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走廊”引领藏区文化交融发展

2015-02-27王文令西藏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西藏拉萨850000

新丝路(下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交融

王文令(西藏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 西藏拉萨 850000)



“民族走廊”引领藏区文化交融发展

王文令(西藏社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西藏拉萨850000)

摘要:藏区文化具有丰富而久远的历史文化,加强西部藏区文化交融,有利于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积极发挥“民族走廊”引领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民族走廊;藏区文化;交融

一、“民族走廊”概述

中国西部的川甘青藏走廊地带,是指沿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横断山脉,以及这里的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南北流向的水系所形成的一条上起黄河上游甘青地区,中经藏区高原东缘和川西高原,南抵滇西北高原的纵贯南北的狭长地带。自古以来,史籍文献中便有大量关于古代民族沿这一走廊地带迁徙活动的记载,因而被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家称之为中国西部最为重要的“民族走廊”,历来受到重视,也成为研究的热点。而民族走廊的典型之廊就是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是青藏高原上一条异常古老的文明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是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是迄今我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

二、藏区文化交融发展现状

1.传统价值观念在藏族社会内部仍是主流

从人口基数来看,藏族人口占据了区内的主要部分,以拉萨为例,82%的户籍人口为藏族。藏族人口中,农牧民又占了绝大部分。从整个经济结构来看,传统农牧业仍占主要比重,工业特别是现代产业比重极低。从经济文化来看,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决定了藏区主流社会仍然处于传统社会,传统生产文化仍然在藏族社会内部占据主流。从生活文化来看,尽管藏族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仅限于少数几个城市,即使在这几个城市,本民族的传统还是基本上得以保留,当然可能日常运用的频率不如以前那么高。比如在节日期间身着藏装依然是传统的时髦。从就业取向来看,虽然有少数藏族孩子在区外,国外接受教育后没有回藏区,但大多数藏族年轻人还是选择回藏区就业和生活,在中国所有省区中,藏区劳动力外流的现象最少,除了气候适应等原因,传统价值观念崇尚是让他们留在藏区的重要因素。

2.藏族群众多多少少接受了一些现代生活方式

从衣食住行和消费来看,藏族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城市居民,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从事非农生产的群体更多地接受了现代生活方式。在拉萨的汉族等其它区内少数民族餐馆中,经常可以见到藏族的身影。在一些洋式快餐店中,也不乏藏族群众光顾。现代的时尚服饰也广为藏族群众青睐,一些现代饰品也同样扮靓了他们的生活。房屋装修方面,藏族群众完全不拘一格,按照自己的文化喜好,传统装饰保留的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现代装修元素。藏族是一个对文化感受特别敏锐的民族,在将现代文化融入传统格局方面可谓匠心独具,他们的家庭装修既传统又现代。

3.完成非农转化的城市化居民及城市流动劳动力逐步接受工业文明薰陶

在藏区的现代餐饮业中,常常可以见到藏族服务员的身影,他们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敬业精神,服务客人的规范程度让人不敢想象他们来自落后的农牧区,一两年前他们还在过着靠天吃饭,得过且过,靠老天伺候过日子的生活。同时在藏区的许多新兴工业项目现场,藏族工人往来穿梭,在汉族技术人员和经理人员的带动下,技巧娴熟,整个工作有条不紊。要不是拿掉安全帽,脱掉工作服,还真让人以为他们来自内地,来自沿海发达地区。完成非农转化进城后的藏族群众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和工业、建筑业,近年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藏族导游。藏族群众还从事旅游创业投资,如开办了大量富有现代气息的家庭旅馆,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除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者,还包括背包族,骑车族,汽车族,年轻人群等。

4.广大农牧民商品意识逐步增强,商业文化气息逐渐浓厚

在调研中得知,以往藏区农牧产品的商业条件极差,有农牧民赶着一头牛从偏远的昌都到拉萨卖,几十天时间连回去的路费都凑不够。商品贸易条件差使农牧民无从开展商品贸易,经济发展的保守观念由此形成。随着自治区政府提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农牧区加快了商品经济的建设步伐,除不断完善商品交易平台,建立区内的贸易批发市场和集市,边境的贸易口岸和互市,还大力发展农牧业合作社,合作经营组织,第三方商品贸易组织,帮助农牧业产品的外运和外卖,同时加快农业生产资料的农牧区内运和普及。随着商品贸易条件的改善,藏区农牧民普遍增强了商品意识,积累了市场经营的经验,增强了市场竞争的信心。整个农牧区的落后农业开始有了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势头,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增加,封闭的农耕文化开始向现代农业文化,农产品商业文化转变。

