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知识系统化的路径选择①

2015-02-27王继帅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统整系统化理论

王继帅(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丽水 323000)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知识系统化的路径选择①

王继帅
(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摘 要:在分析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社会需求基础上,从课程知识统整、课程环境创设和学习共同体创建角度,阐释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系统化的表达机制;转变体育课程理念,建立体育理论课程群,搭建“教学做合一”的实践平台,是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系统化的重要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知识系统化路径选择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明确目标要求,强调建立模块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具体应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比重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1]。如何创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就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的脱节、理论课程知识重复性与衔接性现象突出等问题,已经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推入“倒逼机制”的境地。研究地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知识系统化的路径选择,阐释其表达机制和实施途径,对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输送高质量的体育师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社会需求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整个学校教育质量,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出现了持续增高且出现低龄化倾向[2]。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密切关系,致使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成为急迫解决的重要问题。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成为制约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表现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未能充分突出“教育性”,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脱离中小学实际;另一方面是体育教育专业生源专业技能基础差,培养模式上重“学”而不重“教”的现象突出[3]。地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与中小学体育师资能力已严重脱节,培养体育师范生的课程多数还在沿用训练式运动技能教学,更多注重学生自身运动技术提高,而忽略了学习的基本原理与规律、方法手段与策略以及相关通识知识的培养[4]。如此培养模式会造成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难以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人力资源,也影响了体育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提高师资培养实用性和适应性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高等学校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运动技能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不仅需要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体育课程知识有效性,还应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加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的有效衔接。

2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知识系统化的表达机制

系统化是系统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著名系统哲学专家乌杰认为:“系统哲学将系统—结构—要素组成一个范畴链,揭示了系统的非线性有机联系、耦合联系、层次结构联系和功能联系等多样性及其规律。[5]”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系统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结构,分别表现出“方法论指导”、“运动技术分析”和“教学技能训练”的功能,目的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系统化,是依照“系统—结构—要素”范畴链的逻辑导向,通过理论课程知识层次结构联系和功能联系的互动作用,实现理论课程知识系统的整体优化过程。

层次结构是系统与要素之间的中介和桥梁,联结着信息传送过程。要素是系统的实质性部分,其组合影响着结构的功能发挥,反映出系统的整体优化程度。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系统化程度在于要素(即具体理论课程知识)的耦合功能发挥,而这种功能的表现主要取决于理论课程知识的表达机制。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的系统化是优化知识选择、传递和转化的过程,目的是实现课程知识系统效能的最优化,即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系统化的表达机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具体从课程知识统整(知识选择)、课程环境创设(知识生成)、学习共同体创建(知识转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具体见(图1)

图1

2.1课程知识统整: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群建设的内驱力

课程统整是寻求不同学科之间、学科内部不同知识单元之间,以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经验之间整合的过程,包含知识统整、经验统整和社会统整等内容[6]。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统整的内涵可理解为:是实现课程之间有效衔接和课程知识单元之间有效整合的过程,主要通过教材知识的选择和整合,促使学生知识结构化和整体化,培养整体思维能力。

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群的建设关键是如何把握课程知识的统整、课程方案的制定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课程知识统整在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群建设发挥着核心功能,是理论课程知识系统化表达机制的基础条件。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载体,而是结合学生实际生活需要,挖掘各种体育资源的教育价值,进行二次开发和选择,使其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内容。

2.2课程环境创设: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有效传递的条件

体育课程环境是以体育课程为主体,围绕体育课程周围并对体育课程“育人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的客体因素[7]。体育课程环境对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有效传递提供重要条件,对理论课程知识的选择和转化有重要影响,影响因素具体包括基础因素、资源因素和参与因素。

基础因素涉及体育课程政策和体育课程理念,对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的生成有价值导向作用,例如,健康与文化并重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主要阐释了“健康主体”和“文化理念”的意义,不仅体现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及社会良好适应的终极目标,还表达高校体育课程文化的生命力和价值取向[8];资源因素包括体育教材、体育教学设施、实践机会等方面,是促使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生成的显性环境,体育教材和多媒体等都是传递课程知识的重要物质条件;参与因素主要是体育教师和学生,譬如体育教学活动是教师传递课程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建构课程知识的过程,同样也是课程知识生成的过程。

