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版《孤独的美食家》网络剧的本土化改编策略

2015-02-26吕昕彤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本土化

吕昕彤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中国版《孤独的美食家》网络剧的本土化改编策略

吕昕彤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蓬勃兴起,不同地域的影视作品得以加速传播并形成更为广泛的影响,在新媒体语境中形成更加开放的对话格局。以境外剧为创意来源的翻拍剧应运而生,这种“本土化移植”的创作方法使“原作在翻拍过程中被改头换面,在异域荧屏中重新焕发文化的魅力。”[1]我国首部“漫改美食剧”《孤独的美食家》正是我国对外引进艺术作品的本土化改编的出色例证:将“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艺术创作再度与现实的真实相叠,本土人文融入原作特色。本文将结合原作漫画和日版电视剧,探析其本土化改编的创作策略。

关键词:本土化;翻拍;自制剧

风靡“吃货界”的著名漫画《孤独的美食家》由久住昌之创作,谷口治郎作画,包含18个美食故事及一个特别篇。1994年到1996年在《月刊PANJA》连载,2008年1月15日起在《SPA!》再度不定期连载。2012年1月24日,东京电视台系列电视剧火爆上映,截至2014年9月24日共四期,总计49话,“独食”主义引发众多粉丝追捧。2015年5月27日,作为国内首部人文美食剧,中国版《孤独的美食家》网络剧第一季(台湾篇)上线,在“优酷网”、“土豆网”、“天猫魔盒”三大视频点播平台同步播出。

日剧《孤独的美食家》被誉为“最丧心病狂的美食剧”。它严格遵循原作,讲述了独自经营进口杂货商店的井之头伍郎在工作间隙寻找美食的故事。真实存在的大众餐馆带有浓郁的亲切感,对美食的全方位描绘使观众的味觉快感得到了视觉和听觉的满足,“伍郎”自由酣畅的表演让人被“萌”感十足的大叔形象深深俘获。中国创作团队为了跳出已有成功的桎梏,给予情节更多笔墨,由儒雅帅气的“赵蜀黍”赵文瑄出演,把美食和本土文化相结合,主打“地域牌”和“情怀牌”。

一、逆向化的原作翻转:美食为辅,情节为主

“伍郎”赵文瑄对媒体表示:“把‘吃’当作必须用真心去感受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很丰富的情节。”然而,要想让1994年问世的漫画在新时代新地域焕发新魅力并非如此简单易行,“任何一个产生过广泛影响的文本,在不同的时代必会显现出不同的价值层面,因而产生新的精神需求,作为一种再创造,如果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得当,能给出新的解释和新的造型,完全有可能开辟出新的审美境界。”[2]

中国版《孤独的美食家》自上线之初便争议四起,主要聚焦在内容处理的大胆翻转——漫画和日剧都严格地原样呈现了日本美食,伍郎放空自我,自始至终都完全是表现“吃”的过程。而中国版网络剧选择了故事性的加强,集结众星演绎“吃货之路”中有着不同故事的过客,用“心灵鸡汤”展示人性的细枝末节,如第二集《按时间表生活的老人》定位在鼎鼎有名的上引水产,展示了新鲜地道的生鱼片、握寿司、鱼骨汤,盐焗秋刀鱼和帝王蟹腿。伍郎通过一张生活时间表找到了收货人李伯伯——为了追忆年少时的感情,几十年按照同一张时间表生活,和曾经爱慕的少年一样穿着笔挺的白衬衫,在固定时间吃一碗豆花、看飞机起落,犹如承诺般的坚守。

尽管叙事和人物设置基本套用原作框架,但却并不能轻易直接套用日剧形式,归根结底还是食文化的差异:中华美食大多被“家本位”的情怀构建出大团圆的文化意味,大桌吃饭,合家共欢。而日本美食大多讲究对事物原本滋味和其季节性意味的纤细感受、高度讲究形与色、执着于器具和环境的追求。[3]台湾美食可以满足原作的“独食”形式,也能带给观众新鲜多彩的视觉体验——巴登咖啡、宁夏夜市、上引水产、台南担仔面、平溪乡宴、街角自助餐……每一款都别具风味,丰富的情节无疑会让剧情更加饱满,剧作更有看点。

二、私人化的情感认同:地域为引,情怀为道

单身的伍郎带着自己的人生观在社会上游离于社会之外,有一点非主流,有一些神秘,总之人们接触不到他真正的内心,只知道他吃东西的样子。乍看,如此简单的设置似乎并没有什么精彩的亮点,而《孤独的美食家》的漫画却轻而易举地火了这么多年,成了一个有着无限开发可能的“IP”(影视范畴里指某个品牌多种开放的项目总称,好莱坞就有大量由漫画、小说改编的电影,已有的作品也会衍生系列。内容和关键角色即可被称之为IP。)[4]

“私人化的情感认同”是《孤独的美食家》打动人心的法宝,究其原因,一是地域,二是情怀。故事是平凡生活的情景再现,每一家餐馆都真实存在,每条街巷,每个招牌都是一种情感寄托,“此时的美食并不单单指向人们的口腹之欲,而是上升为一个文化深处的象征符号。”[5]人与食物的简单关联被直接超越、纵深指向了与本土文化、地域历史、现实生活等的多重对话关系。中国版网络剧使这种对话关系通过加大比重的故事情节直接描摹出整个台湾的风土人情,将民生不动声色地注入到了由美食构建成的文化意义体系中,这种情感的浓缩自然会激发观众认同。

“独食”风潮犹如一阵清风吹进焦头烂额的都市生活,让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每日在进餐时间捧着外卖的上班族找到一种“治愈系”的生活态度:正如日版电视剧片头:“不受时间和社会的束缚,幸福地寻求饱腹时,他可以随心所欲,不被任何人打扰,无须介怀地大快朵颐,这种孤高行为,正可谓现代人被平等赋予的治愈心灵的最佳方式。”现代都市人大多疏于关爱自己,甚至忽略了对每日三餐的情感倾注,而不要说对身边人予以关怀。同时,“单身族”不断扩大,或是自己选择独身,或是不得不独身生活,剧中传达的乐观生活、善待自我的豁达情怀同样给予了他们积极处世的示范和鼓励,具有普适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谢建华.跨文化语境中的移植与创新[J].中国电视,2010(03).

[2]白小易.新语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创作[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3]徐静波.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J].日本学刊,2008 (5).

[4]“大IP电影”成最炙手可热词汇[DB/OL].中国城市文化网,2015-3-30.

[5]刘涛.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三重叙事语境探析[J].中国电视,2012(09).

作者简介:吕昕彤(1993—),女,辽宁阜新人,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2012级本科生,主要从事影视学(影视与传媒)研究。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6-0067-01

猜你喜欢

本土化
叙事医学在医学教育体系的本土化和多样化发展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发展路径探究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策略研究
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的探索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本土化叙事
深化本土化战略亚太仍是博世的主要增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