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教育如何摆脱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
2015-02-27蔡新
蔡新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0)
我国高职教育如何摆脱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
蔡新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0)
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历史地、辨证地分析,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不但影响基础教育本身的发展,而且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为我们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其制度文化在我们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本文分析了应试教育存在的原因及其思维模式的局限性,提出高职教育要从学生观、教学观及考试观等方面摆脱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重塑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
应试教育 高职教育 教育理念
严格地讲,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不但影响基础教育本身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各类“非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职教育。原因在于,历史地、辨证地看,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管理者以及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官员都是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应试教育的制度文化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产生了制度经济学所说的“路径依赖”现象。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某些矛盾与困惑都与师生的应试教育思维模式有关,它严重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摆脱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重塑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应试教育存在的原因
何为应试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这种教育把学生的考试分数看作是评价学生、教师、学校和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质量的最高标准。应试教育存在的原因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诸多因素。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农耕经济与中央集权统治造就了官本位文化及等级社会结构。时至今日,我国社会的官本位文化与等级社会结构仍未彻底消除。这种等级结构在教育系统里体现为把高校分为“一本”、“二本”、“三本”、“高职高专”,一本院校里又分为“211”和“985”。另外,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与其社会地位从低到高的流动能力息息相关,这自然成了人们进行高等教育选择时的刚性约束。这种约束一方面来自客观经济条件,我们没有财力把所有高校都办成“一本”院校;另一方面来自人们的价值观,表现为结构性约束,在进行教育选择时,出现“一本”院校人员爆满,高职院校却门庭冷落的现象。人们心目中的优质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当某种资源很稀缺,又不能完全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进行配置时,唯一的办法是设计一种制度进行排序,筛选淘汰一部分人,保证有序分配这种有限的资源。鉴于此,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就弄出了各种升学考试,用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排序,分配教育资源,高考制度把它发挥到极致。应试教育就是各相关主体(学生、家长、学校及政府)在现行高考体制等“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理性”选择的结果。
二、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主要特征
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传统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也不能一蹴而就,我国的应试教育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下去,这就是客观现实。
既然要通过升学考试对学生进行排序,分配教育资源,就涉及一个公平的问题,就得弄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而且还要考虑它的可操作性、经济性和社会公众的可接受性,所以各种以闭卷考试为主要形式的升学考试应运而生。为了提高学生在升学考试中的实战能力,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会围绕考试做文章。“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就是对应试教育的真实写照。各相关主体为了实现自己的功利目的,形成以教材与考试大纲为统一标准,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拼命追求学生的考分,以考试分数的高低论好坏的评价模式。在这一评价过程中,各种考试标准就类似于工业领域批量生产产品的模具,达到一定分数的学生就符合标准,就是合格品(好学生),否则就是次品(差学生),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机械的、“模具制造,批量生产”的应试教育思维模式。
本人认为这种思维模式的主要特征为,教学围绕考试标准转,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把学生当“物”看待,忽视他们的个体差异,人为地用一个“模子”评价所有学生,通过考试成绩(升学结果)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贴上“标签”;情感上接纳“好生”、疏离“差生”,不能客观公正对每一个学生,具有“精英教育”情结。
三、应试教育思维模式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束缚
应试教育的经济根源在于教育资源的不足,不能满足具有不同天赋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霍华德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他把人的智力分为“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动感、音乐、交往、自知”八种智力元素,每一种智力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个体的智力是各种智力元素的综合表现。最重要的是,他认为智力是一种潜能,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发展这种潜能,任何一种测试方法都不能全面反应个体的智力情形,特别是书面考试(即我们通常所用的考试)更是如此。牵动我国社会敏感神经的高考制度只是相对客观、容易操作的升学筛选机制,不是科学的评价机制。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充其量只适用于选拔学术型、研究型人才。
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平民化的结果,而且教育管理部门、业界及学界已取得共识,一致认为它是一种与其他高等教育并列的教育类型,旨在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显然目前的高考制度不适合选拔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高考被贴上“最差学生”的标签无疑是不科学的,带有“精英教育”情结的应试教育思维模式注定会束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重塑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已根植于人心,不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的从业者应先知先觉,从学生观、教学观及考试评价观等方面着手,打破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重塑教育教学理念。
1.树立人人都是可造之才的学生观
加德纳?霍华德的多元智力结构理论已从理论上说明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实际社会生活中,市场经济的多元需求呼唤多样化的人才,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市场经济规律在自发地矫正人们的职业偏见,职业的经济收入很大程度上由人才市场决定,高职院校的学生同样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平民化的结果。大众化必然导致多样化与个性化,当面对充满个体差异的众多学生时,我们不能再套用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以分取人”,要帮他们摘掉“最差学生”的标签。我们要象根雕艺术家看待树根一样对待我们的学生,把常人看来很不起眼,甚至被遗弃的树根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只要我们树立起,人人都是可造之才的学生观,从情感上去接纳每一个学生,唤醒他们被压抑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尽量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我,他们就可以成为未来职场中的佼佼者。
2.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经常有高职院校的老师抱怨:我辛辛苦苦备课,他们根本不听课,真拿他们没办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是因为我们备课没有备到点子上,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束缚于课程标准、授课计划及教材,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备课。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是应试教育的不适应者。我们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教学(特别是理论课教学)中克服“学科化”倾向。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是从事学科研究的,这也不是他们的优势。我们传授知识的目的主要是教他们怎么运用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方面,要兼顾知识体系的严谨性、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突出可接受性。在教学管理方面,视学生与教师为人格平等的两个独立主体,通过心灵的碰撞与情感的交流达到两者的和谐,体现师生的共同意志,在平等互动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教学方法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应试教育的“塑造型”观念转变为“服务型”观念,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3.树立以学生自我评价为基础的多样化考试评价观
高职院校已经没有应试压力,这为我们探索科学的考试评价方法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但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在理论教学中我们习惯地认为闭卷考试就是唯一的考试形式。我们再不能把考试视为淘汰机制,可以在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前提下,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设计出多种考试考核形式,突出学生自我评价,帮助他们找到自我,树立自信心。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用多样化的考试方法激励学生参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突出能力本位,有意识引导学生培养未来职场竞争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形成“非一日之寒”。为了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平民化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打破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束缚是高职教育理念的一场自我革命,期待更多同仁自觉践行,大胆创新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
[1]王一涛.应试教育的经济解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9
[2]李涛,陈玉玲.应试教育制度的文化反思[J].教育文化论坛,2010.1
[3][美]Howard Gardner著,霍力岩等译.智力的重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卢现祥,唐静芳等.中国应试教育的制度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11
[5]马赵绥,陈朝毅.“后应试教育”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表现[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