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场报道如何入门
2015-02-26王轶阳吉林电视台都市频道吉林长春130021
王轶阳(吉林电视台 都市频道,吉林 长春. 130021)
浅谈现场报道如何入门
王轶阳
(吉林电视台 都市频道,吉林 长春. 130021)
摘 要: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手持话筒将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同时通过镜头展示现场动态和环境的过程。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谈谈现场报道如何入门。
关键词:新闻记者;现场报道;入门;经验
现场报道是采取了无剪辑拍摄,省略了编辑合成工序,在现场一气呵成的,可以最大限度还原新闻现场的一种报道形式,因而新闻价值比较大。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尤其是以现场报道见长的记者,经常会有很多人问我,你是如何做到面面俱到,有条理地进行现场报道的。说实话,最开始的时候,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里面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东西,只是为了要把事情说清楚明白,尽量让观众能通过我的报道感受到现场的气氛。这么多年下来,我也逐渐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现场报道特点如下:首先是及时迅速。现场报道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往往成为记者抢新闻头条的主要手段。例如,长春电视台在直播拉林河百年火车头运回长春的盛况时,除背景新闻、新闻述评外,大量的现场报道源源不断传回来,极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对事态发展的最快了解的欲望。其次是现场感强。电视现场报道,画面、场景、同期声同时摄入,体现了现场报道的“第一时间”,观众可以感受到现场气氛,因而报道更具有说服力。在记录某个突发现场时,记者身后的现场不断变化且不可预知。以火灾为例,瞬间变化的火情,足以抓住观众眼球。三是适应性强。现场新闻既可以选择政治性极强的严肃题材,也可以捕捉来自群众生活中鲜活生动的题材。
那么,我们在接到某个新闻线索后该如何确定现场报道的形式呢?
首先,在接到新闻线索后,记者要在赶到现场之前随时和提供消息的热心观众取得联系,了解在没有到达现场之前事情发展的最新情况。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了解到自己还没有看到的现场,更重要的是为了让记者对事件的整体过程有一个了解,为记者到达现场后做现场报道做好铺垫。以一场火灾为例,热心观众在打来电话时,基本都是火灾的初起期,而就在记者赶往现场的这段时间里,现场的火势和周围的情况很有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如果记者没有随时了解火势的进展,在到达现场后他只能就亲眼看到的情况来做现场报道,而这样就很有可能缺失了他到达现场之前的各种细节,破坏了新闻事件的完整性。
其次,在到达现场后,应该对现场做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由宏观到微观的仔细观察。观察,应该是一个记者的基本技能,没有做到仔细观察,就有可能会遗漏新闻事件中的某个重要因素或者决定性因素。以一场发生在十字路口的大货车与急救车相撞的车祸为例,在现场,我们首先要去了解两车相撞的具体位置,是在哪辆车的行车道上,然后去了解车祸在发生时路口的信号灯状态,以便确定是哪一方闯红灯行驶,如果是急救车闯红灯,还要了解当时急救车上有无需要急救人员,因为这将确定急救车有无必要闯红灯。这些都了解过之后,我们再找到两车的司机去了解事情的具体经过等等一系列现场的细节问题。只有把这些细节在现场观察得十分仔细才能在记者做现场报道时尽力地去还原事实。
在确定了现场的各方面因素后,如何组织语言就成为了记者该考虑的下一步工作。那么,在现场报道中,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语气来表达和表述现场呢?
