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环境下报纸发展的方向

2015-02-26王三余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报纸媒介

王三余

(新疆经济报社,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新媒介环境下报纸发展的方向

王三余

(新疆经济报社,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报纸作为纸质的载体彰显自己不同于其他媒介的媒介形态特征,如果纸质媒介载体的特征不存在了,实际上其媒体形态的特征也随之消失。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与书籍和期刊都各有自己的阅读区分界线。报纸应该按照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实现对新闻资源进行筛选和发掘,有吸引力的报道重在新闻报道方向的选择。报纸阅读的特点在于文字阅读的享受和阅读的严谨。不同的媒介特征的内涵形成了不同的媒介文化内涵,于是不同的媒介会聚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人群。

传播技术;媒介优势;报纸发展

媒介依赖不断发展的传播技术手段而不断发展,随之,媒介的形态和媒介传播的模式不断地被更新。从手抄报到铅字活版印刷,再到现代化的印刷流水线,报纸是新闻媒介发端的起始,也是现代新闻媒体开创大众传播时代的主体,从开启大众传播时代300多年的单一媒体的地位,直到广播媒介出现以后才被改变。媒介形态的发展一直处在变化的进程之中,起初广播分流报纸,而后电视分流广播。电视卫星和激光照排技术的利用,曾使得电视媒介和报纸媒介都出现过有利于自身的快速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报纸种类由不到200种增加到超过1000种,期刊数量由几百种增加到超过7000种,电视台则由700个增加到了3000个左右。从新闻媒体数量的增长角度来看,新闻媒体数量增长是国家事业体系内的众多机构中增量最多的机构之一。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的发展与使用的普及,又使得电视媒介和报纸媒介同时受到传播模式的挑战,从目前的状态看,报纸受到的压力比电视要紧迫得多。因此,我们应该确立一个基本的媒介发展的历史线性进程观,而不是就今天的媒介技术现状确定媒介形态未来发展的趋向。

在新媒介技术的推动下,报纸媒介,以及其他类型的媒介,赖以传播的载体优势被另一个具有相同传播特征的载体所僭越,由此引发媒介环境出现不可逆转的解构与重新建构,进而引发媒介生态重新改组。用通常的理论来解释,这就是传统的新闻发布和信息传播方式出现了颠覆性的异变,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新闻人角色,普通民众对媒介的利用结果出现了转换。不仅如此,我们仅仅看到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数量变化是不够的,更大的变革性的变化是使用权的变化,即话语权使用的平面化和随意分散,舆情传输权力的中心化。面对如此的媒介环境,传统的新闻传播结构体系面临着从未有过的颠覆性挑战,建立在以往的媒介载体之上的新闻传播模式,必然不可避免地面对同样的挑战。

新媒介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引发信息生产的多元化,信息传播的多元化,而后是信息生产主体的多元化,组合了资源共享、多元类型媒介共存的组合体。传统媒体应对这种变化的方式确立在加速适应和竞争之上。目前,都市类报纸网络化、电视娱乐化、广播新闻化,以扩版、扩栏目,应对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和海量搜索。其中最累、最无奈的要属报纸。报纸有着无法回避的较高的出版成本,厚报已经给它带来了沉重的经营负担。如果再拼扩张,报纸信息采集的成本和印刷发行的成本,将无法应对正在不断流失的广告趋势。