5.藏族文化也对区内其它少数民族包括汉族产生影响

在当前拉萨的商铺和服务设施中,汉族等区内少数民族到藏族老板那里打工,藏族劳动力到其它民族企业主那里工作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促进了民族的交融,藏族文化也对其它少数民族产生了影响。在商铺和商场的调研中,有不少汉族员工反映,他们来藏区后变得越来越守规矩,讲诚信,因为他们日常见到的藏族群众都很实在,甚至有个员工说,藏族老实到甚至你都不忍心,不敢欺骗他。藏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区内其它少数民族还体现在许多地方,包括职业道德,对生活的态度,与人相处的道理等。对于当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汉族,在节目期间穿上藏装,吃藏餐,也是一种新的时髦。

6.民族之间的包融和交融进一步增强

藏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之间相互更加理解,彼此更加包容,相处更加和谐。比如在一些服务业公司中,藏族打工人员以往美容化妆时爱涂一点酥油,但当得知汉族同事对酥油气味有些不适应时,主动改用其它美容化妆用品。汉族打工人员信教的人少,一开始很多人对藏族群众的虔诚拜佛很不理解,但慢慢受其影响,开始更多了解藏区的文化和宗教,有时也随同藏族同事到寺庙看看。双语化对藏区的民族交融有重要影响。当前藏区藏语学习班的开班量也在增加,许多汉族服务业公司要求员工会藏语。许多来藏旅游的内地游客也喜欢行前学几句藏语。同时随着受教育水平提高,藏族人民的汉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语言沟通一下子接近了各民族的距离。

三、“民族走廊”引领藏区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藏区民族文化取得较大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藏区民族文化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离支柱性产业的远景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藏区民族文化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布局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知名品牌缺乏、经营管理、文化创意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今后,藏区必将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认清藏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牢牢抓住藏区民族文化发展的新机遇,持续不断地保护、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文化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努力发展特色民族文化,充分依托藏区化资源的优势,以“民族走廊”为引领渠道,以资本为纽带,以文化交流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带动,实现集团化和集群化发展,精心打造一批既能代表藏区形象、体现藏区特色,又具有较高品位和营销价值的知名文化品牌,一步提升藏区民族文化的竞争力,不断将藏区化产业的发展推向新阶段,从而真正实现藏区化大发展大繁荣。具体推动藏区民族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如下。

1.转变观念,理顺民族文化管理体制

创新政府管理体制。积极进行体制创新试点,政府应转变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职能、角色与管理民族文化的方式,既要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依法行政、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又要与民族文化经营活动分离,减少对文化市场主体的行政干预,以便突出市场的地位,使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建议建立民族文化的负责、协调、管理机构。区、地县应相应地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挂帅,文化、旅游、财政、发改委等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民族文化领导小组,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小组下设民族文化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民族文化发展事宜,强化整体谋划、政策研究、项目统筹、督促检查工作,保证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具体化、发展民族文化政策措施制度化,以便各项目标任务切实落实到位,取的实效。

加大投入,夯实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要切实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逐步健全以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农牧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尤其是农牧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要加强管理,配备好图书、影像等适合当地情况和发展的文化共享资源,努力提高利用率。如图书馆、农家书屋等要配备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书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仅是陈列展出场所,还要担当起教育农牧民的职责,充分利用文艺作品、理论研究成果的知识普及、舆论导向和兴趣培养作用,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理的文化消费观,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思想基础。健全民族文化统计体系和统计标准,细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统计工作,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2.调整民族文化及产品结构,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调整产业主体,推进规模经营。做大藏区的民族文化,就要从战略高度对各类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调整民族文化及产品结构。文化产品的结构调整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注重市场导向,提高民族文化的市场适应力和市场占有率。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要注意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藏区实际,积极吸收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民族文化发展新格局。鼓励专业化协作,调整功能雷同的民族文化示范园区,根据资源、居民分布及市场优劣,构建合理的民族文化空间布局,继续推进民族文化创意示范园区建设,提高集群化生产的规模和水平。鼓励规模化经营,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和垄断,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促进资本、人才、技术要素的合理配置,组建一批跨部门、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文化投资、企业集团,以逐渐替代政府充当文化市场主体的功能。如可以布达拉宫等某个著名景点为依托,建立某个景点旅游集团;或以某个地域空间为基础,建立跨县域的旅游集团。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行业带动作用,通过政策、资金、税收等,积极扶持民族文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各行业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组织结构。