首先,想要让信息顺利地被观众接受,新闻语言最起码要准确清晰,虽说对于记者普通话的要求不能像播音员一样,但必须咬字准确,发音清晰,让观众一听就懂。如果记者带有一定的方言,不仅影响观众对报道内容的理解,还容易造成语意的误解。
其次,一定意义上的口语化,会使记者的现场报道事半功倍。在词语使用上,每个地方的口语往往有惯用的一套语汇,如果在现场报道中过多地使用文言词和书面词语,而不注重口语、惯用语等一系列平民化语言的使用,极有可能会给观众造成记者在背诵或者读稿子的感觉,而记者一旦进入了这种状态也极有可能会光想着如何组织语言而淡化了对现场生动的描述。换句话说就是,在组织语言的过程当中,记者千万不要准备整段的词,因为这会给你套上一个枷锁,一旦忘掉了一个环节就有可能全部忘掉。记住,记者准备的是内容环节,不是具体的语句,完整地照着之前写好的东西来背诵,这是最危险的。
再次,就是平时各方面知识的大量储备,作为一名记者,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体育记者要牢记和熟悉自己所报道的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则,比赛日程、项目历史和目前该项目的国内国际水平等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经济类节目的记者则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常识和灵活的经济头脑以及对身边经济变化带来的思考等等。同样,作为时政类新闻和民生类新闻的记者,具备一定的国际国内政治常识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常识就显得愈发的重要了。因为这将决定记者在现场报道中重点选取、报道形式、语言组织、拍摄站位等多方面的决定。以每年冬天都要举办的长春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为例,在正式开幕式前,会有大量的巡游活动,然后再由省领导宣布比赛开幕。此时,如果是民生类新闻,就可以选择在巡游时进行现场出镜报道,这时需要的常识就是瓦萨滑雪节的历史、规模、目前在世界上的影响、在长春举办的历届比赛的回顾等等,再加上记者现场所见所感受,就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现场报道;如果是时政类新闻,则可以简单一些,在领导宣布开幕前进行对现场描述类的出镜,再加上领导宣布开幕的同期声,就可以构成一个简单而不失大方的现场报道;经济类新闻相对的简单一些,可以选取巡游为背景,通过瓦萨滑雪节在长春举办这几年来,给长春冬季旅游带来的经济促进和瓦萨滑雪节在国际场合进行时比赛时给比赛所在国带来的旅游经济拉动为主题进行现场报道。体育类新闻则完全不同,对于巡游、开幕式可以完全不进行报道,只针对参赛选手、比赛过程和比赛结果进行报道,现场报道内容的选取也是以以上三点为基础进行就可以了。
做好一篇逻辑严密的现场报道,记者一定要在了解了事件大致的来龙去脉后,迅速总结出事件主体,并开始构思报道的框架、结构、主题与基调,如何根据现场特点调动现场气氛,并用何种方式开头,又要用什么样的方式结尾。也就是说,在现场信息量很大且各方面关系比较复杂时,如何进行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现场报道。想要实现现场报道的流畅,一定要在了解了现场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之后采用提纲加腹稿,也就是先分条再分块的形式进行事前演练,要抓要点说重点,多口头复述几次,以便加深
记忆。再加上平时多做“说”的练习和丰富词汇的练习以加快语言编码反应的快速。可以说,在进行现场报道前没有很好地谋篇布局,缺乏构思能力,极容易导致整个现场报道的逻辑混乱。
前面说到了,先分条再分块,也就是语言表达的逻辑性问题。本人认为这一观点基本上能够解决,因为在我们看过的很多各级媒体的现场报道中,记者表达不失流畅,但逻辑混乱,废话连篇,脱离主题,给受众接受信息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强化构思和逻辑性能力,一是要掌握一些逻辑学的知识,如总分与分总关系,递进与并列关系,养成说话前拟订提纲的习惯,这样讲话时思路能更清晰。二是加强口头复述训练。
还要说明的是表达清晰、严谨、流畅只是初级要求,现场报道记者在语言表达上还需要提高表达的生动性,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现场感,替受众的眼睛、耳朵、鼻子感受现场。比如说,汶川大地震期间,白岩松在报道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时,做了这样一个出镜报道:
现在我就站在唐家山堰塞湖排险现场,刚刚挖成的泄洪槽的里面。这个泄洪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深度和宽度呢?拿我的身高来做比例,我的身高大概是一米七九,(往泥地里趴下)大概有我两个那么宽,将近四米。(站起来)但这还不是最窄的地方,从高度来看(走近泄洪槽壁),拿我的身高做比例,大家也可以清楚大约这个泄洪槽挖了有多高……
尽管这里没有视频,但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现场的一些情况或者细节,因为白岩松采用了以下几种生动的报道形式: (1)化抽象为具体。(2)化深为浅。(3)善于调动综合感觉。(4)以小见大。这是一个标准的体验式的出镜报道,通过记者在现场的切身比较让我们通过电视荧屏观看到的新闻更加生动、可感、真实。由此可见,生动性在现场报道中不仅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体现,更是记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以上是本人在这几年的记者工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点经验,希望对有从事记者,尤其是出镜记者工作的同学有所帮助,希望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吴军.如此“现场报道”得当吗?[J].新闻记者,2006 (11).
[2]李丁宁.做好现场报道重在积累[J].记者摇篮,2006 (11).
[3]叶玉芳.现场报道 收视之王[J].经营者(商业管理版),2006(24).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6-01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