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原因及对策

2015-02-27蔺立杰

关键词:适应性新生心理健康

蔺立杰

(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5)

浅谈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原因及对策

蔺立杰

(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5)

初入大学,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在生活、心理、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不适应问题较突出。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对当前大学新生易出现的适应性问题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引导新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大学四年学习生活。

大学新生 适应性问题 原因 对策

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子系统——大学,服务社会,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是大学生迈入社会的前一站。大学是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探究未知世界、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相会交往和学习的地方;是大学生初步形成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非常时期。但随着高校的扩招,新生比例的增加,部分新生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现象,甚至恐慌、畏惧大学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大学生活。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大学阶段的成长发展。对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刻不容缓。

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表现

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脱节,个人之间有着不同的性格、成长经历和适应力,面对陌生的环境时,大学新生产生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问题。

1.生活上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乡,进入陌生城市生活,面对不同的地域气候、饮食、风土人情,一段时间内不适应,出现住不习惯、吃不习惯、甚至生病等现象。高中阶段学生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日常生活有父母和亲朋好友包办,大学新生第一次面对自主的生活,盲目不知所措:不知计划生活开支,出现“寅吃卯粮”;财物安全意识淡薄,容易“丢三落四”;不善于整理内务和料理个人卫生,宿舍公共卫生一塌糊涂。新生不适应大学相对开放和宽松的管理方式,无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生活作息没有规律,内心空虚,严重影响大学生活质量。

2.心理上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自我调控能力欠佳,当不能正确平衡学习、交际和感情时,会产生心理矛盾冲突。某些学生入校后,发现校园与自己理想中的象牙塔不相符,心里有落差,对周围的人和发生的事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不愿意与他人分享交流,感到孤独与寂寞,想尽快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却不知从何处下手,产生焦虑、迷茫心理。有些同学在入大学前,成绩比较优秀,入学后发现大家都很优秀,优越感消失,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不敢在人前讲话,集腋成裘,造成自卑心态,甚至抑郁,抑郁症是大学生群体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被西方国家称为“世纪之病”[1]。

3.学习上的不适应

自主性、探索性是大学学习的主要特点,课堂上老师授课内容多、涉及学科知识点多,很多新生不适应这种启发式教学,依然沿用老的学习方法,结果无法在课堂跟上老师讲授节奏。不少新生无法合理安排课余时间,产生“课上听不懂,课下不用功”的现象,时间长了,学习成绩不及格,补考重修恶性循环。有些学生渡过高考独木桥后,学习没有了目标或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有些调剂学生抵触调剂后的专业,学习态度消极;有些学生抱着“及格万岁”的态度,陷入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的畸形学习方法。

4.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且大部分是独身子,在宿舍中与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点及不同生活习惯的人过集体生活,不愿为他人着想,不懂得相互谦让和包容,难免会出现小摩擦。当寝室舍友或同学之间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选择逃避,要求调宿舍和校外租房等,治标不治本。在陌生人环境中,没有建立起自己新的人际交流圈,过分依赖于原来的交流圈,出现“怀旧”和“恋家”思绪。腾讯-麦克思2010级大一新生入学几个月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12.7%的新生与舍友相处不融洽[2]。步入大学,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渴望与异性交往,有研究表明:20.2%的大一学生开始谈恋爱[3]。但有些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不能有效地处理学习、友情、爱情三者的关系,交往中易伤害彼此,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对老师存在抵触情绪,学习和生活中不愿意跟老师交流。

二、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原因

大学新生初入校园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应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新生自身作为内因起决定作用,外界环境是问题出现的条件。

1.外部原因

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小学老师单纯灌输知识,缺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片面追求“智”的培养,忽视了“德、体、美、劳”的作用,学生只要成绩好,日常生活会受到“包办优待”:欠缺制定目标的引导,过分溺爱,不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学校和家长片面地把生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等同起来,忽略了心理上的健康,有些学校设立心理健康课,但因缺乏专业老师,最终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有的家庭对人格方面的教育方法比较单一,缺乏重视,造成有些独生子女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周围同龄人相互尊重和包容。莘莘学子聚在一起,由于地域、民族、教育背景和水平存在差异,也会让大学新生产生不适应现象。

高校越来越重视新生入校教育,开展了诸如:爱校荣校教育、专业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普测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人际交往、自主学习、心理调节等方面教育针对性不强。

2.自身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则是源泉和动力,部分大学新生不适应校园生活,虽然与以上外部因素有关,但主要取决于自身。

