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语文目录版块看高中语文新旧教材的不同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二为例
2015-02-27马红红
马红红
(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 宁夏固原 756000)
从中学语文目录版块看高中语文新旧教材的不同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二为例
马红红
(宁夏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 宁夏固原 756000)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显得十分重要,这些知识的获得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依赖于教材这个媒介。新世纪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材也经历了由工具性到人文性再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不同变革,一次变革就是一次创新,就是教育理念的一次飞跃,语文教材也正是在这一次次革新中逐渐的成熟起来,新版的语文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不仅兼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且在重视知识学习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高中语文教材 新旧版本 版块
在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经历了许多次变革,语文新课改实验不断推进。教改的历史从另一种视角来看也是一部教材的演变历史。教材作为沟通学生和教师的重要载体,教材问题一直是教改中最为重视的问题。自1997年语文大讨论开始就提出了对原语文教材的猛烈批评,最新的课程改革也对教材的革新提出来很高的要求。由原来的几十年不变,到现在的年年都变;从原来的单一教学角度编制教材到现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编制教材,教材改革确实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目前全国高中学生的语文教材又进行了改革并将全面进入实施阶段。由过去的旧教材转变为现在的新教材,它与旧教材相比,又有哪些变化呢?既然是新教材,它究竟新在哪里?
新旧教材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新旧教材所设计的版块不同,旧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2003年12月第1版)分为两个大的版块: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从阅读选入的文章来看,编者想通过这些文章来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体来说文章前两个单元,力图使学生对杂文、科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文章作品两个单元,力图使学生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外国小说、随笔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古代散文两个单元,力图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魏晋及唐代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而写作部分着重培养学生写作记叙文和说明文的能力。例如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个性和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第二册中的口语交际部分,着重培养学生单向的口语交际能力[1]。
新版高中语教材(2006年11月第2版)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其中阅读鉴赏是这套教材的主体。阅读篇目所选取的范文以名家名篇为主,除此之外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课文分单元编排,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每册有四个单元组成学习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有的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思考和领悟。有的侧重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意在全面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表达交流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个部分。“写作”共20个专题,每册4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法指导,还有丰富多彩的写作练习。“口语交际”全套书共设计了5次活动,每册围绕一个重点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研讨与练习”和“梳理探究”中也有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的练习。“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名著导读”共选10部中外名著,每册安排两部。导读内容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究”3个部分。这部分的内容旨在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2]。
高中必修二中的“阅读鉴赏”部分4个单元分别是:情趣与理趣(中外抒情散文),含英咀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情景交融(古代抒情散文),对话与交流(演讲辞)。“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记叙文的训练,写作专题分别是: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口语交际专题为演讲。“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名著导读”介绍了《家》和《巴黎圣母院》两部长篇小说。[3]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新旧教材的版块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教材中的文章很注重人文思想,并且选文表现了人类共同性的东西,这样就有了一种超时代的效果。如对生命的热爱、对环境的呵护等富有人文精神的关怀。究其教育理念新教材有以下几方面的着眼点:
一、新教材注重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要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的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同时,把“过程和方法”放在突出地位,以此来联系、整合“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和相关内容。例如,在新教材中,“阅读鉴赏”部分又包括三小部分内容:“品味与赏析”“思考与领悟”“沟通与应用”,其设计都充分考虑到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学习方法的了解、模仿与反复训练。其中包括:赏析的过程和方法,如“情感与意象”“情趣与理趣”“含英咀华”“感受与共鸣”“披文入情”等;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应用的过程和方法,如“博观约取”“知人论世”“概括与归纳”等。[5]由于教材所设计追求的是浸润式的学习“过程”,又注重在“方法”上的指导,训练的落脚点就自然在“能力”上,这不仅改变了以往常见的那种“满堂灌输”的方式,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样读写能力得到稳步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受到陶冶。
二、新的板块设计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本身就含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6],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5],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即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就是要切实打破过去那种今天以思想素质的提高,明天以知识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而旧教材中所涉及的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这两大版块,其中阅读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写作和口语仅仅作为一个次要内容出现,这种版块显然是以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陶冶,并未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与之相反,新教材中不仅设计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版块,并且各版块之间的比例进行了合理设计,在重视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例如在表达与交流中涉及了“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想象世界,学习虚构”以及演讲的内容,这不仅让学生学会写作和口语交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生活。
新的教材融入了新的教育理念,而新的教育理念给目前的教学带来新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不能再将语文教的和其他学科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为了单纯的掌握知识或应付考试,要将语文教出语文味,这将是语文发展的一个方向。新教材中所涉及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教材可谓是融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于一体,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学生的需要进行考虑,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正领会这次教材改革的优点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运,这样语文教学的面貌将焕然一新。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新版本教材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应用,也就是说教材中的延展版块形同虚设,无论从社会氛围还是个人兴趣而言,无论是从教师的无奈还是学生的压力出发,“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版块的设置都是徒有其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也和目前的考试制度是分不开的。目前考试仍然是学校评价体系中的主要手段,成绩是主要的衡量标准,这就造成部分教师为了减轻负担只为考试而讲,学生也只得为考试而学,那么与考试相关或较少的知识与学习就被省略。虽然以前教育界就呼吁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是到目前却还未得到彻底的改变。新的教材,新的理念在实际中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更重要的是对教师和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严重的损失,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彻底取消考试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大可能。但多元评价体系和语文教学向着科学化和人文化的改革势在必行。
新的课程改革,就会产生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又推动着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等的转变,而教材又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把教师和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教材必须是集人文性和工具性,审美性和实用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体。[7]新版语文教材中的“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就是秉承这一思想而设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路,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将新的教材理念融入到新的课堂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素养。同时教材承载教育改革的理想,新版的语文教材结合了当前语文教育的前沿理论,是无数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好的教材不仅让学生受益,也能让教师在认真挖掘教材的同时透析语文改革的方向,将自己也纳入到教育改革的位列中去,新的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将改革真正投入到事业中去,只有这样新的教材、新的教育理念才会在实践中得到最优化,才能显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2]程春梅.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10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
[5]陈必超.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课实验教科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6]冯进强.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J].云南.云南出版社.2012
[7]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