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015-02-26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的语言风格可称得上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切出于自然,几乎接近口语,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但读起来却有滋有味,具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短句和口语词完美结合
《端午的鸭蛋》,通篇多用短句,多口语词,几乎不见夸饰的修辞手法,叙事多用聊天口吻,就像一个温和的老人轻松闲适地叙说家常。但如此平淡语气之中,亲切自然却力透纸背,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读之,胸怀皆平顺畅快。例如开篇一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不作故态,平淡而自然。还有“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这句话,话语真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就好像作者正在与你促膝长谈!也许这就是平淡语言所包含的神奇魅力吧。
二、古汉语与口语自然糅合
作者引用袁枚《随园食单·小菜单》中有关“腌蛋”的记载,在内容上,表明食咸鸭蛋之风俗由来已久;在语言上,与作者的平淡文风形成鲜明对照。还有作者所写“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人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质细而油多”“入口”“尤为别处所不及”属古汉语语言,而“发干、发粉”“嚼石灰”又极通俗,两者巧妙结合,倍增韵味。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得佩服作者那高超的语言艺术。文白的交错运用,使此文的语言平淡与典雅相间,摇曳多姿,蕴意丰富,形成别具一格的闲适自由、淳朴典雅的文风。极雅和极俗自然糅合,堪称一绝。
三、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作为著名的语言大师,他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其作品中时常只用一两个字,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这方面在《端午的鸭蛋》里也有体现。例如,他写吃咸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感动,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体现。
四、于平淡叙述中透出幽默
作者的行文风格一贯闲适自由,善于于自然而然中抒写独特的感受,在平淡而有味的叙述中透出淡淡的幽默。作者在文中大谈端午的种种风俗,宛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别具情趣。例如,在谈及挂“鸭蛋络子”挑选鸭蛋时,“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定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这些细节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在作者笔下居然被写得如此别具一格。但仔细一想,这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和秀气之别,可见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又如,“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短短几句平淡的叙述,却蕴含着情感变化,皆因作者对家乡特产高邮咸蛋情有独钟,而那“与有荣焉”,不仅恰当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感受,更使行文平添情趣,诙谐幽默。
即学即练
1.品读语句,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敢称东北第一名菜者,非杀猪菜莫属。先不论好吃或如何吃好,单是一个名字,南方人也好.外国人也罢,一听就__________(显示着、透着、体现着)东北人的厚道、实在和大气。
(2)农村的火又快又硬,猪肉下锅不久,肉香就满院子_________(飘香、飘扬、飘荡)。
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品味下面语段。
杀猪菜里最好吃的就是老汤炖酸菜猪肉和血肠,肉不腻,菜不酸,汤不肥,血不硬,喝小烧就它一个菜,平时喝半斤的量,现在八两还得吵吵再来二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简要分析下面语段中的语言特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汪曾祺《葡萄月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对《端午的鸡蛋》语言的品味,我们了解了在写作中运用口语,可使文章读来亲切自然,平淡中流露出对生活的至味深情。请你也运用口语,写一段百字左右的文章来介绍家乡的一种小吃吧!比如烤红薯、冰糖葫芦、摊煎饼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