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
——彰显古今辉映理念的困境与对策
2015-02-27蔺建英
汪 鹤 蔺建英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
——彰显古今辉映理念的困境与对策
汪 鹤 蔺建英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说明书》中提出西咸新区的生态格局要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以水为脉,贯通城市绿色廊道,打造都市绿心,营造都市古今辉映的绿色生态环境。延续区域生态格局,构建"两带、三廊、多绿楔"的生态绿化体系。本文分析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在彰显古今辉映理念方面所面临的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相冲突、城市建筑与美丽山水不协调、城市文化与小镇点缀不同步的困境,并提出的融古代文明于现代建设彰显古今辉映理念、挖掘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彰显古今辉映理念、打造西咸现代田园城市彰显古今辉映理念对策。
西咸一体化 生态文明建设 困境 对策
西安与咸阳作为中国地理位置最近的两座城市,历史上他们属于同一座城市,今天又已经以新的姿态积极参与到西咸一体化的发展之中,西咸正在以古今交融的魅力和高人一筹的环境营建而广获认同,快速发展。
西咸一体化是西安、咸阳两座城市一体规划的简称,是中国距离最近的两座城市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开始。其主要内容体现在《西咸新区最新规划》实施内容:西咸新区将形成“以渭河为纽带,以渭北帝陵带和周秦汉都城遗址带为两带,以正阳大道、沣泾大道、红光大道、秦汉大道为四轴,以空港新城、沣东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为五组团”的“一河两带四轴五组团”的空间布局。[1]
生态格局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以水为脉,贯通城市绿色廊道,打造都市绿心,营造都市古今辉映的绿色生态环境。延续区域生态格局,构建“两带、三廊、多绿楔”的生态绿化体系。两带”——渭北帝陵风光带、周秦汉古都文化带;“三廊”——渭河、泾河、沣河三条生态景观廊道。“多绿楔”——楔入各功能组团间的生态绿地。[2]
然而,作为一项涉及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在彰显古今辉映理念方面长远发展的研究,我认为全部工作是对西安和咸阳这两座城市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再认识,更需要的是在既有成绩基础上的冷静反思。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格局,使得西咸的发展环境正在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同时也无可否认,作为两个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西咸自身的发展系统在古今辉映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重大的问题。西咸一体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能否长期延续既有的发展模式,或者在这种巨大的延续惯性中,如何在彰显古今辉映方面未雨绸缪而建树更加主动的理念和采取更加高明的举措?如何在彰显古今辉映方面积极整合历史、经济、社会、空间与环境的资源及发展轨迹,使它们得到最大的耦合和效应延伸?
一、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古今辉映理念困境
“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不让动,而是怎样动,要做出对得起祖宗,对得起时代的作品,因此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在彰显古今辉映理论方面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观念到行动都面临着许多的困境。
1.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相冲突的困境
西咸两地物华天宝、地理相接,文物保护工作中也存在诸多的共同之处,随着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如何处理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间的关系,是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在彰显古今辉映方面面临的困境之一。
第一、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相冲突的困境。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应当保持古遗址的历史风貌和原始地形;禁止挖沙取土、挖建池塘,不得进行与遗址保护无关的工程建设,或者从事其他有损遗址的活动。”由于遗址地区仍以传统的农业发展为主,再加上遗址区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受到限制,因此其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化进程中得到迅速发展的地区,据统计,遗址区的居民人均收入均低于所在区、市的平均发展水平[3]。
第二、人口压力与文物管理相冲突的困境。按规划2015年西咸新区范围内人口达150万,遗址共17处,遗址保护区面积为125.9平方公里。[4]遗址区的居住现状、耕地现状、村镇现状与遗址风格与生态环境不相匹配。按西咸一体大遗址保护规划,在建设中会涉及到大量的人口转移、土地的重新调整与规划、房屋的拆迁与改建、环境的综合整治等工作,而要把这些与遗址区居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工作搞好,就必须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既要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又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满足文物保护的需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古今辉映理念的难度。
第三、遗址区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淡薄的困境。遗址区居民的日常生产活动对遗址本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占压,日常的生活也对遗址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威胁到遗址的安全与完整。比如在西汉帝陵附近,居民私自占用陵区作为自家的坟地,从陵墓取土,破坏了遗址本体的风貌;另外,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废水与垃圾污染了遗址区的环境,或多或少威胁到了地下文物遗迹的安全。另外一些在遗址保护区生活或者附近居住的居民,对于当地大遗址了解少之又少,大遗址的社会公益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
2.城市建筑与美丽山水不协调的困境
在西咸一体化建设中,有些建筑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见水;有些建筑个性过于张扬,不能展现出古朴的历史风貌。
第一、项目实施与实际规划不相吻合的困境。受多种客观条件限制及主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建设项目的实施与总体规划及随后深化编制的专项、专业及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不尽相符,部分土地性质有较大变化,部分地段高度限制被突破,给西咸一体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突显历史文化与美丽山水相融合带来了困境。
