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应打好特色牌
2015-02-27温文芳
温文芳
引言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同年10月在访问印度尼西亚之时又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即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最初源头。2014年3月,随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标志着“一带一路”进入了一个全面推进的阶段。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党中央着眼世界局势,从国家发展大局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在区域经济平衡方面,呈现出东快西后、海强陆弱的局面。尤其是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程度较低,加之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区域,民族局势和宗教局势复杂。“一带一路”的战略有利于整合民族地区的积极因素,调动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融入性,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打开诸多战略空间和政策利好。而西藏作为中国的西南屏障,是我国对南亚开放的重要前沿和通道,是发展边贸经济的重要区域,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发挥好西藏地域优势和特色显得尤为重要。
30年来的改革开放已将西藏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也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但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落后于全国,因此为了确保西藏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西藏必须在“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下,坚持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民族特色为核心,实现西藏“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越式大发展。从现有形势来看,西藏目前有樟木、普兰、吉隆、日屋、亚东五个国家级口岸,有日臻成熟的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那曲物流中心,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可以通过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以西藏铁路通道为主线,通过发展西藏特色贸易和藏民族内涵的文化旅游以及与南亚诸国宗教信仰上的认同和互通,通过三大方面的西藏特色牌,把中央关于西藏发展的决策部署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共同促进西藏社会的新跨越。
一、西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应打好藏民族文化旅游牌
旅游是当前世界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很多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地域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支柱。西藏地理位置特殊,处于国家的西南边陲,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其边境线与印度、不丹、锡金、缅甸、尼泊尔等国家接壤。对内西藏与青海省、四川省、云南省、新疆省相邻。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神秘色彩,使西藏这个世界上最后一块神秘土地具备了世界级旅游品牌的基础。西藏的旅游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并且也初具规模。尽管从目前来看,西藏在全国旅游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但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的旅游业具有很强的资源潜力和发展后劲,其价值不可估量。
在当前“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一个特定的区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和政治影响,唯一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区域特色,做大自己的地方优势产业。西藏独特的藏民族文化产业是西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挥区域旅游特色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启动和发挥这些藏民族文化资本的积极作用,成为西藏实现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
西藏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效主要基于四大因素:
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西藏旅游业的重视和扶持,这是重要的政策保障。2006年以来西藏在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系列旅游法规和政策相继健全,旅游产业化发展意识得到强化,西藏旅游业的地位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在2010年1月,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新的历史高度,明确提出西藏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在西藏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与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其中明确提出要将西藏作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给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
二是在这三十年来西藏地方局势维持了较好的稳定局面,稳定局面有利于西藏经济的平稳增长,更是西藏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从世界局势来看二战之后的世界历史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了一种和平局面。西藏虽在近代曾遭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给西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大力扶持下西藏历经磨难终获和平稳定。目前西藏进入了经济飞速发展、政治开明稳定的新时期,稳定局面的延续是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三是西藏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是西藏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吸引力。文化旅游是西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托。在西藏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要看到藏民族文化是西藏文化旅游的魂。为促进西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央也在大力扶持西藏民族文化的发展,比如从1989年至1994年,中央拨款5500万元和大量的黄金、白银等贵重物资对布达拉宫进行维修,2001年中央又再拨款3.3亿元启动对布达拉宫的二期维修以及对罗布林卡、萨迦寺的相关修缮工程。据统计,中央每年对西藏文物保护事业的日常经费达到400万-500万元。[1]中央的扶持政策和西藏地区特色文化相结合,目前开发出包括游览观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宗教朝拜等一系列旅游产业,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这也成为西藏在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做强自己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
四是在基础设施上西藏取得了很大的改善,西藏在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进行了大力的投资。以机场、公路等为重点的交通建设取得重大的突破,大部分国道和省道改造相继完成,林芝和阿里机场通航、日喀则机场改扩建的完成以及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等等,使得西藏旅游产业交通方面的“瓶颈”限制得到突破,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当前西藏旅游资源众多:“西藏全区文物点达200多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9处”。[2]初步统计西藏拥有29处极品旅游资源(见表1-1)
