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文明建设的贵州实践与探索
2015-02-27蒋叶俊杨彦荣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蒋叶俊 杨彦荣
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零容忍”,坚决做到“铁腕治污,不欠新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树立生态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创新交流平台。贵州正奋力实现绿色崛起,以生态文明建设助力跨越发展。
当呵护生态环境成为社会共识,良好的生态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标准,贵州抓铁有痕铁腕治污,取消部分县市GDP考核,启动“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多措并举保护好生态环境。
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国各地在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时,贵州弱鸟先飞抢先布局,加快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发展,抢滩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发展成效初显。
当全球都在谋求生态共识,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之时,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汇聚全球之智,唱响生态文明理念。
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贵州吸引高端人才、新兴产业、项目资金的强大“磁场”。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会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工作、来发展、来旅游呢?”
环境保护抓铁有痕
高山青、绿水长,酿了茅台,酿茶香。
良好的生态是贵州最突出、最响亮的一张名片,是贵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竞争优势。
然而,由于经济长期欠发达,产业发展落后,经济发展紧迫性强,相比于发达地区,贵州生态环境更加脆弱,更易被破坏。
“多彩贵州拒绝污染。”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发展思路明确——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零容忍”,坚决做到“铁腕治污,不欠新账”。
贵州以抓铁有痕的干劲,多措并举,在全省上下掀起了一场环境保护大行动。
建设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未按要求落实污染防治设施的,一律停建、停产;对环境保护设施不正常运行、污染物超标排放、私设暗管等违法行为一律从重处罚……为严打污染环境的行为,做到决不制造污染,贵州推出了“铁腕治污”的“六个一律”。
严禁盗伐滥伐林木,严禁掘根剥皮等毁林活动……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贵州出台了森林保护“六个严禁”。
为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贵州加大环境立法执法力度。设立了全国首个环保法庭,相继出台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贵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贵州生态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由于贵州具备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先行先试的条件,2014年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批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标志着贵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实施。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如何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省委、省政府首先瞄准贵州生态建设的“硬骨头”——石漠化问题以及贵州的1042万亩荒山。
2015年羊年新春上班第一天,贵州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八万多名干部上山植树,向石漠化发起总攻,打响了全面绿化宜林荒山的攻坚战,拉开了“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序幕。
对于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具备新型工业化发展条件的地方,贵州大胆突破,调整考核内容。2014年,贵州取消了“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GDP考核,考核重点转移到居民收入增长、现代高效农业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其中生态环境的权重达20%。
上下同欲,戮力共进。近年来,在贵州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的同时,贵州森林覆盖率保持每年1%的增长,2014年达到49%。贵州的水、空气、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上稳定上升。全省9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环境质量达标率为100%。
绿色产业推进有力
贵州不仅生态资源丰富,煤磷等矿产资源同样非常丰富,素有“西南煤海”之称。
多年来,在产业发展布局问题上,贵州有过徘徊,也有过顾虑。
如何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资源禀赋,加快发展?在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这个问题的回答变得更为紧迫。
“贵州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我们的发展如饥似渴,但是对项目的选择、产业的选择不能饥不择食,要有所选择。”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指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关键是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产业。
在产业的选择布局上,贵州立足自身既有条件,将眼光聚焦在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等五大新兴产业上。
大数据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环境污染少;大健康医药产业依托于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中药资源优势;贵州绿色城镇化建设为发展新型建筑建材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文化旅游业更是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布局大数据等五大新兴产业体现了贵州生态与发展的完美结合。
除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贵州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生态化。
2012年,贵州开始实施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一体化。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为传统产业注入活力。
由于贵州空气好,水、土壤污染少,贵州特色产业始终保持着较强竞争力,市场不断拓展。烟、酒、茶、药、特色食品“五张名片”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近年来,贵州不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增长同样连续位居全国前列。实践证明,贵州已经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遍地开花
“垃圾丢了也就丢了,不如拿到分类投放点,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兑换一些生活用品。”贵阳市民张云荣说。
在贵阳市乌当区振华电子集团职工家属院入口处,有一个专门设立的“垃圾分类咨询投放点”,在这里,居民的生活垃圾由贵州高远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负责有偿回收。
“我们在前期让居民填写了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会员资料,根据资料会给各家各户建立条形码,回收垃圾时扫描条形码就可以给相应的居民增加积分,利用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贵州高远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总经理兰亚军说。
在贵阳,很多市民已将生态理念融入生活细节中。伴随着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文明理念也在公众心中生根发芽。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政府唱独角戏,而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形成合力,产生影响,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化成全社会的具体行动。
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饮用水源地保护、违法排污监督、森林防火、植树造林、河流湖泊保护、湿地公园保护等志愿行动中来,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政府主导、企业践行、公众参与三位一体互相促进的态势。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贵州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理念亦早已贯穿其中。正如陈敏尔省长所言:“贵州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我们不能走摊大饼这样的老路子,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这‘三生’之间的关系。运用好贵州山水、田园、乡镇、城镇、园区各种功能和要素,形成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这样共生共融的一个城镇化格局,在贵州大地上渐次铺展一幅幅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画卷。”
不仅城镇化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贵州的美丽乡村建设同样是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从2013年到2017,贵州每年投入不少于300亿元资金,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交流合作成绩斐然
提起世界经济论坛,人们会想到达沃斯。
提起亚洲高峰论坛,人们会想到博鳌。
提到生态文明论坛,人们会想到贵阳。
从2009年初办时国内唯一的生态文明大型论坛,到如今全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知名度、影响力已辐射海内外。
细数生态文明论坛多年的发展成就,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世界政要、企业、非官方组织在关注这个平台,期待从这个平台获得信息,得到建议,发出声音。
立足于这个平台,我们也看到,更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共识在这里达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从这里升华。
这是一个共赢的平台。在这里,人们凝聚生态共识、加强交流合作、探析未来发展。
而作为东道主,贵州、贵阳是最大的受益者。
正因为有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贵州的生态文明实践才更具开放性和世界性。在与世界的交流合作中,贵州在生态文明实践方面的探索才能少走弯路,才能更充分更便捷地吸收其他国家、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通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个平台,贵州与瑞士、与台湾、与其他国家地区,以及泛珠等全国其他省份的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向瑞士学习山地城镇化,引进环保技术;向台湾学习发展旅游业、现代高效农业……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成功源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源于与会者对贵州生态环境的广为认可,也源于其契合了时代的发展脉搏。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召开在即。本次论坛主题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议程、新常态、新行动”,论坛将设“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和谐社会和包容发展、生态安全和环境治理、生态价值和全球治理”四大板块,并设置了全球生态安全与绿色创变论坛,生态农业与农业国际化的模式创新论坛,气候与能源示范区/智慧城市论坛,中瑞对话2015:山地经济、持续发展论坛,中华文明与生态文明论坛,两岸共创绿色产业发展新模式论坛等30余个主题论坛;以及全球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绿色丝绸之路、绿色金融与绿色经济发展等专题高峰会议,同时,还将举办“生态天堂·欢乐共享”民族生态文化展示、生态文明示范点参观和培育生态林等实地考察、体验等活动。
由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被写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此次年会必将引来更多关注,世界的目光将再次瞩目贵阳。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从贵州历史发展的纵向视角看,生态文明的贵州实践,是一次对过往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总结,贯穿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谱写着贵州奋进的生态文明之歌。
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从国家层面看,生态文明的贵州实践是新常态下的一种发展路径探寻,承担着为全国作示范、探路子的历史使命。
在贵州奋力后发赶超的发展大潮中,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能遍地开花,更能结出累累硕果,书写贵州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杨彦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