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党教片拍摄现场的再创作

2015-02-27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摄像师白墙专题片

刘 伟

(沧州市委组织部 电教中心,河北 沧州 061000)

一、主题的现场发现

不管是拍电影还是拍党教片,主题的极端重要性都毋庸置疑。拍摄主题要立准立稳,正如专题片要“用事实说话”一样,都是我们必须恪守的准则。在拍摄现场,通过编导的用心发现,往往能够更迅速、更深刻地找准主题或是重塑主题。例如,《向生命打借条的人》这部党教片,我们最早发现这个题材是在主人公所在县的贴吧上,有一篇贴文中报道主人公猝死在工作岗位上。起初我们也拿不准该如何确定这部党教片的主题,也没确定该用什么拍摄方法。我们只好到主人公生前活动的那些地方多进行一些采访来了解这个拍摄对象。但当我们走进他的村庄、走近他身边的人进行采访时,人们所讲述的那一个个感人、生动的故事,让我们当场就决定要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去“寻找”这位党支部书记,一位担任了37年党支部书记的共产党员,一位死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老人。这部专题片的片名《向生命打借条的人》,也是我们在现场采访过程中从一位乡镇书记的口中听来的。

主题确定后,编导的拍摄思想会随着拍摄过程的向前推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主题深化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对主题进行现场再创作,既可以在调整修正中使主题思想变得更清晰明确,同时又能在现场把握中进一步深化主题。我们在拍摄党教片《后黑马见闻》时,前期策划中我们确定的主题是展现新民居建设的成就,可到现场之后才发现新民居建设只是刚刚起步,根本不可能按预定的主题进行拍摄,所以必须做出调整。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河间市后黑马村有着悠久的光荣历史,贺龙将军曾经率领八路军在这里打过赫赫有名的黑马张庄战斗。于是我们从后黑马村党支部对党员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入手拍摄,为深化主题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

二、脚本的现场校正

党教专题片大多以拍摄先进人物的生活和工作为主要内容。编导拿到的一些资料或脚本往往是以人物的特点为主的,较少贴近人物的日常生活,也较少表现人物生活和工作上的细节与故事。而细节是组成党教片的必要元素,更是党教片的制胜法宝。要想使得我们的党教片更真实细腻,就要在拍摄前和拍摄过程中充分做足现场的“功课”,用细节的饱满来校正和完善脚本。

一部好的党教片是离不开制作者在拍摄前对拍摄对象的实地采访和与其的深入交谈的。我们在拍摄《两年大变话宋庄》前,做了大量的采访工作。在深入挖掘拍摄对象的人物性格和处事方式时,无意中了解到这样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宋庄村党支部书记宋五须上任之初,开始对村里的旧街道进行改造。按照规划,本家兄弟宋五善家的一间房子正好在红线以内。这一间房子拆不了,修路的计划就不能按时完成。宋五须便和村班子成员拉上宋五善,找了一间小饭馆儿,点上饺子,要上酒,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拉家常式地做宋五善的思想动员工作,直到把宋五善劝得连连点头称是。最后宋五善还痛痛快快地结了那一顿饭钱。我们觉得这个生动的小故事既能体现出宋五须独特的工作方法,又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的一隅,所以现场决定要把这个小故事加入拍摄,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现场的影像捕捉

一般来说,专题片的拍摄不可能像电影故事片或电视剧那样事先写出周密的分镜头脚本来。党教专题片也是如此,在拍摄前摄像师不会做详细的镜头表,只是大概捋清所要拍摄的镜头,做到心中有数。所以,对于拍摄者来说,现场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战场”。

诚然,摄像师首先要有编辑意识。在专题片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很多剪辑效果都是由摄像师在拍摄现场的拍摄决定的。摄像师在拍摄过程中可以按照想要的剪辑效果进行拍摄。以党教片《敢挑重担的李金瑞》为例,在拍摄沧县北阁村党支部书记李金瑞办公的一组镜头时,摄像师观察到李金瑞的办公桌边就是白墙,可以利用白墙做转场的效果。于是,前一个镜头是李金瑞在记笔记,镜头摇到白墙;后一个镜头从白墙摇下来,镜头内容变成李金瑞在看书。这样利用白墙转场,在同一空间里完成了时间的转换。

尤为重要的是,摄像师要有现场即兴拍摄的能力。即兴拍摄,换句话说就是即景生情、现场发挥,避免编导预先固定的安排,给观众呈现出一种“带着惊喜感”的真实。同时,即兴拍摄又是对摄像师业务水平的考验。如果摄像师反应迟钝,没有及时开机抓拍下瞬间的美好,那他失去的极有可能就是一个绝好的亮点。如果摄像师善于即兴拍摄,则会捕捉到更有“含金量”的故事内容。然而,即兴拍摄却不是随心所欲的拍摄,需要摄像师进行机敏的预测,摄像师的思维要富于想象张力。如在拍摄《养狐村的女支书》时,我们采用双机位拍摄采访女支书杨文敬女儿的情景,正当女儿说起母亲经常不回家、不能经常陪家人的时候,有一位摄像师发现杨文敬的眼泪夺眶而出,就及时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杨文敬的双眼,抓拍到了这个真实且感人的细节。如果没有及时抓拍,一定是个错失精彩的遗憾。

四、现场的灵机妙用

记得一位颇有经验的编导在和笔者聊天时曾讲过,一部优秀的专题片,一半的成功来自现场。充分调动现场气氛,将现场的精彩气氛巧妙地传达到党教片中,可以更有效地渲染主题、充实脚本,收到活灵活现又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编导有时在脚本创作过程中会忽视对现场的有效调动和灵活运用。通过电视手段营造出声画同步,具备即时即刻的场景和氛围,这是单纯的画面或解说词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现场好用,因其生动活泼,极易感染受众的情绪。在我们拍摄的《魏凤明:师与父》里面就很好地运用了现场。编导在现场拍摄到了一组学生表演三句半的同期声:“先说咱们的魏校长,创造品牌意志强,教学管理新思想,真棒!”通过学生之口来说魏校长比后期用解说词更有说服力,也更有活力。

[1] 刘国建,陈逢吉.在因情势而转、因需求而变中实现协会职能的根本转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12).

猜你喜欢

摄像师白墙专题片
哪儿错了
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的强化策略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如何提升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
卓阳“白墙”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电视台摄像师画面捕捉能力研究
砸了地板
擦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