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真实·纪实”无限铺展电视生命线
2015-02-26张慧芳
张慧芳
(吴江电视台,江苏 吴江 215200)
“事实·真实·纪实”无限铺展电视生命线
张慧芳
(吴江电视台,江苏 吴江 215200)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与竞争,电视新闻的出路,不是亦步亦趋,而是做强自身,在于放大新闻的第一性——事实、电视的第一特性——真实,通过纪实来承载最多的事实、真实,从而无限铺展电视的生命线。电视新闻纪实,可以呈现最强现场感,提高节目可看性;制造观众代入感,提高节目的亲近性;叙述最真实的故事,提高节目的生动性。电视新闻纪实,不仅仅是单一的记录,它需要对话、场景、提问等多元的渠道实现。做好纪实这篇文章,任重而道远!
电视新闻纪实;现场感;代入感;讲故事
当传统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当新媒体发展风起云涌,我们的电视媒体如何在突围中找到立锥之地,放大固有优势,是很多电视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依附依存、标新立异、哗众取宠……都不是长久之计,电视的出路,还是在于放大新闻的第一性——事实、电视的第一特性——真实,通过纪实来承载最多的事实、真实,从而无限铺展电视的生命线。
综观如今电视的竞争,不外乎是把纪实做到极致的竞争,新闻纪实、专题纪实、娱乐纪实,纪实被引入了电视的各个业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做好了纪实这篇文章,谁就赢得关注、赢得市场、赢得主动!作为一名电视新闻人,我想首先来说说纪实与电视新闻的话题,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看看,凸出新闻纪实性给我们电视新闻带来的变化与革新。
一、用纪实呈现最强现场感,提高节目可看性
最初的电视新闻纪实,更多的是指对事情或事件所作的现场报道,如“神州上天”、“蛟龙号深潜”、“汶川地震救灾”等等大事件中。电视新闻都以无可比拟的声画记录、即时传输,使观众可以在同一时刻关注到世界各地的事件。而时至今日,纪实性、现场感已经不再是大事件的专利,电视新闻纪实已经拓展到更多的新闻题材——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科技文化新闻等等。当然,目的只有一个,增加电视现场感,提高节目可看性。看央视《新闻联播》今年6月以来推出的系列报道《县委书记风采》就是用纪实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位位执政为民、勤政务实的“一线指挥官”风采。其中《戴建平:不把“硬骨头”留给下一任》,开篇是从浙江建德市“棚户区”麻园巷的住户采访开始的,住户对拆迁的渴望、对现有居住条件的抱怨、补偿的期望,在同期声中一一呈现。接着画面一转,记者来到了建德市委书记戴建平的办公室,边进办公室边提问,谈拆迁的设想、预算资金等情况,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接,直接实现了一种对话。之后,戴建平又来到麻园巷住户中间,面对面、肩并肩,有住户的提问,有书记的耐心解答,展现了县委书记爱民、亲民的形象。在另外一篇《余学武:禁令即“红线”谁也不能碰》,一开始就是湖北红安县民主生活会前现场,按照县委书记余学武的要求,参会者一律接受酒精呼气测试,尽管之前有午餐饮酒一律免职的禁令,但还是有当场碰“红线”的,接余学武的采访“触碰红线,没有通融”。综观这些新闻片段,尽管包含了编导的苦心构思,却都有十足的纪实风格,这是因为“电视纪实是指在电视节目拍摄中,创作主体有意识地对拍摄对象、生活流程、主客体关系进行控制,通过排除虚构、保持生活逻辑等努力,使记录下的影像接近和还原现实生活的原始状态,并使观众确信影像内容具有事实真实性的创作手法、风格与倾向。”[1]
在我们吴江电视台的节目中,电视新闻纪实手法也是在逐步渗透,融入常态节目中。今年6月全国安全生产宣传月,推出的子栏目《安全伴你行》,其中的《养老机构消防安全逐一“过堂”》《横扇严查“三合一”场所》等报道,都着重展现了看现场、抓薄弱点、现场指导等场景,并剪辑具有说服力的现场同期声。例如,【现场 管道煤气这边没有 没有管道煤气 你就用电的 而且这个明火 你要跟这边区域做防火分隔 要做防火门的 你这边敞开怎么弄的 改成用电的 这边不弄这个 煤气瓶是不可以放在这里的 还有你那些泡沫夹芯板 把它拆掉 那头的 这边阿是 好的好的 我把它拆掉】通过丰富的纪实,变严肃的执法为生动的解说,提高了节目的传播价值和可看程度。
