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新闻素材的嬗变
2015-02-26孙晨
孙 晨
(新安晚报 全媒体新闻中心,安徽 合肥. 230088)
网络时代新闻素材的嬗变
孙 晨
(新安晚报 全媒体新闻中心,安徽 合肥. 230088)
摘 要:网络时代,传统的常规的新闻素材极易引起审美疲劳,失去生命力,而新闻点与手中生活的相关度,往往表现得比新闻的重要性、显著性还要重要。不少热门网络新闻已经摆脱了“高大上”、严肃性、重要性的窠臼,走向了谈资性、话题性、趣味性的平民,具有典型的娱乐化、奇趣化、八卦特征。
关键词:网络新闻;新闻素材;社会新闻;受众心理
当下新闻媒体最为焦灼的一个话题就是,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网媒发达,自媒体兴盛,传统媒体人人自危。他们一方面面临广告商的别离;另一方面在新闻内容生产上也面临困局。传统媒体上曾经频上头条的案件、火灾、车祸,已经走下神坛;来自各企事业单位宣口的会议、项目进展、工作动态沦为鸡肋;曾经感动无数受众的好人好事:治病救人、献血捐骨髓、拾金不昧,已产生审美疲劳。而相反,在网络上形成热搜、传播得风风火火、引爆评论转发的,可能是另一些从不曾出现在报端的生活琐事。不知不觉中,我们感受到,受众的结构和特征变了,受众的口味和兴趣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变了,新闻人搜寻的新闻素材自然也应该有所变化。
一、网络受众群体构成
一项调查统计显示,18~24岁的年轻人是网络受众的主体,而近年来18岁以下的网民比例还在上升,其中增长最快的人群是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网民。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人群的占比分别为11.2%和36.3%,中国网民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继续发展,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是中国网民的主要增长点。高中和大学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较高水平,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其次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为17.8%。网民中月收入在500元及以下和无收入的人群占比分别为14.9% 和8.9%,相比2012年底有所提升。移动设备价格的不断走低使得互联网在低收入人群中的普及加快。
资料显示,互联网的使用门槛逐渐降低,向年龄大或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群体扩散。一项关于微博受众群的调查分析表示,微博受众群体呈现“三低”特征:低龄、低学历、低收入。
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的过程中,无法回避从中老年读者到三低人群的受众群体变更。他们的关注方向、兴趣选择、消费口味,不但影响和引导新闻的传播,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素材的遴选和取舍。
引发关注的新闻素材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重大、重要时政新闻,例如“社会保险”、“医疗改革”、“高考政策”、“单独二孩”等等。这一部分新闻的采集和发布,传统媒体仍有不可忽视的优势资源。这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出现交集的部分。而另一部分,生活化、碎片化,带有偶发性和戏剧性,并需要受众互动参与才能形成热点的新闻素材,带有明显的网络传播特征,是传统媒体新闻从业人员所忽视、遗漏甚至不屑的部分。
时下一些知名网络门户,也极为看中这一部分新闻的传播价值。它们将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加以归纳、点评、包装,推送到手机客户端,让其享受和重大新闻同样的消费规格,有的网站还专门惯之以“怪新闻”头衔,激发受众的点击欲。实际上就是对这一类新闻在受众群的反应上的精准把握。只要能引发点击、转发、评论的新闻素材,都是有传播价值的。网络门户在推送同时用“我也来说一句”、“我来说说看”或者直接发动网友投票这样的方式开放和引导评论,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二、从热门微博中寻找新闻素材卖点
