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报人的新闻精神
——以严独鹤为中心

2015-02-26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严先生报人办报

秦 婧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中国近代报人的新闻精神
——以严独鹤为中心

秦 婧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中国近代报人以其独立性、特殊生存性以及对我国新闻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成为备受关注的一类群体,常常在社会以及学者中引起热议,对此类群体的研究也在慢慢升温加深。近些年来,关于新闻工作者新闻精神与职业道德的话题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本文以近代知名报人严独鹤为中心,通过对其新闻举措以及新闻精神进行分析,包括首创“谈话”言论专栏,其独有坚持的新闻精神,办报理念与社会以及人民日常生活关系等几个方面对中国近代报人的新闻精神进行浅析,对中国近代报人的名士风格作一简要概述。

中国近代报人;新闻精神;严独鹤;报纸与人民;名士风格

一、前言

中国近代报人命运多舛,可谓境遇大不相同,但每个人都秉持永不过时的新闻精神,全身心投身于自己挚爱的新闻事业,为探索出一条独立报业发展之路鞠躬尽瘁。在这些报人身上,都有一种名士风格,不论出身现状,他们为国为民,极富民族气节;他们不拘小节,不畏达官显贵。同时,在办报过程中,他们也将这种风格诠释得淋漓尽致,让后人通过报纸更加深刻地感受他们可贵的新闻精神和报人热情。这也是当前新闻工作者需要迫切关注和学习的一个问题。

对于严独鹤新闻精神的思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包括正直务实、但求无愧于心的人文精神;不畏强权、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自由为美、探求新闻灵魂的探索精神,并且文章还以严独鹤主持的《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为例,对其办报理念与当时社会及人民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浅析。

严独鹤是清咸丰年间翰林严辰的侄孙,名桢,字子材,“独鹤”是他在早年丧偶之后,为自己所取笔名。严先生从1914年开始,就在上海主持《新闻报》副刊笔政达30余年,编著有《快活林》《新园林》,并每天亲自撰写一篇“谈话”发表在《快活林》,文章大多为针砭时弊之文。提到严独鹤,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严独鹤极其富有的民族气节。在抗战时期,汪伪看重了严先生在新闻界的声誉与名望,数次对其进行拉拢,可每一次都遭到了严的拒绝。严先生虽是民国时期新闻界的著名报人,可谈到其在新闻史上的地位,却并不高,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并无名气,论当中原因,可谓非常复杂,但众所周知的一点,就是严先生在后人眼中,更多地被视为了小说家,而且身上贴上了“鸳鸯蝴蝶派”的标签,因此在解放后成为了国内主流文学史贬斥打击的对象,这多多少少影响到了严的报人身份。尽管如此,他的言论作品已足以还原他的报人身份与地位,他的新闻精神更是值得后人肯定与学习。

二、严独鹤与他的新闻精神

(一)正直务实,但求无愧于心的人文精神

严独鹤主持《新闻报·快活林》副刊时,笔耕甚勤,其文虽短小精悍,但关注国计民生,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严独鹤的文章采取一种亲切平等的态度与表达方式,其撰写每一篇“谈话”的字里行间,至每一个细微处,读者都可以深切感受到作者对自己的关心与尊重。在写文章过程当中,严先生从不担心自己的主观情绪会有所暴露,也不畏惧对读者进行批评。他的所有“谈话”并不带有任何装饰与伪装,他从来都是用心跟读者交流,真诚与读者沟通内心的所思所感。

一个特殊的日子里,1947年9月1日记者节,在自己所写的一篇名为《想起一副旧对联》的短文中,严独鹤将自己的新闻精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他向一切新闻从业者提出了“安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职业伦理要求。他这样说到:“新闻记者对人对事,必须为忠实的报道,作公正的批评,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但“要忠实,要公正,就无法尽如人意,也万不可尽如人意”。因为“新闻记者如果不眼光看准,主见确定,随时随地,只以博取人的如意为能事,不仅实际上决做不到,纵使做到,也不是忠实而是歪曲,不是公正而是阿附,便失去了公众的信赖”。所以忠实报道、公正批评的标准只能是“但求无愧我心”。[1]在这段话中,“无愧”与“我心”两个关键词其实就是严独鹤言论创作的最主要特征,在其一生中从未被丢弃。

(二)不畏强权,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

严独鹤极富民族气节。在当时上海沦陷的局势下,不时会发生爱国新闻工作者被日伪暗杀威胁事件,严独鹤将他满腔的爱国热情释放于笔下,撰写并发表了很多抗日相关文章,为此,他多次收到恐吓信,有些时候信中还附有子弹和人的断指,亲人朋友都对他加以劝解,要他万事还应当以自身安全为重,应处处小心为上,没想到,他镇定自若地回之:“要如何多加小心呢?总不能去当汉奸出卖人格,如果要暗杀我,那么偌大的敌伪特务机关对付一个平民百姓,我防不胜防。我行我素,看把我怎样。”终于因为抗日文字与不屈态度,他被日寇宪兵司令部传讯,严先生在此时仍是一腔热血令人佩服,面对种种威逼利诱,丝毫不为所动,日寇也对其毫无办法。之后,他愤而辞职,办了一所中学,自任校长。面对汪伪强制强令他登记注册,否则就将学校关闭的要求,他最后选择把学校关掉,也坚决不登记。这种高风亮节的民族气节,曾得到夏衍的赞扬:“独鹤先生是真正的新闻前辈,他在敌伪时期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保持了民族气节,这是很不容易的。”