表1-1西藏极品旅游资源表
这些旅游资源成为西藏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在这些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呈现出三大优势:
第一,历史宗教文化的优势。西藏旅游业以藏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为基础,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潜在价值不可估量。西藏俗称“小西天”、“神佛圣地”,数以千计的寺庙金顶闪烁,尤以布达拉宫为代表,具有极高的建筑审美和宗教内涵,融西藏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和音乐艺术于一体,是西藏一道不可忽视的宗教文化的载体。
第二,高原自然景观的价值。西藏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自然特征,构建了“第三极”特有的高原自然景观。西藏的自然景观涉及到的主要有山峰和湖泊。西藏的山峰数量与高度是世界上任何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全球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座分布在西藏境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山有50多座,现已对外开放的山峰有44座。由于海拔的高度,西藏的多数山峰终年覆盖着冰雪,组成高原最为壮丽的雪山群落,形成了地球中低纬度地区极为罕见的壮观冰川,使西藏成为全国冰川最多的地区,共发育有冰川22468条,总面积达28645平方公里”。[3]另西藏是我国最大的自然湖泊密集区,“西藏大约有1500多个湖泊,面积达到2.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4],诸多湖泊根据不同的水系和特点形成了三个区,即藏东南外流湖区、藏南外流-内陆湖区、藏北内陆湖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纳木错和羊卓雍错等。高原湖区的特殊景观成为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西藏民族民俗风情的特殊性。西藏与内地相较其民族特殊的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和风俗习惯都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比如游客来到西藏往往被西藏传统的礼俗禁忌、婚丧嫁娶、藏式食品、民族工艺品所吸引,西藏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和风韵独特的舞蹈、音乐等都成为西藏旅游业宣传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为西藏旅游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柱。
综上而言,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对西藏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积极作用:有利于西藏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西藏交通运输条件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西藏人民收入的增加和西藏小康社会的实现;有利于西藏以宣传自己民族文化特色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实现。鉴于旅游业具有的特殊辐射带动功能,因此西藏的各级政府应在良好的历史机遇下,充分挖掘西藏的旅游特点和民族特色,打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西藏民族旅游经济的这张牌。
二、西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应加强宗教上的互通牌
宗教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概括为宗教阻碍经济的发展。宗教作为意识形态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经济发展起到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西藏的特殊性在于藏传佛教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挥藏传佛教的积极作用,促进西藏与周边国家尤其是印度等国在宗教上的认同互通,成为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打好的第二张牌。
藏传佛教在西藏具有特殊社会地位,是藏族民众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其又称喇嘛教,在中国的西南部具有很广泛的社会影响,主要涉及范围有西藏、川西、青南、云西北及内蒙部分。藏传佛教的输入源泉(特别是后弘期)主要来源于印度,佛教在历史上传入西藏之后,其基本教义和基本原则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但是在与西藏社会融入的过程中,结合西藏具体的民俗,佛教做出适应性的改变,并最终在西藏形成了区别于印度和汉传佛教的“藏传佛教”。由于在地理位置上,西藏与印度和尼泊尔接壤。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藏传佛教成为藏族文化与印度为代表的南亚佛教诸国进行文化互通的一个重要载体。
古丝绸之路不仅仅是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之路。中国与印度两国宗教的双向流传与相互交往在今天仍有很深的意义和作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和本土化发展,都表明中印两国的交流互通除了物质层面的贸易往来,精神层面的交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总结佛教在历史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探索新时期藏传佛教在西藏与南亚诸国之间的互动作用,是实现西藏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作用和实现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
2014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对话会上对宗教文化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提出相关建议:“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中国支持不同文明和宗教对话”。其中充分肯定了宗教的重要沟通联系作用。
第一,以藏传佛教历史、思想、文化为依据,助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藏传佛教的教义规范和影响着藏族群众的精神世界,其思想的积极方面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慈悲之心,以善为本,强调自性善、相应善、等起善、胜义善四大善。引导人们的善念之心与善行之为,同时也对恶性进行恫吓;二是以德化怨,舍己为人。舍己为人是藏传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伦理道德原则,佛教中“舍身饲虎”的传说反映了勇于献身的高尚精神,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有利于藏民族群众精神的净化;三是智慧与平等,佛教强调人之平等,突出个人依靠自我智慧究明自身,获得解脱。总而言之,佛教深深影响着藏族民众的精神世界,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宣扬藏传佛教中的向善、智慧、舍身等内容,有利于和平的传播及与其他佛教诸国的精神互动,并在实际上有可能丰富彼此之间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
第二,基于藏传佛教对藏区、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助力高端宗教对话平台的搭建。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藏传佛教体系庞大,博大精深,在与世界其他宗教文明的对话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近年来,中国佛教界积极拓展自身影响,与世界其他佛教国家进行交流互通,尤其是两次世界佛教论坛的成功举办,世界佛教各派互通互惠,力图谋求宗教和平、互信的良好局面,藏传佛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和作用,比如反对“藏独”分子分裂祖国,维护西藏的稳定局面等。
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中国政府明确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只要沿线各国和衷共济、相向而行,就一定能够谱写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让沿线各国人民共享“一带一路”共建成果。
总而言之,在古代丝绸之路发展和今天“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充分显示出文明是在“开放和融合中发展,宗教是在包容和对话中前进的,民族是在交流和互动中共生的”。今天的“一带一路”不仅是“历史遗产之路、文化交流之路、经贸合作之路,更是创新未来之路”,[5]中央政府对“一带一路”的解读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的概念,彰显的是面向世界的创新未来之路。通过藏传佛教与世界其他宗教的对话,可以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共同努力,共享文明和经济发展的成果。相信西藏各级政府和群众一定可以搭建起“高端佛教对话平台”,推动与其他各佛教诸国宗教文化交流与对话机制,将其缔造成一道独特的文化纽带。
