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棱镜门”事件的新闻伦理反思

2015-02-26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水门棱镜斯诺

苏 婧

(暨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棱镜门”事件的新闻伦理反思

苏 婧

(暨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本文结合大数据时代的背景,通过对“棱镜门”事件的回顾,围绕报道获奖、对事件本身和对斯诺登的评价所产生的争议,提出有关保护国家安全、捍卫个人隐私以及新闻报道原则若干问题。由于“棱镜门”事件尚无定性,本文通过把这一事件与“水门”事件进行比对,寻找其中的相似点(比如“深喉”问题)由此拓展思路,进行新闻伦理反思。

“棱镜门”;“水门”;“深喉”;新闻伦理

2014年4月,美国《华盛顿邮报》和英国《卫报》(美国网络版)因揭露美国政府实施大规模监控的报道共同获得2014年度普利策新闻奖中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获奖理由是:《华盛顿邮报》帮助公众了解信息公开应如何适应国家安全大框架;《卫报》(美国网络版)的报道则引发了政府和公众关于安全和隐私问题的重要辩论。而全程参与此次报道的《卫报》记者格林沃尔德,却被迫远赴巴西谋职,直到领取普利策新闻奖之时才回国。英国援引《官方保密法》中“禁止任何人泄露国家机密数据”的条款,要求《卫报》毁掉藏有斯诺登秘密的电脑和光盘。美国政府更是将斯诺登视为泄露国家机密的危险分子,并提议以违反《间谍法案》的罪名起诉《华盛顿邮报》和《卫报》。

一边是殊荣,一边是争议。那么,新闻媒体在面对“棱镜门”这样的新闻富矿该如何报道?保护国家安全与捍卫个人隐私孰轻孰重?公民隐私和国家安全之间的界限何在?怎样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面对“深喉”颂扬论我们又应该如何理性对待?这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新闻伦理反思?

一、“棱镜门”事件回顾

棱镜本是一种透明的光学元件,它被抛光的表面能折射光线。自2007年小布什时期起,美国国家安全局开始实施一项名为“棱镜”的绝密电子监听计划。主要是通过美国互联网公司收集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各类信息,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和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直到2013年6月,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美国国家安全局技术承包人斯诺登,在香港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棱镜计划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美国《华盛顿邮报》和英国《卫报》,“棱镜”计划的细节才被公之于众,引发了美国外交地震。

互联网诞生于美国,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之前,美国政府一直掌控网络控制权,特别重视其在国家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利用价值。“棱镜”项目出现于“9·11事件”之后和社交网络大规模扩张之前,它将冷战以来美国国安局全面监听国内外通讯的传统延伸到网络空间。斯诺登曝光了“棱镜”项目中情报搜集项目的具体名称和手法,才使美国政府无法将其遮掩。

“棱镜”项目的重要特征是美国的“政商协作”,总值七八百亿美元的情报预算,不仅保证了美国在硬件技术层面的不断升级,通过卫星、无人机和互联网监听编织了覆盖全球的情报网,也在人力资源方面加大了投入,导致多达两千家私营企业参与情报业务和八十多万人具备接触高级机密的资格。

二、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隐忧

美国政府在反恐战争中对情报的巨大需求,和美国企业界对“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时空上出现了重叠。“大数据”,简单来说就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储存、管理和分析的数据。“大数据”的“大”不仅是形容数据容量之大,更是突显有关数据的收集、保存、维护和共享的行为过程中蕴涵的挑战、创新和价值。

美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数据帝国,“信奉上帝,推崇数据”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美国人心中。相信数据、使用数据,强调“基于实证的事实”,将数据视为“科学的度量”和“知识的来源”等已经成为美国的传统。无论是连年攀升的IT财政预算,还是昂贵又庞大的数据资产,都已经预示着美国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技术消费国。

“棱镜门”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政府对隐私权的侵犯,却容易使人忽略商业机构在更日常的层面上对个人隐私的获取,以及这种获取已经和将要引发的政治经济权力的过度集中。

在政府和企业看来,某种程度上牺牲一些个人隐私来换取人身安全和经济发展是值得的。一方面,企业可以使用个人信息改善用户体验,大幅提高商业销售和广告收益;另一方面,数据搜集和分析的应用,已经扩展到美国的政治层面,开始改变民主选举的面貌。

2011年5月,麦肯锡公司下属的全球研究所出版了一份名为《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的报告,制造业、美国政府和新闻传媒业分别位居前三。联邦政府下属的几百个机构中,美国普查局(USCB)、国家安全局(NSA)和中央情报局(CIA)都拥有以“太字节”为计数的巨大的数据库。国家安全局通过对美国进行电话监控,收集到的数据数量是惊人的。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新闻媒体应该走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为本行业服务的同时,也要清晰认识到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且有责任告知大众。早在1943年,刘易斯·芒福德就曾预言,新生代技术尽管有很多优点,但带来的危害似乎要大于其优点。29年后的“水门”事件,再到今天的“棱镜门”,都验证了他的预测。