第二、新建筑群与周围山水不相协调的困境。城市中心区的一些新建筑的体量、高度和风格,与周围山水景观很不协调,破坏了山、水、城市景观视廊。尽管一体化制定了专门的建筑高度控制和建筑风格的规划,该规划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局部仍被突破,因此,西咸城区的建筑高度、体量和风格问题在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中彰显历史文化与美丽山水融合方面仍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第三、新建筑群与名胜古迹不相协调的困境。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建筑密度增高,有的贴近文物古迹的保护红线,一些文物古迹被严重破坏,筑形式欠推敲,与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不够协调,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不突出,影响和破坏了西咸作为文化名城的美誉。
3.城市文化与小镇点缀不协调的困境
城市和乡村是一定地域的生态系统中缺一不可的两个子系统。乡村生态系统对于城市不仅具有自然生产的服务功能,还具有维持人类生存环境相关的服务功能。〔5〕如在彰显古今辉映理念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性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构建城市与农村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使城乡由对立走向一体化的过程。然而,在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中,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在彰显古今辉映理念方面存在着一些困境。
第一、新农村建设趋同的困境。从目前西咸一体化发展情况来看,西咸周边新农村规划只是为了单纯地实现城市化,把有着浓郁风土人情的乡村瞬间变的“城不像城,村不像村”,无明显地域特色。小村镇对住宅建设的规划技术含量薄弱、设计水平低、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施工技术趋同,这就造成了小村镇多层、小高层居住千篇一律,
新农村建设缺乏古今辉映。
第二、农村环境城市化的困境。西咸一体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农村的优势在于一个“农”字——农村风光,而且许多的文物古迹分布在农村,但是人类发展的全球性“城市化”进程,已经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城市化”起来,许多地方没有把农村本有乡野气息与文物古迹交响辉映,而是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把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所,把极具传统色彩的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等。农村环境的城市化吞噬了宁静的本具古今辉映的乡野气息,使之失去了原有的风貌,也越来越难以保持原有的风格。
第三、缺乏城市精神的困境。大西安背景下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构建给咸阳经济增添了繁荣发展的机会。大多像咸阳这种历史悠久的城市缺乏城市精神,主要表现在,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人们的精神生活不能展现出优秀历史文化城市应有的文化精致与厚重,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难以复制的稀缺资源,我国很多城市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文化古迹,如果不能形成一种古今辉映的城市精神,就使得未来的大西安失去区可以推动城市不断发展的竞争力。
二、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古今辉映理念对策
针对上述实际存在的困境,必须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根本指导,积极思谋,全面规划,迅速落实,严格管理,逐步调整,最终形成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古今辉映的理念。
1.融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彰显古今辉映理念
如何在西咸生态文明建设中延续城市文脉、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无论是对历史文化名城还是新兴城市的新区开发,都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对在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中保护与延续历史文化进行探索,希望所提对策行之有效。
第一、西咸生态建设让历史“活”起来。在西咸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周、秦、汉、唐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要在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保护好,这是一个基本要求。文明对古城的保护不是简单地让它仅仅成为古董,而是通过创新的思维和举措让它生生不息,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要把大遗址保护区打造成市民的体育运动和健身休闲场所,这样让我们保存的历史区域“活”起来,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它的作用,既让游客有穿越感,也让市民增加获得感。
第二、西咸生态建设融入“一带一路”。陕西,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样也是新欧亚大陆桥重要枢纽,西咸可以说是重要参与者,也是直接受益者,人文、生态是西咸最鲜明的特色,生态是西咸的底色。西咸有三条河流,另外有大量的湿地,既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同时还有治理任务。我们的目标是西咸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不仅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要让这个生态系统更加的完善,环境更好。未来西咸一体化应将以人文的交流和生态的特色作为抓手和切入点,打造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新优势。
第三、西咸生态建设传承历史文化。西安与咸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西咸一体的规划不是简单地在此复制西咸的传统风貌,而是首先仔细分析片区的地段环境特征,挖掘基地的独特性—“两带、三廊、多绿楔”原生文化生态景观。挖掘本土、本地文化特色,依据规划区的空间特色来创造一个全新的西咸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格局,在创新中注重原生文化生态的传承与转化,形成全新的具有城市文化内涵的大西安。
2.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彰显古今辉映理念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计,未来10年世界旅游将以8%-10%的速度增长,亚太地区将成为最大的旅游市场。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次将达到1.3亿,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6%,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6]西安和咸阳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是一个自然与人文景观兼得的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西安和咸阳以其无与伦比的风景资源和深厚而独具美丽的文化底蕴,在西咸一体化的建设中无论如何都有必要、有能力在这巨大的旅游市场中分得一杯浓羹。
第一、沿“三廊”打造生态旅游农业廊道。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沿渭河、泾河、沣河这“三廊”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不仅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也是沿“三廊”生态维护的重要方面。充分发挥“三廊”的优势和产业集聚作用,根据其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着力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结合旅游开发,发展以观光农业、参与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农业区。
