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合作学习的误区和对策
2015-02-27张云龙
张云龙
(河北省滦平县第四中学 河北滦平 068250)
浅谈中学语文合作学习的误区和对策
张云龙
(河北省滦平县第四中学 河北滦平 068250)
领会《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合作学习精神,针对中学语文合作学习课堂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希望能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中学语文 合作学习 误区 对策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1]。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但就目前的中学课堂而言,普遍缺乏的是有意识的合作与帮助。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合作学习的误区和对策。
一、合作学习实施误区
1.1 教师理解不透,组织不力
教师对“合作”缺乏正确理解,不能创造“合作氛围”,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1.2 学生唯我独尊,合作困难
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导致“合作”困难。现在大多数学生是家庭中的“王子”或“公主”,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无形中助长其狭隘、自私、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的心理,从而在课堂上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合作学习所必备的“互相包容”、“不嘲笑别人”以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1.3 组织形式随意,平淡无味
在具体实施时,不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随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致力于引导学生用“合作”的姿态参与,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不动态地变更小组人数及成员,加之没有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小组合作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毫无生命力可言,它的最终结局只能是走向“死亡”。
二、合作学习实施的对策
据了解,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乏的不是活泼的教学情境和热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和规范。我认为对小组合作学习,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营造和谐气氛,创设合作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能主动地参与和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闭。
1.态度亲切
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真诚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满足求知欲的同时还能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2.师生平等
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3.民主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点拨和启发,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受到鼓舞。
4.鼓励为主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上学生体验成功,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合作学习。
(二)建立开放课堂,促进个性学习
《语文课标》指出:“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教学中应芬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教师应努力建设一个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尽可能与不同学生的体验产生共鸣,使他们生动、活泼地成为学习的主人,随之要巧妙地将他们引导到正确的理解上来。
1.学习目标开放学习目标是“合作学习”所要求达到的最终目的。所谓开放的学习目标,指老师应一改传统的做法,以师生合作商议的方式,制订出一个有层次、有进阶又因人而异、因材而定的学习目标。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最大地受益。结合课文举例,《梦想成真》一文的初级学习目标可以是:掌握生字词,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中级学习目标是仔细阅读课文,寻找托尼成功的根源;高级学习目标是:说说成功人士的事例,探求成功的秘诀等。
2.学习内容开放
学习一篇课文时,优等生可在篇章结树、遣词造句、文章主要内容的提炼等方面多花些时间,中等生则可在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等基础知识方面加强练习,做到人人学有长进,避免了同一进度下差生跟不上优等生的现象。结合学习《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举例,让学生以“我喜欢青海湖的什么”为题进行小组讨论,从不同的层次与角度来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3.学习方法开放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提高学习效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学习方法。有的善于概括、归纳,有的善于形象甄别,有的理解能力强,有的想像力丰富。作为教师,不应仅仅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应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进行学习。具体的做法是,首先肯定同学们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然后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将他们引导到正确的理解上。
4.学习伙伴开放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好的学习伙伴也是好的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兴趣、爱好和知识起点接近的学习伙伴,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合作学习。在共同讨论、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相似的问题,更容易激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能产生学生之间的共鸣,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
(三)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精神
1.鼓励学生“质疑”,强化争论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质疑,忌讳蔑视和搪塞学生。在教学中,笔者为《晕龟》一文作出小结:“翠龟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话音刚落,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不这样认为。假如举龟连十九世狮王的婚礼也没有赶上,那么他这种固执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间题颇有新意,说明学生在此问题上有不同见解。我听后笑着说:“你有新的见解,我很欣赏。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那么谁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呢?”顿时,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这样既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激起了同学们“争论”的热潮。
2.创设“生疑”情景,培养争论能力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关键在教学中创设“生疑”的情景,使同学们对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认识冲突,将语文训练同思维、辨论相结合。寓学于“争”,寓教于乐。值得注意的是,创设“生疑”情景的过程和方法不能公式化,要根据问题的特点,找到最佳切人点。启发同学的多样化思维。教师要对小组实行动态化管理,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创新,使同学们每次上课都有新鲜感,才能保证“合作学习”有鲜活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合作学习精神,是为培养新时期所需人才而制定的蓝图。能否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能否成功地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是对我们每一个教师素质的全面考验。只要我们克服困难、充分准备、大胆实践和认真总结,就能使我们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1]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