突出优势,发挥重点。着力发展基础较好的文化旅游、工艺美术产业、文娱演出及现代传媒、出版发行业,争取以文化旅游、工艺美术行业为突破口,带动相关产业的集体推进。为此,要加强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的联合,推动文化事业单位由公益型、福利型向经营型转变,大力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文化旅游产品,形成文化旅游的系列产品。文化旅游景点的打造,要充分发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使之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以拉萨为中心,兼及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地,形成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文化旅游网络。继续举办各种民族民间及民族文化节会,向国内外推介。此外,针对民族文化链较短等问题,应大力扩大产业规模、完善结构、提升档次。在文化旅游、工艺美术业的龙头产业的带动下,顺应产业发展的“族群规律”,实施“产业链聚集”战略,整合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网络影视、文化创意、动漫等相关产业,做长产业链,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提升民族文化服务品质。建立文化与旅游、工商等部门的联合监管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依照法律规定和相关行业的规章,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抓住重点问题、关键环节实施监督。如在文化旅游业中,坚决打击欺诈、胁迫旅游者参加计划外自付费项目或强制性购物的行为;打击导游司机私自收受高额回扣行为;打击假冒伪劣旅游商品;打击宣扬低俗色情和封建迷信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非法经营行为等。在出版业中,打击宣扬封建迷信、色情、“藏独”、“疆独”以及邪教等内容。在网络服务业中,打击以色情、低俗、暴力等为主的游戏等。避免对文化资源开发的短期行为、闲置浪费,以提高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

3.大力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加大科研支撑力度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藏区应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氛围。确立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观,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收入分配机制。允许有特殊才能的文艺人才和管理人才以知识产权、创作成果和科研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参与收益分配。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以用好现有人才为重点,通过院校教育、岗位培训、就业培训、业务交流等各种形式切实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要研究制定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对急需的人才从职称、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优惠,并采取项目合作、延请客座教授、院外画家等形式,广泛吸引高水平的文艺人才为藏区服务。特别注意的是,要加强民族文化人才的建设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的文化人才队伍,为藏区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加强学术研究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根据民族文化发展的状况,设立民族文化方面的课题,组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细致地调研,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民族文化调研报告。文化、宣传部门定期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理论研讨活动,探索藏区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以便在藏区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品的生产营销、民族文化政策的调整、文化市场的培育管理、文化市场的法制监督等方面,形成一批研究成果,为藏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运用“民族走廊”加强文化宣传交流活动,打造藏区文化品牌

充分运用“民族走廊”的渠道,继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拓宽文化交流渠道,以藏区文化为内容,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交流活动。持续打造好网络、报刊、赴外展销、延请媒体宣传、会议、会展等几个宣传交流平台,形成常态与时态、动态与静态结合的宣传交流体系。按照不同文化行业的特点,准确理解品牌与商标之间的关系,分类打造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如出版行业,可以打造类似甘肃《读者》的刊物,以宣传藏区文化为主旨,兼及西北文化的内容。电影电视行业,拍摄一批反映藏区文化的影视作品。休闲娱乐行业,继续打造我区具有地域特点的民族文化形式。文化旅游行业,要继续打造精品旅游景点、精品旅游线路。工艺美术行业,要研发、销售具有藏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工艺美术产品等。

猜你喜欢

交融
情境交融的概率统计问题
穿越时空的文化交融——浅析小说《春香》的主仆关系
真美
鸡尾酒与音乐艺术的交融
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宗教交融 古建遗珍 汇聚地
集聚思想碰撞推进文化交融与发展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疯狂与前卫的交融 巴塞罗那发现艺术的极致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