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CCSER儿童失踪预警平台”传播机制

2015-02-26黄克琦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预警媒介志愿者

黄克琦

(江西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浅析“CCSER儿童失踪预警平台”传播机制

黄克琦

(江西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当前,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型传播媒介在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发展以及手机上网的普及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兴力量,在传播过程中也逐渐凸显其传播价值。本文以“CCSER儿童失踪预警平台”为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其传播机制、特点及不足之处,以推动该平台获得长足发展。

儿童失踪;传播机制;精确传播;时效

近年来,儿童失踪作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热点问题,广受社会各界人士及家长的关注。如何预防儿童失踪以及解救拐卖儿童一直都是社会热议的话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也逐渐被利用到预防儿童失踪领域中。2007年,“宝贝回家网”创立,目前已帮助1282人寻找到亲人。而后,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微型媒体的崛起,“网络打拐”又呈现出新形式。2011年,中国社科院于建嵘教授在微博上发起“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行动,掀起“微博打拐”的热潮。但有关学者在评估“微博打拐”此类活动时提出,“微博打拐”在凝聚打拐共识、施加舆论压力方面有着一些积极的影响,但具体到“现实打拐”则收效甚微。

基于此现状,2015年11月22日,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基金儿童安全科技基金会联合腾讯微信以及腾讯公益共同发起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科技公益项目,利用移动互联网、GIS地理信息技术,借鉴美国、加拿大安珀警戒(AMBER Alert)的成功经验,依托与拥有6.5亿月活跃用户的微信平台,建立“CCSER儿童失踪预警平台”,构筑预防儿童失踪的“天网系统”。

“CCSER儿童失踪预警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是由“CCSER儿童失踪预警平台”APP及其微信公众号(CCSER001)组成。其传播机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儿童家长——信息源、传播者;“平台”——媒介载体;志愿者——信息受众。在“平台”中,儿童家长是信息的发布源。首先,家长将自己孩子的信息认证存档,一旦意外发生,可以立即在“平台”中发布预警。此时,“平台”则承担了媒介载体的角色,将信息发布给已注册的志愿者。作为以手机媒介为搭载的儿童失踪预警平台,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首次实现媒介载体与信息资源库融为一体,时效性大大提高。“平台”不仅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时它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存储库。儿童家长可以通过下载APP或关注起公众号,首先注册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完成实名认证。其次再为孩子建立“防丢档案”。万一孩子遇到失踪的紧急情况,在报警的同时,点击“平台”的预警中心一键发布信息,即可立马将信息发布出去。媒介发布平台与信息资源库合二为一简化了过去繁复的程序,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为寻找失踪儿童争取了更宝贵的黄金时间。

(2)精确传播方式革新以往“网络寻子”模式。“平台”在发布消息时,使用的是精确传播的方式。在接到失踪儿童家长求助后,“平台”会根据孩子行走的速度,包括被不法分子拐走后的行车速度、高铁速度等不同情况,精算出一套推动时空规则。在开始半小时,会推送给事发地半径30公里内的志愿者,然后根据时间推移逐步扩大推送的范围。30分钟内以1公里/分向外推送,30~60分钟内以2公里/分向外推送,1~3小时以5公里/分的速度,超过3小时以上则是以17公里/分的速度扩散。并且每分钟扩散一次,直到志愿者选择“关闭预警”为止。精确传播使信息直接面向目标受众,实现“点对点”精确传播,缩小受众面,控制传播频率,最易获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3)有效减少虚假信息,避免“打拐乌龙”事件发生。以往的“网络寻子”方式,如微博寻子、朋友圈寻人等,信息发布者大多都是由个人,再经由几度人脉转发后实现信息的扩散、传播。这就不免会存在着虚假消息的发布或者因信息理解不当而导致信息失真。“平台”是由社会组织合力运营,直接对接公安部的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且儿童家长必须事先进行实名注册并建立“防丢档案”。从源头上保证了信息发布的真实性、可靠性,减少了虚假信息的掺入,防止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能有效避免“打拐乌龙”事件的发生。

“平台”使为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填补之前空白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网络打拐”的方式。作为新生事物,必然也有其不足之处。集中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缺少权威的官方力量加入,信息把关缺乏。“平台”是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儿童安全科技基金会联合腾讯微信以及腾讯公益合作建设的社会民间力量平台,缺少官方权威力量的加入。作为一个民间力量平台,不少受众对于发布预警的门槛如何设定,以及如何辨别发布者信息的准确性感到疑惑。与此同时,没有权威审核的把关,平台可能会被滥用或者娱乐化,这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2)儿童隐私信息泄露。“平台”是长期启用的预警机制,需要收集儿童以及志愿者的信息数据。而作为一个民间组织,能不能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以消除儿童家长以及志愿者的顾虑,这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如果不能够保证用户信息数据的安全,让家长放心地使用,这样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基于海量用户的优势。

作为中国第一款预防儿童失踪的系统,不同于之前的“微博打拐”,“平台”具有其显著特征。利用信息平台的优势,充分调动社会民间积极力量,强调传播的时效性、精确性,这都是防止儿童失踪现象的助力。但要最大程度发挥“平台”的作用,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及改进,构建更加完善的平台系统,做好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加入官方力量的参与,才能更好地发挥合力。

综上所述,“CCSER儿童失踪预警平台”的出现是“网络寻子”方式的又一大革新。但作为新生事物,它必然有其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我们必须带着积极、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它,以期今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古斯塔夫·勒庞(法).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 吴香,郑好.由“微博打拐”看经典传播学理论适用性[J].今传媒,2011(06).

[3] 阮藐藐.为传播语境下议程设置作用机制的转向——以“微博打拐”事件为例[J].媒介观察,2011(06).

[4] 王心.网络公益慈善研究[D].陕西:西北大学,2010.

[5] 王勃.基于微博平台的公益传播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3.

G206

A

1674-8883(2015)22-0193-01

猜你喜欢

预警媒介志愿者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书,最优雅的媒介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