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浅析
2015-02-27黄春梅
刘 倩 黄春梅
(燕京理工学院 河北三河 06520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浅析
刘 倩 黄春梅
(燕京理工学院 河北三河 065201)
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基本和重要的关系当属人与自然关系,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二者和谐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本文先从理论剖析人与自然关系进而结合现实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状况,最终寻找解决路径。
人与自然 和谐 中国梦 路径
一、学理探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般理论分析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和重大关系,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关系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也关乎社会发展状况,尤其进入新世纪,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多忽视了自然界应有的状态,如今可以说二者之间处于一种失衡状况,因此探讨二者和谐之路是我们新时期一直不断探讨的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以“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为逻辑起点的生态思想中,重要的思想内容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它启示我们:要想建设一个风景秀美,环境宜人的美丽中国;要想实现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中国;要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现在以至将来都应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和谐关系放在重要位置加以考量。
1.和谐概念解读
概念解读是研究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概念才是真理,或更确切点说,概念是存在和本质的真理。”[2]想弄清楚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以实现中国梦,必须从离析和谐、中国梦概念入手,进而更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如何阐述人与自然关系。
和谐从古至今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愿望的追求,顾名思义,其是由“和”与“谐”两个字组成的,古文中对于“和”的理解则是和睦,和美之意;“谐”则是没有冲突、没有斗争、协调之意,两字加起来则是和睦顺遂的意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儒、释、道等多种学派,各个学派均从不同角度探析了自然界和人的关系。由于当时古代的制度及文化都是以农耕作为物质基础的,因此有了自然与人的学说。庄子首先阐述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后汉代董仲舒对其天人合一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体系,道家学派代表作《庄子》中强调:人类与自然界密不可分,我们对待自然应当爱护、尊重,不应破坏,其中蕴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精神强调自然与人的统一、自然界与人类行为的协调。在西方国家关于和谐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了对立的东西。
和谐则是一种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追求和目的,关乎事物的一种境界和状态。人与自然和谐则是人们对待二者之间关系的一种美好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
在全面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中共十六大中强调:自然与人和谐能够更加促成社会的和谐,可见二者之间平衡、良好的关系不仅有益于自然界的发展,更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决定》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决定》中还指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剖析
2.1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思想解读
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关乎人与自然思想主要是:明确指出二者之间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具有社会属性外还具有自然属性,人与自然是直接统一的。在马克思的观点中,提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才会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统一,“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说来成了自然界,或者自然界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具有人的本质”。[4]
在马克思看来,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一是在时间出现先后顺序上,自然界是先于人出现的,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二是人类要依靠这种“优越性”来发展自身,依靠自然并在其中表现和完善自我。
2.2 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思想解读
恩格斯在其《自然辨证法》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观点。首先恩格斯同马克思一样均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外部环境;其次恩格斯认为虽人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但并不是依附和服从于自然界,而是人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认为人能通过自身努力改造自然界,创造一个“人工自然”;最后恩格斯明确的看到了自然界对于人及人类社会的反作用,他指出:随着人们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获得了征服和驾驭自然的野心和欲望,但是背后却是隐藏着自然界无情的报复。“我们不要过分陶醉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5]
二、剖析自然与人失衡造成的后果
1.自然与人失衡的负面效果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都在伴随着人为自然灾害的威胁,而这种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一是破坏人类赖以生活的和谐家园,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密不可分,失衡状态下人类社会所需的自然资源甚至整个自然界都会成为“受害者”,设想一下人类生活在一个脏兮兮、水资源短缺、沙尘暴频发的环境中状况;二是影响着人身体健康状况甚至是人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三是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继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人与自然失衡状态下会造成人民生活质量下降、造成经济和社会功能失调。
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从人类的发展史可以看到,其实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史,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和实践自然能力的提高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起初,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较低,其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的掌控,这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较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说不是人类的活动影响到自然,而是自然的活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类的生存,如自然界中经常出现的洪涝灾害、疾病等等。后来,随着人类生存知识的丰富,有意识的对自然的利用和实践能力的增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加深,对自然的对象性活动也开始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但是,在这一段时期人类活动并不足以使自然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如人类开始较大面积的农作物耕种、动物的人工养殖等。就这两个时期而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的,这种和谐主要的表现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都实现了持续性的生存与发展。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面对自然时更有力量,而人类也发现了自然界中蕴藏的大量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提高了对自然改造和索取的强度,逐渐地发展到现在在一定程度上人类为了满足自己造成了与自然失衡的状态。
2.自然与人失衡的正面效应
唯物主义辩证法中矛盾的观点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应用一刀切的立场分析和解决问题,虽然自然和人类社会不和谐会造成一些负面和消极影响,但我们也应辩证的看到一些积极和正面效应。第一,让我们可以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第二我们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力。
三、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得到的启示
和谐社会包含着人际和谐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生态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己和谐即人与自身的和谐,而人与社会和谐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重要保障,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国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走适合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之路。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设生态和谐经济之路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生态经济学理论认为: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护自然生产力的可持续性、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生态经济顾名思义应该抛弃过去传统高消耗、高污染等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能源消耗低、资源利用高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经济模式。
二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化之路。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中告诉我们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则是生态文化的建设,自然与人类社会失衡的关键因素则在于人类。
三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社会之路。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好的环境利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反之亦然,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局面。
本文通过浅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与人关系的理论问题,首先理论剖析,进而上升到一定高度来分析了二者关系给予的启示,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关注的永恒话题,二者之间密不可分,不可能彼此孤立存在,社会及人类想进一步发展,我们想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谨记及坚持遵守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助于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电表大会上的报告》,《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苏]捷普洛夫主编.赵壁如译.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第一作者:刘倩(女)硕士研究生(学历)燕京理工学院(工作单位)助教(职称)
第二作者:黄春梅(女)硕士研究生(学历)燕京理工学院(工作单位)讲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