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怒江大峡谷孕育的节庆文化大智慧
——新常态下滇西北跨境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仪式发展创新的前景展望

2015-02-27李永惠石剑峰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怒族独龙族传统节日

李永惠石剑峰

(1 云南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云南曲靖 655000;

2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5000)

怒江大峡谷孕育的节庆文化大智慧
——新常态下滇西北跨境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仪式发展创新的前景展望

李永惠1石剑峰2

(1 云南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云南曲靖 655000;

2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5000)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怒江地区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新时期文化的影响,这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但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等角度来看,科学合理地引导传统民族民俗节日的发展很有必要。通过对滇西北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等跨境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仪式的多次考察和思考,我们认为新常态下滇西北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的传统节日民间仪式,仍具有继续挖掘提升、完善改革和可持续科学发展创新的广阔空间。

(一)客观科学地解读传统节日民间仪式的本质核心、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

历史上傈僳族、独龙族、怒族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和古老简约的伦理纲常,贯穿于他们从古至今的社会生产活动、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若干层面。在传统节日仪式的不同场域空间中确定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和明确的社会分工,正是在这类不同场域中展现出来的多样化,表露出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社会分化,社会力量和世俗力量的交织与互渗,导致了“刀竿节”、“山姆节”、“剽牛祭天”场域的自主化演化进程的结果。在这些节日和仪式的不同场域空间中的这些象征性行为规范作为表达族群观念的一种方式,传达出傈僳族、独龙族、怒族人共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对美好生活梦想的追求。客观科学地解读认知传统节日仪式文化的本质核心、基本精神和价值所在,是继续挖掘提升、完善改革和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创新的重要前提。

(二)正本清源,深刻认知传统节日民间仪式主题表达的共有道德观、价值观和生活理想,唤起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滇西北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等跨境少数民族独特丰富的刀竿节、阔时节、拉歌节、山姆节、卡雀瓦节、怒族年节、祭山林节、剽牛祭天、纹面女、火塘文化和歌舞说唱文化等人文资源和文化类型,是在历史上长期封闭和偏远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一类独特而神秘的人文现象。这些民族文化资源中所展现出的独特性、多样性、原生性、和谐性既各具特色,又互融共生、多样并存。他们所呈现的丰富多彩、独特奇异的民族风情,以集束之力彰显了怒江民众文化中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文学艺术等多重价值和当代发展创新的前景。

在傈僳族“刀竿节”、怒族“山姆节”和独龙族“卡雀瓦节”及其“剽牛祭天”仪式中贯穿着民间社会和精神文化的共同主题。他们按照古老的社会象征性行为规范来表达本民族特殊的历史生活与精神状态,从而建构和巩固了氏族社会生活一体化的时空秩序,并不断巩固和强化了共有道德观、价值观和生活理想等传统理念,具有明显的增强氏族内部凝聚力和认同感的社会功能。节日仪式活动不仅团结了家族亲缘感情,而且加深了家族人员与社区其他人员之间的互信友情,同时还形成合力传承了族群文化,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这些仪式中的种种象征性行为,规范了傈僳族、独龙族、怒族人表达观念的方式和共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美好生活的理想。通过这些仪式还唤起傈僳族、独龙族、怒族族人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唤起社会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只有正本清源,深刻认知传统节日民间仪式主题表达的共有道德观、价值观和生活理想,才能激励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自觉。

(三)敬畏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塑造“文化民族”形象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充盈着优质基因的理性文化,“文化民族”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本质属性,体现和代表中华民族正能量形象的外在显性表征。在当今强调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节日、民间仪式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确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蕴所在,认真寻根朔源,明辨良莠,确立“文化民族”的至尊地位,避免简单地再现节日仪式的外在形式。近年来,在部分地方曾出现某些以保护和传承民族节日仪式的旗号,歪曲、玷污和丑化少数民族文化的个案。例如在某些文化产业开发、旅游景点的项目开发和文艺作品中,将少数民族形象任意演绎成动辄伏地叩首、愚昧无知的宗教民族;披兽皮穿树衣、杀戮血腥的野蛮民族;蓬头垢面、嘶声狂吼的粗俗民族……。以此媚俗化的炒作吸引和满足了少数游客的猎奇之心,如此践踏少数民族文化形象的行径,不仅误导了外来观光客的文化判断,更是严重地伤害了少数民族的自尊心,歪曲损毁玷污了少数民族形象,从而违背了民族政策的基本底线。此类现象均反映了个别组织策划者、编导创作人员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蕴所在和本质内涵认知的严重缺位。

诚然,在传统节日仪式符号中均蕴含积极和消极、正能量和副作用的两面性。我们都应该敬畏民族文化传统,致力从中发掘到超越时空的智慧精华和精神动力,担当起传承创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仪式的时代责任。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命题,就是要着眼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精华、精神动力和精髓命脉,不断提高和增强人们对“文化民族”智慧精华和精神动力的认知水准和认识能力。越是体现“文化民族”精髓命脉和精神动力的文化产业开发、旅游开发和文化艺术作品,越是有利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没有参透“文化民族”文化和没有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情况下的简单粗鄙地再现或盲目开发,是绝对不可能推广、传播与发展创新“文化民族”的。

