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儒家“五常”谈新闻发言人的说话之道

2015-02-26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制度

舒 娟

(湖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从儒家“五常”谈新闻发言人的说话之道

舒 娟

(湖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继2003年推行部委新闻发言人制度之后,2011年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正向省、市、县等各级行政机关推广。2011年,铁道部新闻原发言人王勇平的卸任,使2011年成为中国政府新闻制度建设的重要拐点。新闻发言人究竟说什么?如何说?已经成为中国舆论界越来越关心的议题。本文将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家“五常”出发,阐述新闻发言人的说话之道。

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公众

一、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情况

(一)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设计

根据我国学者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解释,新闻发言人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

在政府新闻传播体系中,政府新闻发言人作为一种“制度人”的设计,设立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塑造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对外形象,与媒体进行正面的沟通,从事日常的新闻发布。二是评估部门的脆弱性,预测可能产生的误解,回应媒体的负面报道,组织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

(二)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历史进程

源自于西方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开始于1983年。在建国前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已经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进行新闻发布,但没有形成制度化。

2003年,由于“非典”事件的刺激,加上经济全球化浪潮外部冲击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内在要求的双重压力的推动下,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全面启动。2004年开始,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全面推开。2008年5月1日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11年8月3日,中央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2013年11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分别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和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武警部队等7个大单位设立军事新闻发言人。

(三)我国新闻发言人存有不足

新闻发言人的一言一行经常成为报纸的头条,同时也可能卷入舆论的漩涡,遭来广泛的质疑。发言人是信息的传播者,却也是信息的过滤器。然而我国的新闻发言人还存在不够成熟完善的地方。

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认为,公开负面信息,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社会安定。产生了无可奉告型、大包大揽型、照本宣科型、报喜不报忧型、恼羞成怒型等“不合格”的新闻发言人类型。

二、从“五常”中学习说话之道

如何当好新闻发言人,其实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五常”已经给出了答案。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它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一)仁——做有仁爱之心的发言人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所谓仁者即爱人也。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新闻发言人更要具备“仁”的属性,体现人性最本质的自然属性,真正站在公共事件受害方的角度,发自内心的关护,表现出一种真诚,坦诚的人情味。

2011年,“7-23温州动车事故”发布会,王勇平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成了人们炮轰对象。2011年8月,王勇平被派往波兰工作,他在赴波兰前最后一次与国内媒体短暂交流时说:“不想再和媒体接触了,只想过安定的生活。”

面对此类危机事件时,作为新闻发言人,要理解遇难家属的悲痛心情,对遇难家属关心、耐心,表达出对生命健康权的尊重和爱护,显示出政府对事件的高度重视。此时,对公众情绪的认识和把握是处理危机的关键,新闻发言人在处理危机时表现出的态度是影响公众情绪的重要因素。

(二)义——做正义、有原则的发言人

“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发言人的“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说”,即对记者和公众坦白事情的真相,二是“及时地说”,即永远走在舆论的前面。

(1)“说”。在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政府有关部门怕事情公开后引起社会波动而隐瞒了事件真相。在涉及千万生命的重大事件面前,有关负责人竟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后果只能是折损政府威信,引发社会混乱。

(2)“及时地说”。政府从过去对媒体的直接控制逐渐演变为政府对媒体的无形操控,要学习向媒体“推销”自己。发言人的表态将对公众心理产生重要影响,以下就是表态与行动及其带给公众印象的关系:发言人早表态=早参与=关心;发言人晚表态=晚参与=冷漠;发言人不表态=不参与=不关心。因此,新闻发言人不能在事后被动地回应记者的提问,而是在事件发生之初,甚至之前就主动向记者提供详细的资料,从而引导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三)礼——做有良好形象的发言人

《论语》:“不学礼,无以立。”礼的原则包括:尊重、遵守、适度、自律。礼节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内涵,新闻发言人作为公众人物,更要处处按礼行事。不仅如此,新闻发言人的礼还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日常着装和行为上讲礼,而是在处理与媒体和记者的关系上讲礼。