报业发展到今天,如何进行深度开发和重新定位已经成了关乎今后进一步发展,甚至是存亡的紧迫课题。报纸媒介一直遵循的经营模式是,增强媒介的影响力、吸引力,促进发行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广告的吸附力。从广告的服务对象来说,广告主选择投放对象,首先关注媒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读者的阅读率、媒体的品牌效应和美誉度,看重的是广告投放的效果。这种传统的媒介经营模式从现代媒介诞生以来一直在延续,不仅报纸媒介、广播媒介和电视媒介的运行轨迹依然如故,没有出现大的调整。低报价时代造就了厚报时代,当报纸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免费报纸在人口高度集中的繁华大都市出现了。可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报纸的发展方向,或者说只解决了一些报纸和一些区域的报纸的发展方向,对于大多数缺乏这些条件的报纸来说,它们无法适应。报纸的阅读率下降,影响力减弱,紧跟着广告收入下降,不得不减少版数,进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报纸的黄金时代,其最大的贡献者归属于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都市类报纸。都市类报纸带动报纸实现了向贴近民众的一次大跨越,同时造就了厚报竞争态势,以报纸资讯的极大丰富性而凸显自己的优势。那时网络未形成强势,社会仍然崇尚阅读,都市类报纸的信息全覆盖成为了报纸立足的重要支点,厚报、窄报被看作是一个趋势。网络对新闻的深入介入,智能手机的普及,热点话题在电子媒介上的遍地开花和不设栅栏的开放,互动的优势挑战都市类报纸的民生优势。都市类报纸力图找到与网络的差异点,将网络上的热点问题、广泛关注的话题移位到报纸上,并在报纸的互动上寻找突破,但目前看到的实际效果仍不十分明显。由于缺少政策的支持,都市类报纸势微的速度似乎更快于时政类报纸。

今天的报纸离开网络就无法开设如此多的栏目,也无法做到厚报,网络让报纸获得无限多的信源,降低了报纸的采访成本。实际上网络中的许多新闻,不是由各类网站采访的,只是在相互转发。今天网络上的新闻,绝大部分都是由报纸采写后首发的。报纸为网络提供“免费的午餐”,让网络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汇集了自己的“新闻集装箱”。悖论的是,其他报纸,又从网络上综合这些新闻。报纸给自己结了一个死结,全信息覆盖做不过网络,自己做的新闻又拱手无条件地让给网络,失去了自己的生存之本。所以有人形象地说,这叫“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网络传播覆盖区域非常广泛,我们只看到了它的即时性和伴随性,往往忽略了它的覆盖的无限性。报纸仍在选择重大的新闻,认为重大的有影响力的新闻自然是报纸吸引读者的基本要素。我们将精心选择的重大新闻放在了突出的版面位置,可是没有考虑到,重大的新闻已经被人们通过网络甚至是手机阅读过了,不管怎样用版面语言做设计和重处理,毕竟那是已知的新闻了。同样让我们下不了决心的是,如果不选择重大新闻,我们又将选择什么?如果选择那些不被广泛关注的新闻,谁也不会认为这是理智的,因为一切都是未知的,这样尝试的代价不堪重负。

在被认为将会消失的媒介的喧嚣声中,今天的报纸确实陷入了一种比较焦虑的状态。如果深入了解一下媒介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到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媒介环境的变化是一种常态,从来没有停止过。报纸在新媒介形态下失去以往的优势,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最可怕的不是它带给报纸的冲击,而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不知所从,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的状态。网络取代了报纸的许多优势,但不可能取代其所有的优势,纸质的特征目前无法取代,因此网络就不可能完全取代报纸。这不是在一厢情愿地谈论这个话题,当电视出现时,广播就不被看好,但广播一直与电视拼到了今天,面对新媒介环境,新媒介对电视的冲击似乎要大于广播。

经过从“狼来了”到“狼真的来了”的历程,事实让报纸接受了新媒介催化的新媒介环境。如果不正视新媒介的冲击,那样显然极为不现实;如果报纸跟着网络跑,将迷失自我。以不变应对转换了的媒介环境,必然行不通;以弃本逐末的方式力图赢得适者生存的媒介定位,失去的将是纸质媒介的基本特征。报纸需要重新思考本质性的媒介特征,寻找报纸媒介的制高点,而不是力图把自己变成一个纸质的网页,更不是一味地要将它电子化。报纸作为纸质的载体彰显自己不同于其他媒介的媒介形态特征,如果纸质媒介载体的特征不存在了,实际上其媒体形态的特征也随之消失。报纸沿着新媒介的优势去与新媒介竞争,其结果不言而喻,因为将报纸完全变为电子介质的形态,报纸将不称其为报纸。

毫无疑问,报纸是新闻媒介发展历史中最为悠久的媒介。新闻理论的基础奠基于报纸,传播规律的研究、与新闻传播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新闻职业人的职业精神和新闻伦理道德的确立,报纸实现了最为持久的延续和延伸。新闻的许多文本和规范均出自报纸,报纸总是在开拓新闻报道的向度和维度。报纸新闻报道的优势呈现多元的纵深,在今天的媒介环境下,注重其不可替代性中的优势才是最为关键的,即我们如何在报纸的运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优化纸质媒介的特性。