相关管理部门当极其谨慎地引导对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尺度,避免误读,最大限度地降低观者的误识、误传。尤其要强调在文化产业开发、旅游开发和文化艺术创作中简单地再现式开发,首要前提是务必保持一颗对民族文化传统敬畏之心。

㈣守护民族文化生态,改善文化生态环境,着眼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生态环境、生存愿望与文化信仰作用于少数民族节日仪式。遗存于傈僳族、独龙族、怒族中的某种特殊仪式行为,虽然仅局限于特殊的生态和生活空间,却揭示了他们特定的生态环境、生存愿望、的心理需求与文化信仰行为的进取性和积极意义。

少数民族节日仪式产生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中,由于时代的发展,其文化生态环境在也不断产生变化。滇西北跨境少数民族正处于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这里的文化生态环境还显得较为脆弱。当老百姓的价值观、自信心不稳定时,政府的主导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民族文化失去了其发生的生态土壤,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消亡或者异化便接踵而至。由于跨境民族有很多少小民族,传承人口少、经济欠发达,所以在面对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强势文化时,他们会有潜意识的自卑心理,从而会否定或遗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对此,当地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在保护和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当在保持固有文化底蕴和功能的同时去创新,让当地老百姓对自己的文化有认同感,并且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而非单一文化价值观。只有培育广大群众的文化自觉,由他们自觉地从内而外地珍惜守护本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有效抵制外来文化和外来宗教文化的负面影响,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这棵大树根深叶茂。

西部跨境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精神,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特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特定的民族地区的社会变革,将长期发生潜移默化的支撑作用。

(五)建立和完善民族问题法律法规,是保障和实现节日仪式新功能的重要前提

鉴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仪式存在千差万别,既有精华,亦有糟粕,绝不可一概而论或照搬一种模式。需要通过充分论证和社会实践,弘扬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结合,使之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民族文化,才能使之适应新常态发展的要求。因此,相关地方政府应牵头组织民族宗教、文化教育、外事旅游部门人员,尽早抓紧对当地的节日仪式个案进行严格鉴别、科学界定和专题探索研讨,着眼挖掘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节日仪式的显功能与潜功能,运用地方民族自治法制定出实现节日仪式功能有效途径的可持续科学发展的规划、地方法规和管理机制,切实推进西部跨境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项目、民族文化产业和特色人文旅游实现互动多赢。以此不断引导当地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在新时期发挥出特有的魅力,确保有效守住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和民族精神,使发展创新后的传统节日民间仪式活动项目造福国内广大民众,同时让少数民族节日仪式文化创新成果含聚的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和生命力焕发光彩,辐射和影响于聚居在邻邦各国的同族亲友,最终表现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

(六)树立和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意识,要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非凡的智慧。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怒江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来文化和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这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但从意识形态、文化价值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等高度来看,正确引导传统民族民俗节日的发展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和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把跨境民族的节日仪式提升到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要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非凡的智慧去处置与节日密切相关的宗教和民间信仰研究,在促进边疆社会稳定、构建民族和谐时,刻意将相对的弱势文化转化升华为强势文化,构建出具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的多元节日文化体系,对境外同族群的人群产生磁场和辐射影响。

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对独龙族代表说,“要推动贡山经济、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等同步发展。继续加快产业发展和扶持、加强教育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注重独龙族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发挥党组织作用。联系实际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文化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和变化是历史的必然。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多元文化显得弥足珍贵,滇西北跨境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民间仪式是各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民族节日仪式这个文化传承的活态文化载体的功能,对于西南跨境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和仪式的保护、发展和创新,有待继续深入探索其发展规律,继续寻求良性发展渠道,方能使滇西北跨境少数民族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如同“三江并流”之水源远流长,一泻千里。

参考资料:

[1]高春慧;: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一些认识.《学理论》.2009-06-05。

[2]《云南日报》,[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总书记离我们那么近”,回访独龙族群众代表。2015年01月22日。记者张潇予、左超、李绍明。

[3]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人口普查。

[4]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12-07-11.

[5]贺圣达、李晨阳:缅甸的民族种类和各民族现有人口,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1。

[6]吕大吉、何耀华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P834。

[7]怒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怒江民族、民俗史料专辑),1989年4月版,P76

[8]刘达成主编,怒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版,P106-107。

[9]潘国柱:泸水文史资料,第五辑,2003年11月,第42页。《明史》171卷。

[10]《腾冲县志》,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第723页;参照《明史》171卷。

[11](日)柳田国男.传说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10、26.

[12]来源:中国56个民族知识之四十一:独龙族---刘姝萱、http:// blog.sina.com、2013;

[13]独龙族_百度文库、云南旅游常识、途迅旅游网,作者:www.tuuxun.com,2013年11月29日。

[14]转引自:王永强、史卫民、谢建猷: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P 244.

[15]《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云南百科信息网、2012-3-4。

[16]贡山县独龙族、怒族民族民间传统_彭志灿_新浪博客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跨境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仪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批准号:12BMZ036)阶段成果。"

李永惠、女、(1973.09—)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石剑峰(1978-01)、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怒族独龙族传统节日
整族脱贫后独龙族研究综述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最后的蝴蝶部落
——独龙族纹面女
云南贡山县6~80岁独龙族居民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怒族7~17岁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动态分析
独龙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①
关于怒族语言使用活力的考察——兼谈语言传承和保护的机制
怒族民间医药调查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