(1)在日常着装和行为方面。1)着装上:得体、舒适的衣着将增添发言人的信心,而不合时宜的服饰将使发言人看上去缺乏品味和专业精神。[1]2)礼仪上:根据发言人的工作特性,需要强调初次见面的礼仪、会场上的礼仪、餐桌上的礼仪3个方面的礼仪规范。[1]

(2)在处理与媒体和记者的关系方面。王勇平曾经说记者不是敌人,是朋友。由此可见,新闻发言人与记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和复杂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编写《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手册》中表述为:新闻发言人不是“个人”,不能跳出制度框架,去表达个人意见;新闻发言人不是长官,不能对媒体指手画脚,居高临下等。[2]新闻发言人与记者的共同目标是让公众了解到更多的事实,让事实更接近真相。发言人为记者提供新闻原材料或半成品,记者完成新闻成品,发言人与记者是原材料供应商与生产商的关系。两方只有通力合作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

(四)智——做有智慧的发言人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论语·阳货》里提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即“只有崇尚聪智与轻视愚昧(的观念)是不变的”。

发言人首先要具备文化素质。我国历史上以为政府、为君主代言为职业的雄辩家灿若星河。汉代东方朔的《答客难》中虚设了以为‘客’的诘难来作答,其文章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都可借鉴。

其次,发言人要具备媒体理论知识。需能准确地分辨新闻背后的报道框架,灵活地运用议程设置、符号传播等理论,充分地了解媒体的特点和功能,把握其运营的套路和规律,才可借助它传递信息,实现目标。

再次,发言人还需具备公关素质。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面对记者追问时,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有良好的协调组织能力,做好内部协调,外部沟通;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说服记者,切忌空话、套话、打官腔等。

最后,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随着发布会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要求新闻发言人用科学、精准的语言加以描述并用较通俗的语言加以解释。

(五)信——言无反覆、诚实不欺

孔子曾说过:“人无信不立。”诚信乃做人之本。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说,“信”,分为“诚实”和“信用”两个方面。

(1)诚实。要求新闻发言人在与媒体和记者打交道时要诚实,不能向媒体和记者撒谎,不要试图掩盖一些已经发生的情况。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发言人Larry Speakes曾说:“为了国家利益,我可以避而不答,但我不应撒谎”,这意味着“诚实”指除了真实的信息外,发言人不应向媒体发布任何信息。“诚实发言”包含了四层意思:1)把真实态度和意思表达出来,不截流,篡改。2)态度真诚,与媒体坦诚相待,说自己知道的,不知道的要如实相告。3)要“快”,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掌握话语的主动权和解释权。4)要以情动人,以诚感人。

(2)信用。信用需长时积累,难得易失,也是媒体和记者对新闻发言人进行评价的标准之一。新闻发言人要守信用,尤其是在一些细节方面。

一项调查显示,记者最喜欢能够立刻回答问题并且回答问题不绕弯子的发言人;最讨厌不守时、不守信用、不回电话,并且提供不相干事实的发言人。记者的不满和抱怨便会在他的报道中流露出来,从而给发言人所代表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

[1] 李希光,孙静惟.发言人教程(第一版)[M]. 2007:283-286.

[2] 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手册(第1版)[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

[3] 丁海燕,赵鸿燕,等.新闻发言人与媒体沟通策略与技巧(第一版)[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 叶皓,等.政府新闻学案例(第一版)[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 杜江.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务(第一版)[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6] 李博.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现状研究[J].新闻世界,第11-12页.

[7] 闫小青.速览人物——王勇平:发言的代价[J].新闻周刊(综合报道).

[8] 刘俊,赵一海.“你想我说什么,我又能说什么?”——王勇平沉默告别新闻发言人生涯[N].南方周末.

D630.1

A

1674-8883(2015)22-0202-02

猜你喜欢

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煤炭企业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思考
理解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浅谈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与制度完善
让制度意识深扎于心实践于行
重大误解制度“重大”之认定
某些单位的制度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