二、用纪实制造观众代入感,提高节目的亲近性
在我们的电视新闻采访中,经常会碰到很多“高大上”的报道,诸如劳模风采、企业家创业故事、优秀教师等等。拿到此类题材经常是注重成果、弱化过程,更缺少必要的场景,于是很多时候“高大上”往往变成了“假大空”。其实,只要尝试加一点纪实,节目就会变得好看。来看看央视《朝闻天下》6月6日播出的新闻《中国创时代:迁徙路 成长图》,节目开头对多名创客的采访,是从同一个提问开始的,“搬几次家了?”,这一下打开了创客的话匣子,36氪、Balabala、初出创业的一名名创业者道出了搬了五六、七八次家的经历,切口很小,很生动。接着,记者又走入位于创业社区的法斗士联合的创业空间,从记者敲门开始记录,记录各个房间布设、格局,再到创客们的创业状态,于是《海归博士的民宅创业路》向你展现了创客艰辛起步、不断蜕变的过程,让观众感觉这样的人物就是身边的人物,甚至与自己的艰辛奋斗是一致的,不产生共鸣才怪呢。
如何用纪实制造观众代入感,还有很多方面。例如,我们的记者出现场口播,记者在现场说,实现了与场景的融合。当然,除了说,记者还可以做,这在美食汽车类等节目中比较普遍,记者充当了试吃者、试驾者,把场景、道具的特性一一交代,与你身临其境也没有多大差别吧。其实,在电视新闻中,也完全可以更多利用纪实来制造观众的代入感,采访“市民书房”的时候,记者可以充当读者,展现整个挑选、阅读、购书的过程,通过真实的过程展现,让观众产生更多的亲近感。
三、用纪实叙述最真实的故事,提高节目的生动性
纪实,离不开人和事,人和事就构成了故事。专题纪实、娱乐纪实,就是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的过程,而新闻纪实同样需要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只是它的故事需要短小精悍。[2]
全国新闻战线在2011年下半年起拉开了“走转改”的帷幕,更多鲜活、生动的基层一线的民情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一篇篇生动的“蹲点日记”,一位位闪亮的“最美中国人”,通过记者的纪实镜头,成为了观众的收视亮点。如今,“走转改”已经融入我们的常态节目中,新闻节目的纪实风也扑面而来。今年春节期间我台推出的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以《乡厨张海法:把美味佳肴做到家》为例,从乡厨张海法到庙港农家办博倒厅(家宴)说起,记录了搭灶台、布菜、下锅等过程,张海法现场讲述10多年的乡厨经历:乡厨团队的逐步扩大、菜品从肉禽唱主角到龙虾鲍鱼等海鲜入席的变化,展现了农村生活的逐步富裕和传统佳节的其乐融融。而今年上半年推出《行走吴江.精彩故事》,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传递真能量,以《平望“修理哥”唱上全国打工春晚》为例,从修车师傅周宪寿备战全国打工春晚切入,记录了“修理哥”15年打工生涯的心路历程、不务正业爱上写诗唱歌的理想追求,特别是节目最后编导加了一段周宪寿原创歌曲《打工兄弟把歌唱》:“泪别妻儿爹和娘 举步维艰火车上 肩扛手提去南方 为了梦想闯一闯 六月酷暑汗水淌冬天寒风湿衣裳 咸菜馒头一碗汤 时常想念爹和娘”,整段同期声一上,唱出了多少打工者的心声,扣动了观众的心弦。
新闻故事可以是新近发生的,也可以是追根溯源挖掘的。系列报道《吴江记忆》之《我的乡愁 我的情》,把对黎里老字号的记录,分解成了“二友轩茶馆”、“家乡的酱鹅”、“生禄斋传统糕点”三个故事,通过老字号一路走来的发展故事、人情故事,传递浓浓的乡情、家乡的味道。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纪实,可以呈现最强现场感,提高节目可看性;制造观众代入感,提高节目的亲近性;叙述最真实的故事,提高节目的生动性。电视新闻纪实,不仅仅是单一的记录,它需要对话、场景、提问等多元的渠道实现。做好纪实这篇文章,任重而道远!
[1] 雷蔚真.电视纪实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 潘知常,孔德明.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从电视叙事看电视节目的策划[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G222.3
A
1674-8883(2015)22-00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