦,反而让诺曼底登陆中最血腥的滩头阵地显现出战争的残酷,这个用生命在记录战争的摄影艺术师的技术运用表达了战争的本来面目,是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残忍,告诫了人们应该远离战争,这又是一种人文关怀的表现。
五、摄影艺术中的思想——摄影创作中的灵魂
哈尔斯麦说“真正摄影艺术家的工具不是相机,而是头脑。”可见在摄影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摄影艺术家的见解、情感与思想。假若没有了思考,无论技术怎么样的精湛,那都只是如技师一般地记录照片,是无论如何都达不到摄影艺术家的高层次和深入思考的。而思想是什么?其实思想就是一个追求美与真相互融合的过程,美与真互为主客,相互融合而达到完美与和谐,产生更加强大的视觉述说力。这个过程中,艺术画面很明显有科学媒介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画面构成中即强调真与美的融合,也强调融入摄影艺术师的独到见解。并且,真与美之间存在一片广阔天空,摄影人要不断努力拉近它们之间的距离,当摄影人的知识结构和摄影思想完善了,真与美的距离就被拉近了。这个拉近的过程首先在于摄影人完善对摄影创作的认识上,需要认识到摄影中艺术摄影、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是不同的存在。新闻摄影要求即时性、真实性和时效性,讲求被摄体的现实状态的把握,每一则新闻摄影就是一则新闻,而艺术摄影是艺术家刻意的求精,超凡脱俗地去表达主观创造性,考察摄影人的构造画面的能力。纪实摄影是要求最高的,它表现眼前的画面,表达摄影师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认识,其间就自然传递出人文关怀,其中有现实社会的艺术再现和激发了的感情共鸣,特别是感情的运用是摄影师表达作品的全过程。对人文关怀的表现是摄影艺术家思维成型的又一个要求。中国摄影评论家巩志明认为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明天的思考。它关怀的是我们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尊重。这是极其正确的,真正的摄影艺术大家,往往都行走在纪实摄影创作的道路上,他们用摄影作品传达人文关怀,一直以来都在追求怎样使图片真正成为历史的永恒瞬间,而这人文关怀的作用又是无可估量的。笔者在前文中提到的所有名家的摄影艺术作品,无不是借助思想的流动来表现人文关怀。韦尔斯用手的对比让人们更多地去帮助他人。卡什的丘吉尔影响表达了英国人在二战期间的坚定,在法西斯最猖獗的1941年鼓舞了盟军士兵。埃文卡特用秃鹫和索马里难民儿童向全世界表现出了这个世界的苦难,引起人们深思。罗伯特卡帕也用了特殊的失焦技术,展现了二战时奥马哈海滩上的悲壮,让人们更了解战争,更珍惜和平。这些摄影艺术家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的思想与人文关怀依旧通过相片的形式影响着世人,并且指导着现今的摄影艺术家们的创作。
人文关怀是对新闻摄影的一种高层次的要求,一幅在内容上缺少情感和关怀的新闻照片不会打动读者,更不会具备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一双没有关爱和远离生命的眼睛抓不住动情的瞬间,一个眼界狭窄和修养浅陋的摄影工作者很难和深度与思考结缘,恪守以人为本永远是摄影传播之要义,新闻摄影呼唤更多具有人文关怀、能够感动读者的好图片出现。
[1] 孙童.摄影艺术独特的审美诉求——基于摄影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2] 严琳.意境论对中国摄影艺术的影响[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3] 宋一苇.从“摄影作为艺术”到“艺术作为摄影”——视觉文化问题史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J419.1
A
1674-8883(2015)23-0126-02
宋宣谕,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