体育课程环境的创设为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有效传递提供重要条件,也要认识其制约作用。优化体育课程环境一方面需要优化体育课程政策和明确体育课程理念,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学校体育课程管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3学习共同体创建: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转化的策略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互动的集体,对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转化有重要作用。学习共同体是在开放的学习环境里,依托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网络,以完成共同学习任务而形成的相互交流、作用、成长的学习集体。学习共同体是基于共同发展的集体目标,为师生的相互交流提供重要平台,有利于建立一种互帮互利的机制,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习共同体在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有效的,一方面可以甄别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强化师生之间的集体归属感,加强感情的互动和交流,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3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知识系统化的实施途径

3.1转变体育课程理念,理清体育理论课程知识的内在规律

体育理论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习得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培养运动技能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奠定基础。由于体育理论课程知识的自身存在滞后性,学生往往会追求实用性强的实践课程知识,而忽略了理论课程知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转化也是潜移默化的,只有量变的积累,才有质变的结果。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参照学生专业发展、职业发展、终身发展的课程理念,选择合适的体育课程内容知识,运用多样有效的课程评价方式,实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专业发展是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和知识;职业发展是入职后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终身发展就是如何实现个人体育发展问题,即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2加强体育理论课程群建设,提高体育理论课程知识的整合度

体育理论课程群是课程统整的关键,只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才能确定筛选合适的教学内容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课程间知识的高效衔接和整合。依据课程群的方法论指导、运动技术分析和教学技能训练的功能,将体育理论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和教学技能课程群。譬如,教学技能课程群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学科教学法等课程,学校体育学主要涉及学校体育常规、课余体育(了解如何组织运动会、课间操、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管理与资源开发等内容,属于宏观层面知识;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是体育教学实践的指导理论,描述体育教学过程、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等内容,是联接的枢纽,属于中观层面知识;体育学科教学法是诠释具体教学方法运用技巧的课程,重点解决如何何时运用、运用何种教学方法、如何有效运用教学方法组合,以及衡量教学效果,属于微观层面知识。其中这三门理论课程是一个课程群,具有内在规定性的课程组合,可以有效提升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的整合度和系统性。

3.3搭建“教学做合一”的实践平台,提升体育教学技能水平

从本体论属性出发,体育课程知识不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表现自身,而是以方法、操作程序等形式得以表达。运动技术就成为区别体育课程知识与其他课程知识的本质属性[9]。同样,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知识体系也是以运动技术这一本质属性而构建的。运动技术是一个能动性操作性的知识,是人们理解运动的技术原理和技术的学习过程,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前提条件[10]。

短学期实训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有利于巩固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程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分析能力。实训工作主要根据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及要求,注重解决运动技术的重难点问题,通过队列队形与广播操学习、运动技术分析、运动技能展示、实践教学等形式,逐步达到“三会标准”(会做、会分析、会教),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体育教学技能水平是衡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主要包括即席讲演、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和模拟上课四个环节,重点考核学生语言逻辑思维表达、教学设计能力、现代多媒体运用技巧与能力、展示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和课堂教学研究能力等内容。通过比赛,不仅可以巩固学生专业技能,夯实教学基本功,更重要的是全面增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4 结论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知识系统化是一个发展性问题,不仅需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还应将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知识与实践课程知识统一起来,重点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在全国统一实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更加重视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而理论课程知识与实践课程知识如何有效结合,就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7011/201408/xxgk_174307.html,2014-08-19.

[2]李小伟.2010学生体质监测结果发布——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喜与忧[J].中国学校体育,2011(10):17-21.

[3]崔哲雄,张晓菲.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13(3):78-80.

[4]体育教学编辑部.专家学者畅谈新课改(之六):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及形式[J].体育教学,2012(7):11.

[5]乌杰.系统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0-141.

[6]高慧珠.课程统整中主题内容开发的内涵、模式及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0(2):45-47.

[7]熊泽南.论体育课程环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18.

[8]王继帅.健康与文化并重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理论探析[J].丽水学院学报,2013(2):86-92.

[9]孙有平,张磊.体育课程知识本质与意义的本体论追问[J].体育学刊,2013(4):78-82.

[10]毛振明,于素梅,杜晓红.初中体育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1-63.

作者简介:王继帅(1985—),男,河南滑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①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Y201329501)。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3(c)-0000-00

猜你喜欢

统整系统化理论
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研究
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系统化研究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