对近年以来新安晚报官方微博中传播较广的热门内容进行整理发现,有不少符合上述标准的案例,以下将试分析其中的传播兴奋点。
时下民间对于“女神”、“男神”、“学霸”、“人生赢家”等概念颇有青睐,而且大有不问出身、不论富贵,只看事迹的倾向。例如,《合肥学院女神教师:不点名堂堂爆满》这则新闻,该内容契合当下民众对于各阶层人群“颜值”的绝对肯定心态,暗合了人们对先天优势的羡慕,以及整个社会对人的外在条件的过度倚重,同时教师这一职业又叠加了高学历背景,在社会对“人生赢家”的追捧中,多了一丝隐约的性概念,这是此类新闻得以广泛传播的契机。同样的例子是《胖子逆袭变女神女大学生三年减肥90斤》,同样符合了当下的审美心态,一是要瘦身。二是要美颜。在他人获得巨大成功的戏剧化转变前,网民可以充分自我对照、咋舌、品评,从而产生出羡慕、嫉妒、励志、放弃、不屑等多种参照情绪。而《清华学神来自安徽,不得不膜拜》,这则消息寻找到了一个神童的本地化机会,在充分满足本土自豪感的同时,也激发了普通人群屌丝心态下对于力所不能及的能力的艳羡,同时暗合了功利化社会“出名要趁早”的价值取向。
而另一类社会新闻,虽然不算大事,但因为与受众生活的极大相关度,而取得了非常好的关注和传播效果。例如,《合肥男子马路拦车要钱:不给就掰雨刮器给10元才松手》,这则新闻算不上大事、要事,但广为传播的原因是:第一,有地域贴近性。第二,很多人在行车中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拦车族”,而“掰雨刮器”则是在此类事件中增加了极端行为,因此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又例如,《合肥百花井行乞女孩:警方暂没接警称有小孩走失》,这一新闻爆料也是命中了当下“打拐”、“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以及“假乞丐”的社会焦点,同时具有地域接近性,和谣言证伪性,因此博得了关注。
一则成功的网络新闻,其命中的热点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可以具有争议和多种解读,才能引爆网友的转发和评论。例如,《黄山:带5岁孩子进浴室年轻妈妈被拍照》这一事件,这一新闻由普通网友随手拍后获得关注和传播,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能否带大龄儿童进异性浴室这样一个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就事件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相关度,同时,又牵涉到当下年轻父母略显任性的育儿观念以及个人行为与公共空间的矛盾、公民基本素质等热门话题,还附带探讨了当下儿童性早熟的专业话题,层次丰富,可同时命中多个社会阶层。
有观点认为,网络新闻很大程度上在实现全民娱乐和恶搞的心态。其实不然。如果单纯是娱乐和恶搞,而新闻价值极低,那么它的传播力是有限的。实际上在其看似恶搞的表面下,往往埋藏着严肃的新闻价值。例如,《合肥新桥机场旅客马桶上解手:马桶碎了屁股伤了》这则新闻,表面上看是小事,且不登大雅之堂,可能正是传统媒体过去所淘汰的素材之一,但实际上,这则得到网友热烈传播,并非没有道理,首先因其具有诙谐和调侃性质,符合网民传播“恶趣味”的心态,而从严肃层面上说,新闻又直面了几乎人人都面临过的尴尬,就是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带来的“方便难题”;另一层面上,“机场”这一当事方的出现,无疑引发了人们对垄断行业霸气形象的联想,形成了很好的心理暗示。
又如,《一坨“飞翔”落在窗户上女子欲DNA鉴定大便寻找肇事者》这一百姓居家小事的迅速传播,与上一则事件相仿,首先是因此“大俗”而符合网民恶搞心态,其次是女子欲鉴定DNA的戏剧性情节引人入胜,如果真能就此“人肉”到肇事者,也很好地满足了受众的看客心态,替感同身受者出了一口恶气。再次就是此事件涉及诸多普通人都可能遭遇到的社会问题:邻里关系、高空抛物、城市高层管理和责任归属难以及城市人群的疏离和隔膜。看似下三路的新闻,却可以引申出高大上的严肃话题。
当然,网络新闻征服受众还必须具有一些夸张的情节,这样的情节不单是令人咋舌,而同时又具有丰富的隐喻和潜台词。例如,《淮北师大女生校园婚礼遭驱逐:严重影响教学秩序》,这就是一则隐喻丰富的新闻事件。首先它涉及学生群体,先天就具有了稳定的受众关注群体。二是新闻本身传递出个人自我表达自由和对于公共空间的侵犯之间的矛盾。三是大学生结婚,本来就带有争议,是青年婚恋自由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博弈。四是结婚可以,但举行隆重婚礼“招摇过市”,就吻合了当下青年人“秀恩爱”的争议性行为。五是学校采取的驱逐态度,也能引发对于大学管理应当宽容还是严厉的话题讨论。