“水门”事件是一次技术对制度的僭越,但最后制度纠正了技术失控的错误,结局还是可控的。而“棱镜门”反映出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更为隐秘的监控。这种非法监控渐渐成为生活的常态,当我们享受着新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之处的时候,我们同样生活在监控中而不自知。

三、“深喉”问题的伦理反思

斯诺登“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美国国家安全局技术承包人”的身份,以及向媒体爆料的行为,不禁让人联想到“水门”事件中人称“深喉”的爆料人,他们都是“向媒体披露事实的掌握关键信息的局内人”。[1]“喉”是用来说话发声的部位,前面加上一个“深”,我们可以理解为“隐匿”——只听其声,却难探知到底具体是“喉咙”的哪一部位在发声。引申这一描述,我们可以将“深喉”理解为:隐藏得最深的“说话人”。[2]

“深喉”一词在1972年的“水门”事件之后,在新闻传播领域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2005年5月31日,美国《名利场》杂志揭开了一个困扰了人们30多年的谜团:当初给《华盛顿邮报》提供“水门事件”重要线索的关键线人——“深喉”就是当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Mark Felt)。“水门”事件发生后,他一直保守着自己的身份秘密,直到2002年他才向自己的亲友透露。不过可能因为距离“水门”事件过去已经许久,激烈的辩论交锋似乎不那么尖锐。“深喉”带来的新闻线索成就了《华盛顿邮报》的辉煌、创造了一家报纸扳倒一个不受控制政府的神话,为两个年轻记者铺平了事业腾飞之路。

在“水门”事件之后,媒体成了武器,新闻成了弹药,记者成了战士。[3]这也意味着,如果这件事情的结果与如今看到的正相反,那么新闻媒体也必然难逃公众舆论的讨伐。《华盛顿邮报》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而负责报道这一事件的记者也才初出茅庐。到底是什么理由让“深喉”选择相信他们可以担此重任,而慷慨地将如此重要的关键线索提供给他们呢?“深喉”真的是想借助媒体的力量来主持正义吗?

事实上,“深喉”们在爆料的时候,并不仅仅为了“国家和公众利益”。“水门”事件中,爆料人因为未能实现自己的升职意愿的愤慨和不满,但又深知通过内部正当渠道无法阻止,所以选择了作为“深喉”指引《华盛顿邮报》记者逐步揭露事实。媒体的介入可以适当转移公众视线,分担责任。不同于斯诺登的高调,“深喉”选择了一种安全的方式获取了自己的利益。媒体选择信任“深喉”也是一场赌注,他们之所以“铤而走险”皆源于他们看到了这其中的新闻价值以及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选择赌一把,利益之下各取所需。

对于公众来说,有时候新闻源胜过新闻信息本身。《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当年以“深喉”作为自己的主要信息源,这些打着“绝密”、“内部”标志的消息让人们连质疑都不太可能,更不用说去核实。所看到的真实与事件的真相之间可能还有出入,不排除有人为了某些利益而刻意地隐去了一些关键的细节。

四、小结

“棱镜门”事件还在酝酿发酵,我们通过把它和“水门”事件放在一起比对,可以获得不少有益启示。新闻从业者必须恪守有关新闻的基本准则,同时要对当前的政治局势、法律政策、技术发展背景等有深入的了解和宏观的把控,根据具体的情况平衡保护国家安全与捍卫个人隐私的关系。

“水门事件”披露后,尼克松辞职,政府腐败问题得到重视,并起到了警示作用;《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被记入史册,美国媒体也成为推动民主政治的标杆、扭转政治危机与公众抒发不满的渠道。《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斩获1975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这也使得与知名老报《纽约时报》平起平坐成为可能。“深喉”这一名字也因此成为一个传奇。但是对“深喉”顶礼膜拜,甚至于将其神化倒是没有必要。谜底揭开的时候,我们发现“深喉”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自己的利益追求。“颂扬论”和“驳斥论”都要不得,把握好度。

[1] 乔治·弗里德曼,王鹏.深喉之死与新闻业危机[J].科学与财富,2009(3):89.

[2] 丁莉.从“深喉”事件看美国匿名消息来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3] 魏道培.“深喉”水门事件背后的媒体神话[J].检察风云,2005(13):32.

[4] 东鸟. 2020,世界网络大战(第一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5] 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第一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徐菁菁.窃听风云:谎言、秘密与游戏规则[DB/OL].南都网,2013-11-26.

[7] 薄建禄.兰德报告:美国如何打赢网络战争(第一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005-006.

[8] 理查德·A·克拉克,罗伯特·K·科奈克.网电空间战(第一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9] 赵海.斯诺登事件与数据霸权[N].中国青年报,2013-07-09.

[10] 东鸟.监视帝国:棱镜掌握一切——斯诺登与棱镜的那些事(第一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G210

A

1674-8883(2015)22-0152-02

苏婧,女,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水门棱镜斯诺
英雄群像、历史真实与“出圈”营销——多方位解析《长津湖之水门桥》
分配正义:以弱势群体为棱镜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过水门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飞机“过水门”仪式
大棱镜泉即景
大棱镜温泉
基于Mathematica改进双棱镜干涉实验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