部分新生进入大学后,生活中遇事消极对待,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单调,习惯于依靠别人的力量,却不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应有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做事没有计划,走一步看一步,依赖心理严重。部分新生性格比较内向、闭锁,自我防御心理太重,在与别人交往中易紧张,很少或不参加集体活动,缺少有效的沟通能力。社会阅历比较浅,考虑问题的方式较片面、偏激,明辨是非能力差,与周围同学产生矛盾后,不积极主动去解决冲突,不利于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上对所学专业认知不够,盲目地以工资的高低去衡量专业的好与坏,对学习目标很迷茫,没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导致挂科。“考试成绩60分万岁”、“大学不挂科不完美”等荒谬的言论成为他们不努力学习的借口。另外,即使面对相同的环境,性别不同,男女生的适应力也有区别。而有些新生一味地抱怨外部环境,无法正确客观地评价和认识自己,久而久之,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也是产生适应性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面对大学新环境,学生要进行角色的转变,在适应和转换的过程中部分新生就会产生种种问题,给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影响,危害身心健康。因此,要在足够重视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引导新生转变角色,实现自我管理

高中升入大学,成为大学生,表面已经完成了角色的转变,但只有在思想上由依赖心理完成向独立的过渡,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成角色转变”。

教育工作者面对新形势下的问题,应树立现代学生管理理念,培养学生主观意识,杜绝保姆式管理;重视学生自尊意识,避免家长式管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防止军人式管理。采用亦师亦友的柔性化管理,更大范围内显现大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有利于培养主体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新生入学后,老师恰如其分地关注、参与、引导学生参加活动,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改变活动形式,培养创新力;关注学生的独特想法,给予交流、讨论的空间。

2.提高环境认同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生活环境的变化是迈入校园后新生首先要面对的,据调查,有41.2%的新生认为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应加强生活引导教育[4],生活上的适应是基础,也是学习的强大后盾。

新生与大学环境是辩证统一的,新生满怀着对象牙塔的憧憬进入大学,而现实与理想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学对新生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成长成才的机会。在新生入学后第一时间紧扣“我的大学”这一主题,抓好校情校史教育、学业规划教育、爱国传统教育、健康安全教育、文明养成教育、校规校风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七项教育”,围绕“大学是什么、为什么上大学、如何上大学”等三个重要问题,开展层次分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教育引导活动,帮助新生增加环境认同感,传递大学的精神与传统,增强新生对学校的荣誉感与归属感。从入校的起点开始,帮助新生明晰发展目标,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此外,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询问或走访,及时了解新生生活的基本情况,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缓解压力。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如何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及时间、如何正确处理日常事务、如何有效支配生活费用等教给新生,增强其自我生活能力的同时,给无微不至的温暖。

3.多样化心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新生初入新环境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如果教育引导不及时,易引发更加严重的问题。因此,全面深入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可以有效避免因心理问题造成的事件。

首先,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对有心理健康倾向的学生进行访谈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其次,开设关于“心理健康”的通选课。普及心理健康观念,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正确面对心理问题,并掌握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再次,开设校院两级心理咨询室,面对面交流,设立在线咨询平台,间接接触、疏导特别内向的同学,把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出来;再次,开展心理健康团体活动,如心理健康月、拓展培训,在活动中帮助心理困惑的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最后,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一般人无法比的,通过与家长取得联系便于进一步了解情况,同时也让家长多关心自己的孩子。通过新生心理教育,提高其抗挫折的能力,为完成学业,成长成才打下基础。

4.引导形成专业认知,促进学习方法多元化

大学宽松的自主学习方式让部分新生摸不着头脑,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出现了新生对学习的不适应。学习上做好引导与教育,使新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一,专业认知教育。邀请专家教授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讲解本专业的发展历程、课程设计、前沿动态和就业前景等,激发新生的专业兴趣;第二,学业规划教育。良好的规划是成功的第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完成学业,把内心计划变成清晰文字,同时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新生审视自己的未来;第三,学习经验交流教育。邀请老师或高年级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与新生座谈交流,帮助掌握本专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倡导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鼓励大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组,调动学习积极性;第四,图书馆入馆教育。图书馆是大学师生宝贵的财富,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料。向新生讲解如何检索图书,如何利用互联网来收集资料,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自我解惑,养成去图书馆的好习惯。多措并举,引导新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风,形成良好的学风。

5.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每个大学生从入学那天开始,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首当其冲,而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容乐观,轻度人际关系困扰者为38.51%,严重人际关系困扰者为15.06%[5]。

引导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促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第一,引导新生加强自我修养,展示外表美的同时,更要培养诚实、守信、善良的品质,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第二,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不回避、不搁置问题,正视生活中的冲突,努力去解决。第三,开设人际关系课程、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新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指导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大学生活是美好的,新生作为特殊群体,会面临许多问题和困惑,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因势利导,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在传授知识同时,培养其综合素质,促进新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1]卢明星,段蕊.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J].教育教学论坛, 2013,(24):263-264.

[2]康立芳.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21).

[4]黄娜.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3.

[5]王涛,席波,王翠丽,等.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5):533-534.

蔺立杰(1987-),男,汉族,山东莱芜人,助教,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适应性新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重获新生 庇佑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新生娃萌萌哒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