对报纸的挑战,首先来自于报纸的空间被快速挤压,国内的报纸如此,报业发达的欧美国家也如此。对全世界的报纸而言,最为残酷的现实表明,读者群被大量转移,年轻的一代更加无望。国内报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地在下降,这种报业生态环境向报业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对于新闻文本客观性的确认,对于新闻传播社会责任的担负,对于阅读精神家园的构造,报纸一直保持着自己制作文本和传播模式的坚守。舍弃报纸的这些延续,等于放弃了报纸的历史传承。

报纸新闻文本在拓宽它的纵深度时,只能从两个方向拓展:一是体裁特性。二是内容特性。报纸与阅读同生同死,只有激发人们阅读的愉悦,方能真正发挥纸质媒介载体的媒介优势。尽管阅读报纸与阅读书籍存在许多阅读方向性的差异,但阅读报纸与浏览网页仍然存在阅读享受上的不同。报纸阅读不是为了搜索和查询,或多或少体现着社会对理性思考的深远期待。其他类型的媒介在满足社会其他媒介需求上有着自己的优势,报纸媒介在满足这些方面的优势依然存在。当新媒介已经转移了浏览阅读方面的需求,留给报纸的只有深度阅读了。因此,报纸的精品意识自然被倒逼出来。早在21世纪初,报纸受到其他媒介的挤压后,提高报纸的品质及舆论引导能力的发展方向,便被广泛认可。报纸报道重大新闻和热点新闻的时效空间几乎丧失殆尽,以《南方周末》为例,对重大新闻和热点新闻的报道完全采取了充分考虑缺乏时效背景下的报道模式。

报纸阅读的特点在于文字阅读的享受和阅读的严谨。过去阅读报纸可以坐在公交车上,今天已经让手机取代了,手机阅读可以随便刷屏翻看,并且满足私人空间的浏览兴趣。报纸所剩下的忠实读者,只能圈定在追求阅读享受的人群之中。如果让这些读者再以刷屏翻看的方式阅读报纸,他们肯定会对报纸失望的,完全少了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有一种观点认为,要保持一定数量的快餐式的新闻,如果做太多的深度化的新闻,永远比不上期刊、杂志。问题的反向是,如果太多的短平快的资讯,显然无法抵挡信息全覆盖的网络。从目前报纸读者的人文因素来分析,可能还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终究会出现变化。报纸应该是办给那些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精神追求更高的人,电视低俗化、娱乐化可行,报纸媒介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娱乐化上不占优势,在严肃上占优势。一张过于粗糙的报纸很难获得报纸特行独立的阅读感,这显然是由报纸的另一个媒介文化特征所决定的。不同的媒介特征的内涵形成了不同的媒介文化内涵,于是不同的媒介会聚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人群。

报纸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它与书籍和期刊都各有自己的阅读分界线。报纸应该按照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实现对新闻资源的筛选和发掘。有吸引力的报道,重在新闻报道方向的选择,贵在对新闻文本的文化内涵底蕴的坚守。社会传播在表达社会意志时自然成为社会政治的一部分,并且与社会政治产生互动关系。媒介成为多元政治的传播领域是可能的,离开政治传播领域是绝对不可能的。“传媒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根本标志不在于它的产品是传媒产品,而在于它对经营活动的中心是以实现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志下产生,其表现就是要宣传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把它放在首位。”因此,报纸的政治倾向是宏观性的,而新闻样本是微观的,如果我们把微观的新闻样本做成宏观性的方向的翻版,新闻样板原有的功能被极大地削弱。报纸新闻报道应该有质感,你去推敲,就会感觉到或厚重,或坚实,或柔软,或温润的阅读享受。正是因为报纸新闻对于厚重的张扬,才使报纸不仅仅具有报道新闻的媒介功能,还会成为不可或缺的引导社会主流价值流向的社会公器。

