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中华文化根基 践行“三严三实”

2015-02-27周文君傅泊霖

当代贵州 2015年15期
关键词:礼法严以律己三严三实

整理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周文君 图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傅泊霖

编者按:2015年4月8日至9日,“三严三实”的中华文化根基研讨会及2015年孔学堂春季论辩大会在贵阳孔学堂举行。 两天时间,来自省内外的十多名知名学者围绕“三严三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法治与礼法传统”等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与论辩。与会者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今天加强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涵养、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都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现将与会学者发言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张学智(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把修身作为内在的自觉要求

在中国哲学里面,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特别突出。严以律己,中国哲学非常讲“慎”,在这个状态下面更加要谨慎。“慎独”一直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各级干部要讲“慎独”,每一个中国公民要讲“慎独”,把修身作为自己内在的自觉要求。

朱汉民(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

“严”和“实”结合起来就是人格的理想

总书记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表达对干部、治党、治国的重要理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圣”之道;面临国家的政治、社会军事等实际事务的时候,必须要非常务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外王”离不开“实”字。内圣之道的“严”和外王之道的“实”结合起来就是人格的理想。

张应强(中山大学教授、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

“三严三实”是“仁学”的升华

“三严三实”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儒家提倡仁者爱仁,所谓夫子之学就是仁,即是“仁学”。实际上就是讲正己,化人的道理。“三严三实”里面“严以用权、谋事要实、创业要实”的提法,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和升华。“三严三实”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而传统文化扎根在广大的民众、民间的社会生活之中。

姚新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哲学院院长)

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

“三严三实”概括起来就是严和实。“严”是中国最需要的东西,中国人缺少约束,需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实”不能从“虚”的出发,谋事不实、创业不实、做人不实是不行的。如果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挖掘出来,重新应用起来,在当代的生活里面能够加上当代化、社会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化,这就是当代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

王大千(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

修身立德就是做人的根本

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言简意赅,一是做人,一是做事,作为修身做人的基本遵循,是为官的基本原则。“三严三实”就是儒家修己安人的思想在今天新常态时期的思想捷径,当前切实践行“三严三实”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和培养,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法论。

白欲晓(南京大学教授、哲学系副主任)

静下来才能谋划重大事情

“三严三实”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讲,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凝聚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立身处世做事业,就是知止然后有定,定然后能静,静然后能安。有了目标才能有定性和定力,咬住青山不放松。一个人安静下来才能思考复杂问题,谋划重大事情。

舒大刚(四川大学教授、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

让传统文化深入生活

“三严三实”是植根于中华丰厚的文化之中的,它的表述虽然是对当下干部的要求,但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概括。为文化自觉举牌子,为文化自信搭台子,为文化自强开路子,为文化强国想点子。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基因里面,孔学堂就可以担当这样的先锋、平台,让传统文化深入民间、深入生活,让学术文化转入大众民间化,成为全国的标杆。

张新民(贵州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

“三严三实”有中国文化的根基

“三严三实”是中华文化的根,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两个理想,一个是人格上的完善,另外一个是客观事业上怎么完善、发展。《易经》里说“天地是真”,朱熹讲“诚就是真实勿妄”,做人必须要扎扎实实,而且修身要严,做人做事要严。

吕文郁(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礼法并重不可偏废,但因时代发展有所侧重

传统的儒家思想论述都是既重礼教,也重刑法,光靠刑法不能平天下。礼法既是判断道德仁义的标准,也是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礼法并重,不可偏废,但是并不是说“礼”与“法”二者在任何时代都同等重要,而是因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有所侧重。

熊浩(复旦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用“大时间观”理解传统立法与现代法治

中国传统礼法是在时间的变迁中不断自我否定和融合发展的,而法治的内涵也随时间的进度变化着,因此还原时间观,在“大时间观”的前提下来理解,才能明白传统礼法与现代法治之间必须存在相互抵制和相互融合发展。一个优秀的、伟大的传统,必然需要不断否定、对话、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发展。

植根道德基础的法治才可能被尊重

礼治是源远流长的法律建设,中国传统礼法凝聚着中国人的情感,有中国人的智慧在其中。可以说,中国传统法的因素不可或缺,体现着中国的特色和中国意识。儒家礼治更重视道德,作为个人,有道德要求;作为官吏,也有道德标准,只有根植于道德基础上的法治,才能获得最大的尊重。

马小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礼法结合不能忘记中华文化根基

讲法治应该区分中国传统法治与西方法治的区别,中国传统法治思想是用法律的思想来贯彻的。一方面,讲现代法治不能脱离传统礼法的大背景;另一方面,讲传统礼法也不能背离和牺牲情理与伦理。

李宽定(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文化书院贵阳国学大讲堂创办人)

现代法治要走向中国落地中国

讲法治要有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分别。在谈到“公权”时,法治就应该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讲到“私权”时,法治就是政府要最大限度保护好公民的权益。现代法治要落地中国,就要寻找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模式,让法治同老百姓的生活相结合。

陈景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用现代智慧破解传统礼法“遗传密码”

中国古代传统礼法为现代法治提供营养。古代法中有现代必须尊重的传统,礼法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吸取的经验。礼法之治可谓是中国的优秀传统,不能简单地用“人治”、“法治”来判断,而是要用现代智慧去破解中国传统礼法的“遗传密码”。

俞荣根(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晏 青)

猜你喜欢

礼法严以律己三严三实
多点规矩律己,留点余地待人
传统中国礼法对台湾地区婚姻制度的影响——兼谈我国婚姻家事立法的完善
晏子论礼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三严三实”是党员纪检干部履行职责的尺子
荀子之礼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简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严”与“实”
从“鲁相嗜鱼”到严以律己
以“三严三实”为指导健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