第二、沿“两带”打造生态旅游遗产廊道。遗产廊道是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强调历史文化保护、地方经济发展和休闲娱乐业建设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并举的综合保护体系。西咸新区沿渭北帝陵风光带和周秦汉古都文化带打造遗产廊道廊道的保护规划要注重整体性,从系统的整体空间组织着手,保护遗产廊道边界内所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并提高娱乐和经济发展的机会。从空间上进行分析,遗产廊道主要有四个主要的构成要素:绿色廊道、游步道、遗产、解说系统。解说系统则是对绿色廊道、游步道和遗产所处节点的综合和具体解释。
第三、整合“多绿楔”生态旅游复合廊道。西咸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要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就要加强资源整合,围绕“大西安旅游”的概念,在各功能组团间楔入生态绿地,把各功能组团间的景致、遗产从由点、线、面到块加以沟通和串联,将使原本零散的文化遗产以及生态资源串联成整体,通过生态旅游系统解说、游线设计与游道组织,建设各功能组团生态旅游复合廊道。依托各功能组团的人文古迹、水利工程、绿色廊道和城市风貌,将古城、古镇、古寺、古景和自然风光融为一体,辅之以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体验等功能,通过市场运作将空港风光、沣东风光、秦汉风光、沣西风光整合成生态旅游黄金廊道品牌。
3.打造西咸现代田园城市彰显古今辉映理念
现代田园城市构想主要体现在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乡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根据这一方向,西咸一体化建成的田园城市将既有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强大的现代化功能,并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西咸经济区范围内形成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协调发展、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可见,现代田园城市所要处理的并不是以往城市一乡村中所表现的比较单纯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围绕城市与乡村展开的多向量关系.它的内容更为丰富,特色也更为鲜明。为了实现西咸现代田园城市构想中的城乡发展形态。笔者认为应该应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控制中心城市规模,加速发展小城镇。在霍华德的著作中,田园城市的面积最初控制在6000英亩。中心城市则仅为1000英亩,人口不过32000人,设6个分区。[7]为了控制城市规模,实现城乡结合,霍华德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其过量的部分应由邻近的另一城市来接纳。因而居民点就像细胞增殖那样,在绿色田野的背景下.呈现为多中心的复杂的城镇集聚区。即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中心城市,构成一个城市组群,用铁路和道路把城市群连接起来。他把这个多中心的组合称为“社会城市”。在西咸新区,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已经形成,但由于长期以来单方面追求城市规模和现代化水平,主城区的聚集效应日益增强,它与周边县市的差距也比较明显。以西咸新区生产总值而论,预计到二○一五年,西咸新区将实现生产总值达600亿元(人民币,下同),二○二○年则达到1500亿元。[8]因此,适当控制中心城区规模,加速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带动乡村发展,才能更好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第二、整合城乡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从城市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城乡之间的依存关系是十分紧密的。一方面,城市汲取了乡村的营养,“它才形成自身强大的活力和爱抚养育功能,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的进步发展才成为可能”;[9]另一方面,城市是社会发展的重心,对乡村发展具有无可争辩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从现实角度来看,城乡协凋发展的目标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要求在土地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体制突破等方面统筹考虑。因此,如何整合城乡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从长远来看,城乡之间应该是双向协调,统筹发展的,对于现代田园城市而言,就是要求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充分的社会福利和更有力的权利保障,具有同质的幸福感。
第三、现代田园城市应充分体现人居环境的要素。地理学家和区域规划学著名学者陈传康先生曾指出:“传统的城市规划要求建城市公园供居民和观光游客游玩,其实城市本身就应该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公园,到处绿芮如屏,建筑风格优美协凋,名胜古迹得到保护.使城市变成为一个观光旅游的空间,山水园林城市应是城市规划发展的方向。”[10]当时所说的山水园林城市即是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强凋。但事实上,现代田园城市构想的是城市与乡村都具备人与自然和谐,“山、水、田、林、城”融为一体,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田园城市的核心内涵就是要在城乡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很显然,优越的人居环境,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更是体现城乡协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西咸一体化在对未来的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一座适宜人居的水为脉、绿为底的现代化的生态田园新城区,新区的建设应充分利用水网、绿网、古朴建绿色廊道、城市组团应与具有优美环境的小镇镶嵌在绿色的背景之中,从而实现城市与乡村和谐相处、繁荣发展。
总之,彰显古今辉映理念的生态文明是铸就西咸一体化体魄之美;彰显古今辉映理念的生态文明是孕育西咸一体化形象之美;彰显古今辉映理念的生态文明是凝练西咸一体化气质之美。
[1]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说明书[Z].2010年.
[2]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说明书[Z].2010年.
[3]陈稳亮,张祖群,赵荣.大遗址保护的PRED协调发展案例和模式——基于汉长安城的实证和思考[J].城市保护与更新,2006年第30卷第7期.
[4]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说明书[Z].2010年.
[5]于贵瑞,谢高地,于振良.我国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管理中几个重要生态学命题[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第7期.
[6]扬州市人民政府.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说明书[Z]. 2006.
[7][英]埃比尼泽·霍华德,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咸新区总体规划 (2010--2020)说明书[Z]. 2010.
[9]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Ml.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0]陈传康.从城市建公园到如何使城市成为公园[J].城市问题,1993年第3期:5.
汪鹤(1978-)女,陕西榆林人,现供职于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