最为流行的说法,将报纸出现的一切困境全部推给新媒介。新媒介对于报纸的影响是客观的,现实存在的。另一方面也不能就此将报纸本身存在的操作模式上的缺陷全部抹去。如果没有新媒介,假定有另一种媒介的技术进行了超越时空的更新,报纸仍然会出现困境。20世纪90年代,电影经历了大难不死的历程。卫星传输技术让电视提高了传播速度和传播质量,电视所赢得的播放空间和观看的便捷化,让电影无地自容。电影开始起起落落,走进低谷。一度时间,农村的电影将要销声匿迹,城市中的电影院纷纷转向其他经营业务,甚至关门歇业。进入21世纪,新的电影院一家家兴起,投资巨大,数量大增。不少楼盘在推销商品房时,将豪华、大容量的电影院作为广告的要素之一,在广泛传播,因为看电影已经成为时尚。在电视媒介冲击波形成时,电影的制作模式和电视没什么两样,电视剧取代电影再正常不过。电影导演追逐清高的艺术以及获大奖,拍摄的电影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看得懂,电影就必死无疑了。电影置死而后生,痛定思痛的结果是电影与电视连续剧的巨大分化。电影开始以制作精良为旨要,以视觉冲击为导向,自己的媒介优势就随之奠定。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电影的媒介环境与报纸的媒介环境加以类比,需要体悟的是,电影在置死而后生的过程中对于转身方向的精准选择。

在新媒介环境中随着新闻实践的变化,具有国内新闻理论奠基之说的甘惜分的《新闻理论基础》的影响力逐渐消散,从学术界淡出,在新闻业界也少有人提起。新闻界对于甘惜分的贡献已经装帧为一段历史记忆。旧的新闻理论已被传播学打乱,能够真正有所担当的新闻理论一直等待着大师的出现,中国的新闻理论等待构建。报纸是新闻理论的奠基者,新闻理论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报纸媒介的新闻原则的漂移。今天的大学新闻教育中,与传播学相关联的课程占据半壁江山,新闻写作改变为新闻“制作”。写,似乎与新闻专业的学生越来越隔膜,在专业课程中变得一点也不那么重要了。没有“写”的优势,报纸存在的优势在哪里?新闻写作再回到传统媒介一统天下的时代,可能不符合媒介发展的线性进程,不可逆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程序。但需要清醒的是,新媒介环境中的文化背景转移下,阅读群体对于阅读文本式样的倾向性,绝对会出现新的适应方向,适应新的倾向性方向则需要以阅读为主的新闻的写作方式出现新的转移,而不是简单化,或放弃,与电子阅读文本随波逐流。

面对新媒介,常常有一个无法破解的问题缭绕着今天的办报者,报纸的生存优势究竟在哪里?报纸发行跨越广泛地域的追逐目标,已经优势不在。跨越广泛的地域,报纸需要提供广泛社会群体都能关注的新闻事件,往往会选择从电视到广播、从网络到手机上铺天盖地关注过的热点事件及重大报道,地方报纸,尤其是那些区域性强的市民报,常年在重要版面放置这样的报道,很难让读者眼睛一亮。以美国的报纸为例,即使在报纸如日中天的时候,报纸青一色为地方性报纸,在中小城市里保持一城一报的格局。报纸始终不会放弃社区新闻,各种类型的社区报纸大行其道。地方报纸以本地化的新闻为主,社区报纸更不用说了。报纸新闻做大做广,固然会增强媒介的影响力,但别的媒介做得比你更强时,反而变成了劣势。

美国立国先贤杰斐逊说:“我宁愿要一个没有政府的报纸,也不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报纸的力量被民国时期的报人史量才判定为,“我有一百万军队”与“我有一百万读者”的估量关系。报纸作为主流媒介中的主流媒介,在媒介发展史中占据了漫长的精彩时光。今天要重新占据它应有的媒介地位,将是一个革故鼎新的过程,也将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1] 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2] 喻国明.中国人的媒介接触:时间维度与空间界面[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3] 武鸿鸣.双语背景下网络聚合性群体的转移结构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2.

[4] 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5] 罗刚,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G216

A

1674-8883(2015)22-0237-02

猜你喜欢

报纸媒介
媒介演进中的戏曲形态衍生
报纸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报纸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