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原型批评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015-02-27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夸父过客文学批评

祁 园

(合肥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浅谈原型批评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祁 园

(合肥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基于瑞士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成形于加拿大文学理论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它在我国文学研究转型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原型批评 中国文学作品 具体运用

一、简介

原型批评又叫做神话批评、仪式批评和图腾批评。作为20世纪重要的文学批评,它侧重将非文学的泛文化内容纳入文学批评的试验中进行研究;它通过对作品中原型的发掘和分析,旨在发现和破译文学作品中的密码,发现潜在的神话模式;它注重的不是作品的内在结构,而是作品与其它作品、作品与集体无意识的联系。它从人类学、心理学角度,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深化了文艺理论的命题,使它具有了宏观的全景式的文学眼光。

二、文学中具体运用

中国文学中,《夸父逐日》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神话,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人的力量和人的追求精神的赞美。其较早地反映了人对神秘自然的好奇与人对自身力量的挑战。夸父作为人类的代言人,代表的是生生不息的人们永无止境的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夸父的追逐行为也成为人类希望征服自然和把握自身命运的一个典型,其作为一个心理模式对后来的人类集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逐日也成为一个原型意象在人类及其创造的作品中形成一种记忆。下面我把两部作品从追逐原型的角度试作一些分析。

(一)追逐原型及其演化模式

追逐作为原型意象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是:谁在追逐?怎么样追逐?追什么?这三个答案的解析就是我们寻绎文学作品魅力的答案。

1.追逐的基本模式

主语+谓语+宾语

(1)主语为什么发生追逐行为?

人们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夸父想知道太阳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究竟是太阳的速度快还是“我”的速度快。这是人类对不可知的大自然的探索,也是对人类力量的挑战。但是文本并没有明示或者暗示这个动机,开篇就是“夸父与日逐走……”,其中只包含了这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呈现的就是一幅动态的画面:烈日下夸父在奔跑,身后扬起一阵黄色尘土……这时若要分析夸父的动机,那边是生来的使命。

(2)宾语为何被选中后被追逐?(宾语)

太阳作为人类必须的光与热的给予者,同时也是人类作为主体“人”的对象物。人类已经意识到太阳的重要意义,人们了解与把握太阳的愿望是人类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的象征,即太阳被主语选作宾语来追逐是因为太阳具备主语需要的“证明主语的主体力量的对象物”的功能。

(3)追逐时如何具体发生的?(谓语)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就是夸父逐日的全过程,概括的形容:夸父全力随日奔跑,直到太阳下山。

2.追逐的评价

主语夸父是个永不停息的追求者,他的勇气、力量和气魄可以流芳百世;同时主语没有冷静客观的权衡(或者是权衡了但全然不顾)主客体的力量悬殊之大,导致了主体的死亡。这样一来,追逐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悲剧的含义。

(二)《过客》中的“追逐”原型

鲁迅在他的作品《过客》里塑造了“过客”这个流浪者的形象,他对自己的姓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不知道,他从懂事起就不断往前走。“走”是过客自我放逐的生命形式,没有停止地走是对夸父逐日这个原型的延续,过客的“追逐”被鲁迅以“走”的形式来表现。我们从分析《过客》的主语(过客)、谓语(怎么走)、宾语(为什么走)来解释其中的“追逐”原型。

1.《过客》中的“追逐”原型模式

(1)(主语)“过客”的形象:“约三四十岁,壮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短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著破鞋,胁下挂一个口袋,支着等身的竹杖。”典型的流浪汉形象。

他一直往前走,回答老翁的有三个答案: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从哪里来?不知道到哪里去?但就得不停的走。如果“回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每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停下来,“我不能”过客说。只有往前走了。“前方是什么?”可能是花园,可能是坟,而“过客”的选择继续往前走,就算目的地只是坟,而“过客”选择了“追逐”式的往前走,本没有什么既定的动机,如果有,那也只是在前面催促他的一个声音。

(2)(宾语缺席)走破了脚,可声音一直在催促,“老翁也曾被这个声音呼唤过,但他不听它召唤,它就不喊了。声音在引导过客”前进,这是内在生命出现的一种形式,也是“过客”必须完成的使命。鲁迅在这里没有给出一个存在的对象物作为主体“过客”的行走的目的,只有一种声音在前方催促,“过客”因此永远走着。

(3)(谓语)只有紧跟着声音的方向,不停的走。“过客”作为主语以不停止、不回去,明知前面是坟也要继续走下去。“过客”靠一路上的水来维持生命,以不停的走下去。

2.对《过客》中追逐原型的评价

(1)这是一种宾语缺席的追逐,这样的前行只能发生在没有也不愿有其他选择的“过客”(鲁迅)身上。对这样的追逐我是怀疑的,如果这样的前行不能发生,那《过客》只能是虚假的。

(2)鲁迅选择“声音”作“过客”不停往前走的唯一依据,这样有助于表达他对“追逐”的方式和结果都怀疑(怎样走?走下去的结果怎样?这都是鲁迅不确定的),只有往前走这个行为是可以肯定的,这是鲁迅独特的悲剧精神的反映。

三、局限性

原型批评要求从宏观上把文学纳入完整的人类历史文化中,去寻找作品蕴含其中的普遍规律,将文学当作人类经验的一再出现的基本象征的表现,但是人类经验(集体经验)是否存在尚未被证明,因此,原型批评的结论常常无法保证它的可靠性。

[1]於可训著,文学批评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王一川著,文学批评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邱运华著,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杜宁著,文学批评的方法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夸父过客文学批评
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成功发射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追日
挂职干部不能有“过客”心态
在凤凰古城我和烟雨皆过客
生命中的重要过客
尘世中的过客(外一首)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