同样的,投契于社会热点而衍生出更多情节也是不错的素材。例如,《七旬老太泼粪广场舞:什么时候不跳我就不泼了》,泼粪这一极端行为,引发网友的看客心态,而对于广场舞扰民这一社会热点的过激反应,恐怕无论过或不及,都会引发热议。而七旬老太这一身份看似普通,实则也带有玄机:老人不能扶、不让座会被老人打、坏人变老了,这样一些对于“老人难缠”的社会认知,也赋予了这则新闻更多的解读。
带有戏剧性的故事常常是网友偏好的种类。《父亲为救子街头扮马让人骑:骑一次五元路人捐款无人骑》这则新闻,一是发生在合肥街头,有图有真相,具有贴近性。二是父亲戴上马头、屈辱求助这一戏剧性情节,首先从视觉上就吸引了眼球。当然,新闻背后所埋伏的可怜天下父母心、重症病患救助体系薄弱等话题,十分沉重,可以唤起大众的同情心,而路人捐款无人骑则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容易获得转发传播。治病求助,单靠普通发帖已经不能吸引注意,唯有在街头“男扮女装卖卫生巾”、“做人肉沙包让人打”、“以下半生作交换”等夸张举动才能博得关注,这与靠炒作来制造新闻的局面同样尴尬和发人深思。
关于新闻价值曾有一个脍炙人口的理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个价值规律在当下得到了发展。例如,《女孩患病亲人拒捐骨髓:你死就好别害人》《小伙拒绝为捐骨髓认为会影响精子质量》这两则类似的新闻得到传播,很好地说明了网络时代新闻素材的嬗变。也就在两三年之前,捐献骨髓还是了不得的新闻,传统媒体每每给予很大篇幅进行报道。而现在,拒捐骨髓才成了新闻,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反常事件才符合新闻选择的动态规律。当然,网络对于负面事件的传播力大大超过对于正面事件的传播力,也是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
新闻当事双方的对比悬殊也十分有利于新闻传播。《有钱任性!不满违停被开罚单宝马男扔百万现金给交警》这则新闻的核心传播点在于当下对于“有钱人任性行为”的调侃和热议,当然,“违停”、“交警”、“宝马”、“百万现金”这些关键词可谓个个命中社会热点,宝马车主所代表的钱势一方,交警代表的权势一方,形成极大看点,停车难、罚单多,也是人们诟病的社会难题,而扔百万现金的行为,也足够具有戏剧冲突。类似的有《六安:农用车与变道奔驰相撞农用车主多次下跪道歉》,这一新闻与上一则新闻相类似。农用车所代表的弱势一方,几乎会天然赢得大众同情,而奔驰车代表的强势一方,也会引发是否霸道的猜测。农用车主下跪,无疑戳中了网民的软肋,弱势群体首先选择示弱,是一种令人痛心的社会现象。当然,关于事故责任,以及是否耍无赖等详情探究,也是一部分理智型网友关注的重点。又例如,《货车轿车相撞轿车车主身亡》这一新闻,一时间引起极大社会反响,重要一点就是一方是普通货车司机,而另一方轿车的驾驶人是浙江大学副校长,这两个身份的悬殊带来的冲击。身为高校官员和高知,却违规变道,导致悲剧发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议论,而传统的“货车肇事”、“货车是马路杀手”的概念被彻底颠覆,受众在此事件中表现了在对新闻事实的极大敬畏。
上述分析可见,很多热门网络新闻已经摆脱了“高大上”、严肃性、重要性的窠臼,走向了谈资性、话题性、趣味性的平民,具有典型的娱乐化、奇趣化、八卦特征。其中一类满足了普通人的民间“造神”的渴望。例如,合肥学院女神教师、清华学神是20岁潜山小伙、胖妞变女神等,一类体现了贴近性,与网友自身的相关度,以及强烈的代入感,如男子拦车要掰雨刮器、百花井行乞女孩、带儿子进浴室、马桶上解手、阳台上扔大便、校园婚礼遭驱逐等;一类则具有特异性、戏剧化的情节,满足了娱乐化解读的需要,如泼粪广场舞、父亲街头扮马让人骑、亲人拒绝捐骨髓、扔百万给交警、农用车主给奔驰车主下跪、化验大便DNA等。
需明白的是,网络时代,传统的常规的新闻素材极易引起审美疲劳,失去生命力,而新闻点与手中生活的相关度,往往表现得比新闻的重要性、显著性还要重要,这就呈现了为什么严肃大事难看,而芝麻小事好看的现象,因为后者最终暗合的是普遍的社会心理。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抛弃严肃和重大新闻素材,重大时政新闻、舆论监督报道,永远都有稳固的市场,新闻人在坚守这块疆土的同时,应该拓宽眼界、放活思维,方能留住受众的手、口、眼、心。
作者简介:孙晨,女,安徽网主编、编辑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新闻采编、策划工作。
中图分类号:G2100......
文献标志码:AA......
文章编号: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00882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