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无标"到"有标"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课程标准》的使用

2015-02-27沈红梅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优质课课标课程标准

沈红梅

(第五中学教育集团 浙江湖州 313000)

从"无标"到"有标"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课程标准》的使用

沈红梅

(第五中学教育集团 浙江湖州 313000)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从何起头?笔者认为当从《课程标准》起头。每一节课的设计准备,必须有目的的依据《课程标准》,依标设计、依标施教。例如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课《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例如质疑探究活动课《项羽该不该过乌江》,例如市优质课评比《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和省优质课评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些课的设计过程中,笔者从迷茫无解到豁然开朗,尤其是省优质课评比中从课标抽签方式进入赛程,更是说明了当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依标施教的重要性。从"无标"到"有标",这是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应有的转变。

课程标准 历史与社会 课堂教学

都说万事开头难!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又“头在何方”?笔者近几年不断深刻领悟到,“课标”就是我们教学的“头”,“依标施教”便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开头。

回顾以前备课,记得只是抄着教参上面的教学目标,尤其后来几年一直在毕业班,很多的复习课教案都是很简略的,教学目标中基本只剩下重难点,三维目标好像也没有了。但是,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感受到“依标施教”的作用和实效。

一、以《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为例

记得第一次亲密接触“课标”是09年上市级公开课《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

回想当时,在教研组长宣布这个课题时,因为题目较长又生疏,所以连课题都不能听清楚,结果,阴差阳错的,轮到我来上这节课。接到任务我傻了,变成了一个无头苍蝇。后来,不知是谁在耳边叨咕,让我先去看看“课标”,根据“课标”来备课,而且说以后优质课评比很有可能就给你一个课标,让你来选择正确的内容进行执教。有了这个“点拨”,我便开始关注“课标”。

根据教学内容《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我找到了相应的课标内容(2002版)

2.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的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2-4可以从建筑艺术等方面,概述世界各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可以选择的内容,如古代印度的佛教、中国古代的建筑和戏剧等。

2-5可在不同文明区域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或查找有关图片资料,描述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宗教信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点,理解各地文化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查找本地的历史资料和进行调查访谈,理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含义。

3.考察社会文化现象的变迁,了解文明传承的时间和空间联系。

3-3在教学中地图,描述不同时期世界三大宗教的传播,说明文化传播的影响。

依据课标提示,教学设计也逐渐明朗,教学重难点清楚了,教学思路也清晰了,教学要求便设定为:1.能够描述和辨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宗教景观、不同民族宗教景观的差异,理解宗教景观的象征意义;2.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观察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多种多样。教学过程大致分成综合探究四步走:第一步探究得出“不同宗教的建筑风格多样化”,第二步探究得出“同一宗教的建筑风格多样化”,第三步探究得出“不同宗教的建筑布局多样化”,第四步探究得出“同一宗教的建筑布局多样化”,由此得出“宗教景观的多样化”,从而引申出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如此依标施教,目标清晰,思路清楚,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二、以《项羽该不该过乌江》为例

后来,又接到质疑类展示课《项羽该不该过乌江》的任务。当接到任务,知道要上这么一节课,我又傻眼了,历史与社会旧教材上都没有项羽这个人,还要质疑探究他要不要过乌江,怎么上好这一课?后来,还是选择从“课标”着手准备(那时,已明确使用2011版课标):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示: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2-4-6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根据课标提示,我确定了三维目标如下:(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项羽的主要事迹,理解项王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2.学会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分析论证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到历史学习需要质疑、探究的意识,尝试多角度探究问题,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2.培养学生历史感,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学会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项羽在秦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影响,树立强烈的民本意识。2.强化民族意识和开拓进取意识,增强历史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

如上所见,原本模糊的一堂课,在“课标”的引领下,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具体清晰,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也顺势展开。笔者先用“本土导入”牵出人物,用市中心项王公园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历史人物;再用成语故事进行人物初评,为下一步探究打下基础;再通过情境重现,引出三个主要质疑问题:项羽想不想过江?能不能过江?该不该过江?一方面分析探究楚汉之争的事实与发展,另一方面,重点结合第三问的探究,使学生有一种感受和意识:结束分裂战乱,实现国家统一,这是符合民心所向,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进行情感升华,明确对历史人物评估标准: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通过这最后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能够从中感悟历史经验带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借鉴和指导,感受学习历史的最终意义。

三、以《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例

在2012年市优质课评比中,当时还是抽取课题,当时我网上随机抽到的题目是《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尽管新教材我还没有上过,但这时的我已经会比较习惯的先去看“课标”,依旧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当时相关的课标内容如下:2-2-1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2-2-2列举出秦代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还有要点提示:秦末农民起义,文景之治。

根据“课标”,确定学习要求,教学设计也如序展开。

到2013年省优质课评比,干脆就是给个“课标”抽签,抽到啥课标,自己找相应的内容,结合各种素材进行教学设计。笔者当时抽到的课标是:1-2-1考察本地(县、乡、村或城市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说实话,拿到这个课标时,真心觉得难,和原来对照教学内容,去明确课标还是有些不一样。当时,只有一天的时间备课,但我朝着这个课标内容就傻了半天,我一直翻教材,一直在想,我上什么内容呀?可教材上根本选不到合适的一课内容,课标和教材对来对去都不符合。还有一点很重要,我对地理真心的肤浅。

最后,唯一的出路只能是细抠课标内容中的字词,对照其要求逐步落实。它让我“考察本地”,那就只能确定“嘉兴”,因为评比活动放在嘉兴。要考察“自然环境”,那就从自然环境的要素出发,考察嘉兴的地形、气候、水文分布等内容。“考察社会生活”,这个不难,嘉兴和湖州差不多,网上资料也很多,主要探究人们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最后,就是本条课标的后半部分:“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即嘉兴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当地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体现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点结论,所以,我把题目就定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有,就是嘉兴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作为水乡,就是人与水之间的问题,正好这类新闻资料是很丰富的,有利于资料的收集和问题的设计。

所以,通过对课标的细抠式解读,基本上教学要点都出来了,教学设计也马上进入正轨。

结束语:

总之,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似乎已经慢慢改变了以往的“无标”,习惯去读读“课标”,甚至几乎把相应的课标要求都会抄写到相关教材内容旁边,以备不时之需。

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它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这也正是各国极其重视课程改革,尤其是极其重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的重要原因。所以,从“无标”到“有标”,对于我以及我们大家今后的教学应当是个很好的转变趋势。

猜你喜欢

优质课课标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大道至简 悟在天成——我们要向优质课学什么?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优质课竞赛后的三则评课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