(三)自由为美,寻求新闻灵魂的探索精神

严独鹤力主副刊需有灵魂思想,要有文化品位,但又主张要“杂”,各类文章都要发,以满足各种读者的需求。他更主张副刊的休闲性,吸引读者的兴趣,为此,他坚持报纸副刊上组织、发表市民性的连载通俗小说,当年风行一时的长篇小说《并头莲》《啼笑因缘》等都出自于他主编的《新闻报·快活林》。独鹤先生办副刊的新闻观,也是很值得当今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继承的。《新闻报》和《申报》为沪上的两大名报,严独鹤与《申报》附刊《自由谈》主编周瘦鹃友善,时称“一鹃一鹤”,被视为“鸳鸯蝴蝶派”作家,纵然当时很多人称“鸳鸯蝴蝶派”格调不高,又被国内主流文学史贬斥打击,因其流派的主体特点,多保守,重继承,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文学革命时代大潮流中,他们多次受到新文学界的批判。但该看法是十分片面的,“鸳鸯蝴蝶派”作品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社会黑暗、家庭专制和军阀横暴等社会现实,依托于才子佳人凄美的爱情故事,讴歌了英勇的抗日青年,表现了在当时贫富差距过大、男女不平等等社会现状,与同一时期的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还是具有相当大的进步意义。

三、严独鹤办报理念与社会及人民的日常生活

严独鹤办报一直坚持的一个原则为“但求无愧我心”,但笔者认为,他同时也以身作则实践了另一原则“为人民服务”,这一点在严独鹤开辟“谈话”言论专栏此举中有较为明显体现。当时大报的时评多针对大的政治、经济事件,或是时局的变化走向,而在严独鹤副刊的内容当中,评论对象突然变得具体而琐碎,诸如衣食住行之类芝麻小事。严独鹤手中的笔也真真实实代表着百姓之所想,譬如他谈到“米油煤糖”必须保持限价与配售时说:“米、油、煤、糖能照常配售,人民对于‘吃’的问题,便有了相当解决,至少是可以活命了。大众只要能够活得下,就不至于这样神经紧张,心情慌急”;他真切地感人民之所感,且都依托近日发生的新闻事件,有据有理,一点都不落空,此举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与赞扬。严独鹤身体力行地贯彻了“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为人民发出他们的声音,争取他们的权益,与读者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赢得了人民的信赖。

四、中国近代报人与他们的名士风格

近代的中国报人大多都有一种浓浓的名士风格,也许他们出身显贵,也许文学造诣深厚,有着较高的社会声誉,一言一行都足以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他们在创立中国现代报业的初期就使得中国的报业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观察之后的中国新闻史,我们逐渐发现,这种名士风格逐渐消失了,中国媒体那种畅快淋漓的敢言之风渐渐退出了中国新闻界。就像新闻工作者的口都被贴上了封条,没有人敢大声表达了,其中缘由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报业的发展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化的东西,后人在感慨唏嘘的同时,只能怀着一颗缅怀的心去看待那段历史,还有那种潇洒的名士风格。

五、结语

近代报人的新闻精神是一种昂扬的、永不过时的精神,它永远值得我们去尊重与缅怀。

[1] 严独鹤的思想言论与风格[DB/OL].人民网,http://media. people.com.cn/GB/22114/49489/185559/11258967.html.

[2] 柳珊,杨萍.严独鹤的言论思想与风格[J].新闻记者,2010.

[3] 鄢丽娜.中国近代报人的名士风格[D].北京师范大学.

[4] 胡安定.“鸳鸯蝴蝶:如何成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5] 周奇,赵建国.近代中国报人群体的兴起与社会变迁[J].学术月刊,2008.

[6] 陈云发.严独鹤办报思想值得继承发扬[J].东方评论,2009.

[7] 余望.严独鹤的副刊编辑实践与贡献[J].出版科学,2006(03).

[8] 蔡登山.鹤立“快活林”里的严独鹤[J] .人物,2010(02).

[9] 吴孝桢.副刊里手严独鹤[N].人民政协报,2002.

G219.29

A

1674-8883(2015)22-0201-01

秦婧,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严先生报人办报
欢迎订阅《中国地市报人》
适当妥协是一种智慧
2023年《中国地市报人》征订单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中国地市报人
严先生
“严上加严”的“真相”与“假象”
《中国地市报人》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傲慢的苹果,你要逼我给骗子送钱?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