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生通讯及其当代意义

2015-02-26聂国春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通讯文体

聂国春

(中国消费者报社,北京 100048)

远生通讯及其当代意义

聂国春

(中国消费者报社,北京 100048)

黄远生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作为中国首位新闻职业记者,他独特的新闻思想和独创的通讯文体,对近代新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黄远生逝世百年之际,重温远生通讯,可以给当今的新闻工作者提供极高的借鉴意义。

远生通讯;新闻本位;四能说

1899年,梁启超在日本《清议报》一篇报道中,采用了“记者”一词,这是国人首次在自办的报纸上冠以“记者”之名。不过,当时的报纸主要重论说,轻新闻。辛亥革命后,彼时的报人开始注重新闻,或者新闻与论说并重。“正是在这种演变中,产生了我国近代新闻史上第一批著名的新闻记者及记者群,如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其中,被戈公振先生誉为“报界之奇才”的江西籍新闻巨擘黄远生是以记者为职业而载入现代新闻史册的第一人,其独创的通讯文体更使得通讯成为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

一、记者第一人

黄远生,字远庸,笔名远生,1885年出生于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县)。十八岁时,他连中秀才、举人,次年高中进士。当时虽获“知县即用”资格,但他却选择去日本留学。学成归国后,无意仕进的他毅然投身报界,创办《少年中国周刊》,开始了正式的记者生涯。

作为职业记者第一人,黄远生先后任《申报》《少年中国》《东方日报》《庸言》《国民公报》等报刊特派记者、主编等。他不仅能获取重要的新闻消息,更有一手好文笔。他抨击时政立场鲜明、见解独到,一时间名声大振,时人将他与刘少少、丁佛言并称为“新闻界三杰”。

1912年初,《申报》上首现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讯”。“北京通讯”以文学性手法,将当时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详尽地记录下来,且语言亦庄亦谐、幽默风趣,细节描述绘声绘色,极具现场感。

1915年12月27日,黄远生惨遭国民党人暗杀,年仅30岁。虽然其真正的记者生涯仅有3年,但“远生”的名字却风靡全国,远生通讯亦为后人所称道。

二、通讯特色探析

现存的《远生遗著》收录其新闻通讯156篇,占全书的2/3。其中,主要的作品有《囍日日记》《外交部之厨子》《乔装打扮之内阁》《张振武案始末记》等。探究这些作品,可以发现远生通讯在题材、采访和语言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

首先,远生通讯拓展了新闻报道的领域。远生通讯大多以政治性新闻为主,以重大的人物事件为主线,其报道的新闻包括武昌首义功臣张振武被杀、外蒙古独立、宋教仁被刺、日本“二十一条”、袁世凯就任大总统等,人物涉及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黎元洪、段祺瑞等。通讯虽然在辛亥革命时已有出现,但当时文人往往不论政事,一味追求文章的文艺性和故事性而不重视信息传递,黄远生则在通讯中攫取了大量的社会现实素材进行分析、评论,这可谓是远生通讯的一大创新。

其次,由于当时交通、通讯等历史条件的限制,很多事件黄远生并不能亲临现场,但他注重新闻真实,善于在采访中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黄远生认为,新闻应该尊重事实,客观公正。在没有充分的事实根据之前,他绝不“逞意悬谈”。例如,《张振武案始末记》一文,他通过现场查看与采访事件亲历者,还原了张振武被捕的经过。《张振武案一礼拜之经过》详细披露了张振武在执法处的对话以及张被枪杀后的各方反映。《张振武案之研究》则夹叙夹议,巧妙地点明了其对此事的结论。

再次,远生通讯语言通俗生动,他把文学与新闻自然融合,因而文章可读性强。邹韬奋回忆说,每有重要事故,读远生通讯是“最足令人兴奋的一件事”。此外,远生通讯除了继承“时务文体”的特点,嬉笑怒骂、指斥时弊,还创造性地运用了日记体、书信体、漫谈体等文体形式,使得远生通讯不拘一格,极大地拓展了通讯文体。

三、立足新闻本位

长期以来,研究远生通讯,多数集中于其首创通讯体裁的贡献,并从文体的呈现来分析报道的结构和语言文字表达等外在形式,却较少解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内在因素。事实上,远生通讯更能体现其新闻思想的变化。

黄远生早年留洋,接受了西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因而回国短暂从政后,他毅然投身报界,“为民生社会请命”。在《忏悔录》一文中,黄远生指出,“今日无论何等方面,自以改革为第一要义”,而要改革国家,改造社会,最终必须“改造个人”。随着当时“新闻本位”思想的萌芽,黄远生也逐步阐明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即新闻应尊重客观事实。在《本报之新生命》一文中,他表示“吾曹此后,将力变其主观的态度,而易为客观”。黄远生认为,记者应推崇“独立职业”精神。这些思想与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等西方新闻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则相近。

为了凸显记者职业精神,黄远生在《忏悔录》中提出“新闻记者须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四能说”主张新闻记者要善于认真思考,勤于调查研究,精于文章写作,这从理论上对新闻记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四、坚持“三贴近”

当前,新闻界仍然存在一些有偿新闻,新媒体界更不时出现为博取眼球篡改标题、捏造事实或观点的行为。一些记者摒弃了客观公正的立场,有的则成为“车轮记者”、“文件记者”和“电脑记者”,更有些甚至丧失了记者的职业道德,凭借手中的报道权“吃、拿、卡、要”。这不仅仅是记者的作风问题,从深层次来看是记者缺乏“新闻本位”的意识,缺乏职业素养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记者由于在某一方面存在欠缺,从而影响了报道的效果。例如,一些记者虽然能坚持“新闻本位”,但却忘记黄远生所说“新闻记者须尊重彼此之人格”,为了新闻事实而不顾受访者的感受,对报道对象造成二次伤害。例如,媒体对姚贝娜去世一事的报道就遭到了专家和公众的责问。也有些记者虽然报道坚持了真实性,但由于片面,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客观性。例如,央视播出的《农民称年收入20多万,党白给好几万》报道,虽然报道内容真实,但并非普遍现象,因而遭到公众质疑。

笔者以为,远生通讯的当代意义,绝不仅仅在于通讯文体的创新、通讯语言及结构的拓展,更应学习借鉴的是其文体中体现的“新闻本位”思想和记者的职业情怀。记者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想民生之所想,写社会之关切,才是对远生通讯的真正借鉴。

G214.3

A

1674-8883(2015)22-0075-01

聂国春(1977—),男,江西丰城人,中国消费者报社记者,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通讯文体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通讯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