第三,引导西藏各级宗教团体的正向作用,实现宗教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西藏的宗教文化中有大量可以与经济活动相结合的领域,比如可以通过开光或者法会的形式弘扬藏传佛教,与西藏旅游业互为促进。同时也可以通过发展藏传佛教用品的生产,通过商贸的形式宣传西藏的文化并拓宽西藏经济发展的空间。所以重视藏传佛教的作用已经成为西藏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要对藏传佛教因势利导,这是西藏经济跨越发展的需要,是西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抓住区域特色实现民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宗教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活动方面的角色更为重要,“大批游客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形式多样的宗教旅游活动中,旅游界和宗教界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宗教旅游项目的开发中,宗教旅游呈现出‘供求两旺’的良好发展势头”。[6]西藏的各级宗教团体和机构也在充分调动参与经济的意愿,越来越多展现出其在经济上活动上的欲望,甚至把参与经济发展作为提高寺院知名度与弘扬佛法的重要途径。“应该说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表现,是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意识形态随经济基础变化而变化的一种反映。宗教经济的兴旺将有利于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有利于宗教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可以增加就业队伍,增加财政收入,启动地区经济。”[7]
从资料数据可以看出,西藏一直以来藏传佛教都占据重要地位。藏传佛教对藏族民众的影响渗透到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以及思想,甚至在很多方面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关注藏传佛教,对其在经济层面已经起到的作用和即将起到的作用以及可能起到的作用一定要做好相关准备,发挥宗教积极认同作用,尤其要防止一些人来利用宗教来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不良企图。
三、西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应做好区域特色边贸牌
西藏的边贸由来已久,是西藏边境地区的居民同相邻国家的居民进行交往的一个主要内容。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在国家的政策扶持和鼓励之下,西藏的边贸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西藏边贸除了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之外还在对外贸易中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地位,同时出口商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目前,在西藏初步形成了“以西藏跨境民族为主题,以边界区县为重点,以整个自治区及相邻省区经济发展为依托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西藏经济贸易新格局”。[8]无论是从历史、地缘还是当前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优势,西藏的对外边贸具有不可低估的优势。
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近代历史上的旧西藏由于中央王朝的式微,使得西藏在近代遭受以英、俄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觊觎与侵略,给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英国在入侵西藏之后强迫清廷开放亚东、江孜等口岸和商埠,大肆掠夺西藏的资源和珍贵的药材。在西方侵略者的压制和倾销之下,西藏的对外边贸无法正常进行,严重损害了西藏的经济利益。和平解放之后的西藏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政策鼓励之下,对外边贸有了迅速的发展,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因此,在“一带一路”的政策利好之下,大力发展和增强西藏与邻边诸国的边贸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西藏各级政府应适应西藏发展的需要,加大投资和优化力度,力求西藏跨越式发展的持续推进。
首先,应该大力加强边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西藏的边贸口岸从总体上看,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当前的边贸问题主要表现在基本设施、交通运输、能源供应、食宿条件和邮政通信等方面,比如在边贸过程中有些商品是有保鲜期的,如果货物最基本的仓储和运输条件跟不上的话,很不利于边贸的发展。所以在目前政策利好的局面下必须及时改善基础设施,夯实已经存在的边贸基础,并使西藏与其他国家的边贸进一步扩展和繁荣。
其次,发展西藏的边贸,必须注重优化产品结构,尤其要注重发展西藏的民族特色产业。西藏充满民族特色的藏文化产品是非常有价值的,尤其在对外边贸的过程中,民族特色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成为西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当前西藏的边贸产品主要有林芝地区的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加工、昌都地区以肉和乳品为重点的产品加工、山南地区以藏毯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那曲地区的虫草等以及阿里地区的两绒一毛的深加工。虽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边贸产品特色但仍需提高。要根据边贸市场的需求,调整西藏产业结构,建立不同类型的出口商品基地,尤其要保证产品的多样性和高质性,并最终带动西藏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繁荣西藏经济。
再次,积极利用“一带一路”的政策利好,加强同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为边贸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与西藏周边的一些国家存在着领土上的一些分歧或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些现有的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当前西藏与周边一些国家边贸的发展。因此为了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所提倡的“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的目标,我们必须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瞄准南亚以及东南亚的广阔市场,迅速完善我们的边贸体系,在与世界各种的经济往来中抢得先机,把握主动。
总之,面对“一带一路”的战略,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看到其确实为西藏跨越式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同时也不能够盲目乐观,要紧密结合西藏特点,联系西藏实际,从思想到行动都应加快融入中央政府“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上,积极主动作为,从民族旅游、宗教互通和特色边贸三个方面发挥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增进西藏与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进一步促进西藏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
注释:
[1]新华社:《让民族瑰宝更加灿烂辉煌》,《西藏日报》,2004-6-27(1)
[2]西藏自治区统计局《2003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
[3]《西藏自治区概况》编写组:《西藏自治区概况》,民族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7页。
[4]《西藏自治区概况》编写组:《西藏自治区概况》,民族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13页。
[5]熊澄宇:《以文明互鉴促民心相通》,《求是》2015年10期
[6]曹绘嶷《剖析我国的“宗教旅游热”》,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1卷(2)第219页。
[7]杨淼《宗教与西藏经济发展关系透视》,《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8]史工会《西藏边境民族对外贸易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