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运用的策略和技巧
2015-02-26李培新郏县广播电视台河南平顶山467100
李培新(郏县广播电视台,河南 平顶山. 467100)
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运用的策略和技巧
李培新
(郏县广播电视台,河南 平顶山. 467100)
摘 要:质疑性提问是新闻记者写出高质量新闻稿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养,但在新闻采访中运用有时也会招致采访对象的抵制,从而使得采访无法顺利完成。因此,采访中质疑性提问时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策略和技巧,本文从具体新闻实例出发,介绍了这些策略和技巧。
关键词:新闻采访;质疑性提问;策略
一、引语
新闻报道的主要获取方式就是对当事人的采访,而在采访中新闻记者至关重要的一项基本素质就是要善于提问,善于质疑,也就是说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对被采访对象的言论要善于提出否定性的问题,或批评性的意见,以要求被采访对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或更进一步的说明,即质疑性提问。可以说,质疑性提问已经成为影响一篇新闻稿件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不过,质疑性提问如果运用不当,很可能伤害被采访者的面子或者情感,造成新闻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严重对立,甚至导致采访活动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因此,在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在运用质疑性提问的时候,一定要讲求技巧和策略,以使其最终可以获得一篇高质量的采访稿。
二、质疑性提问运用的目的
(一)获取真相
在新闻采访,尤其是在对某些具有官方背景的人员进行采访的时候,被采访对象常常出于某种考虑,在采访过程中故意闪烁其词,不敢触碰事件的实质,甚至有意隐瞒真相,这时候,就需要新闻记者对于采访对象的回答进行质疑提问,通过不断地提出质疑,最终达到获取真相的目的。例如,2012年12月31日7时40分,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境内的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生了因输送软管破裂而导致的苯胺泄漏事故,事故造成山西、河北、河南境内多处水源大面积污染,但就是这一“影响如此恶劣、范围如此之大的环境污染事故”,当地官方竟然直到5天后才上报,并编造理由拒不承认为“迟报”,针对此解释,《新京报》直接提出质疑:“污染5天才上报,还不算“迟报”?”“长治方面即便在初报环节存在定性不清的问题,那么,公众实在不理解,长治难道用了5天时间才查清基本情况?”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和质疑,直接将当地官员害怕承担责任而故意隐瞒事故的真相暴露在了广大观众面前。
(二)有利于获得一些独家报道,抢占头条
当前,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据统计,当前我国共有各类报纸媒体1943种,加上越来越多的网站媒体,其总数估计至少在3000家以上。面对如此众多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要想在残酷无比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在报道上下足功夫,首先,除了报道的新闻要抢在第一时间之外,还要多深挖一些内幕信息,形成独家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类似的报道中,脱颖而出,抢占头条。而要想获取一些独家报道,则就需要在采访当事人的时候,选择一些其他新闻记者容易忽视的问题,并不断质疑提问,层层叠加累进,最终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形成独家报道。例如,美国安然公司曾经是一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司,其成长历程一直吸引着美国媒体关注的目光,但在众多媒体记者中,《财富》编辑的埃尔金德却率先从安然的财务报表中发现了一个问题,然后在与安然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人的对话中,不断质疑提问,最终形成了《安然是否被高估》一文。该文立即发表在了2001年的《财富》杂志上,并抢占了其他各类媒体的头条,由此引发美国政府对安然的调查,并最终导致了安然这一庞大帝国的崩溃。
三、质疑提问的技巧和策略
(一)迂回质疑法
在新闻采访中,如果新闻记者一开始就对当事人的回答提出质疑,很可能导致当时场面立即陷入尴尬,无法采访下去。因此,新闻记者针对采访对象的回答,可首先表示肯定,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而当对方放松了戒备心理之后,再抛出自己质疑的问题。
(二)假口他人质疑法
在新闻采访中,有时为了避免和采访对象观点的直接碰撞,新闻记者可以借口他人提出自己的质疑。例如,使用“广大网友反应说”、“有媒体说”、“有人批评说”等间接缓和类模糊限制语,借第三方之口实施质疑性提问。此外,也可以凭借某些理论或某些常识提出质疑,如“据某种理论说”、“某个书刊曾提到说”等等。这一策略的使用一方面可以表明质疑的依据或来源,使提问更具客观性;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双方观点的直接碰撞,避免因质疑不当或问题过于尖刻等可能给自己带来的责任。
(三)叠加累进质疑法
新闻采访中,采访对象有时候往往故意回避问题的最终答案,甚至对新闻记者的提问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感,这时候,新闻记者不应该急躁盲进再度追问,可以尝试将一个问题分为多个问题的提问方法,由外围问题逐步引入,层层推进,抽丝剥茧,最终获取问题的最终答案。例如,安然公司倒闭案中,《华盛顿邮报》的一名记者对总统发言人弗莱舍提问,安然公司倒闭是否白宫知道有内幕?但此问题遭到了发言人言辞抵制,发言人说:“如果你有任何关于(安然事件)的线索——实际上压根儿就没有。”看到无法直接获得答案,记者开始从其他问题问起,“我们都知道,安然资助过布什内阁,难道他们之间没有过电话联系吗?”“我的问题是,当安然陷入麻烦时,他们到底有没有给白宫或者内阁高官打电话?”“难道你要告诉我们,即使有这些电话,你都不想告诉我们吗?”在记者的连续质疑下,发言人最终无言以对,但事实真相却已经昭然若揭。
四、结语
当前,质疑性提问已经成为新闻记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但这种方法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要控制好方式和策略,否则很容易招致采访对象的抵触心理,致使采访无法完成。
参考文献:
[1]侯福玉.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的语用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10(23):6.
[2]史建国.浅析质疑性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32):179.
[3]李伟华.浅析电视新闻采访中质疑性提问[J].新闻传播,2013(08):322.
[4]彼得·埃尔金德(美),贝萨妮·麦克莱恩(美).房间里最精明的人:安然破产案始末[M].杨励轩,静恩英,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GG221122..11.....
文献标志码:AA....
文章编号: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116655--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