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金时代》的商业海报探析中国电影的文艺情怀
2015-02-26韩大海
韩大海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艺术设计系)
从《黄金时代》的商业海报探析中国电影的文艺情怀
韩大海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艺术设计系)
电影海报是影片上映前的一种以招贴为载体的商业宣传方式,是电影品牌文化初期最关键的品牌印象。好的商业海报可以完美地吸引观众的目光,大幅度提升其对电影的期待和喜爱程度,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任何一部有生命力的电影佳作,都必然具有某种触动人心、给观众带来愉悦的艺术魅力,使他们深受感染。电影《黄金时代》就是通过前导式海报中完美地展现整部电影的文艺情怀。海报画面与电影中的场景和语言描述交相辉印。基于此,从电影海报入手,对画面造型、场景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整理。
黄金时代;商业海报;许鞍华;画面造型;品牌;文化情怀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化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大环境中的发展越来越快,水平也越来越高。中国电影行业也从低谷中走出,呈现出生机勃勃、百家争鸣的盛世景象。
相反,发展的速度越快,问题和弊端显现的也就越多。大数据时代下,高额度的票房成了电影产业商业制作畸形发展的导火索。而许鞍华导演文艺电影却大胆地反其道而行,摒弃了票房,这是对华语电影的更新的探索。
2014年,一部长达3个小时的文艺大片《黄金时代》正式上映。这部电影是由香港影坛一位重量级的女性导演许鞍华拍摄。和同样著名的王家卫相比,都是游走于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导演。但她在电影制作的道路中走得更为艰辛。《黄金时代》的上映后,虽然其所产生的影响较为深远,但与它的票房相比其影响力则显得极为惨淡。许鞍华导演在这部电影拍摄和制作时大多都延续着平和的叙事手法去展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场景之间的感情,进而达到她所想表达的意义。《黄金时代》也是如此。这样的小众文艺电影并没有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却得到了一批文艺人士的追捧。无论是从前导海报宣传设计还是后期电影中场景设计都值得向导演致敬。
1 商业海报与景别设计
《黄金时代》是有关女作家萧红短暂一生的传记电影,电影的内容编剧基本上尊重现存史料对萧红一生的记述;但在叙事方式上选择了相当前卫的手法,编剧李樯突破了传统讲故事的方法,一边由汤唯演绎萧红的故事,一边由萧红和她的朋友跳出戏口述她的故事。不仅如此,它还会用把同一个故事分为朋友的预言、当事人的自述以及相关当事人多年后回忆的三种不同的角度去表达。也恰恰是因为这种大胆的尝试,《黄金时代》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2014年,在整个国庆档上映的电影中,《黄金时代》被认为是票房最难以预料的电影。无论从制作还是营销宣传,《黄金时代》都向外传递着一种信息——希望以自己笃定的方式开辟出一套运作文艺片的新模式,就像是进行一场巨大的实验。而其电影海报也在这场实验中饱受好评和争议。
在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作为闭幕影片的《黄金时代》一次性曝光了5张国际版海报。虽然分为韩国、日本、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五个国家地区,但其设计风格做到了地域特色与设计美学的高度统一,一地一风。而看过电影之后就会发现,每一幅海报都与电影中的景别环环相扣。
在《黄金时代》笔锋款海报中“世事苍夷,最爱自己,这是一个懂爱自己的时代。一切都是自由的!”一句话点破整个电影的主题,将汉字的雕塑话处理,演员的形象或倚或靠或坐,将整个文艺的氛围升到了高潮。尖锐的笔锋直入地面,在场景设计中,笔锋如直挺挺的树木当作背景,层次感十足。中国台湾版的海报“即使身世如浮在水面的羽毛般飘零,也可以心中有天地,一切都是自由的”汤唯的形象抽象化,置入画面最后,通篇繁体中文,淡雅和恬静的台湾风。主要色调为青灰色,青灰给人以压抑、安静、沉稳的感觉,海报的最大的优势也正是如此,牵动了观赏者的心弦,勾起了人们心中的文艺复古情怀。中国香港版中“时代意境代入,侧光显得人物又美又孤独。”与台湾版的海报形成了极大反差。汤唯举伞站在桥上,眼神坚定目视前方。手中握着民国复古的钱包,从细节到烘托出的大的情感氛围都是一个迷人沉静的分镜头。韩版的海报双重侧影的交替再结合古典水墨表现,写实中悲伤更添几分。再配合汤唯目含泪光的眼神,整个画面就足以深入人心,场景构图与电影情节相呼应。五张海报中最为特殊最为耳目一新的海报则为美版海报,黄金笔锋里萧红剪影妙现,静静站立,孤对傲梅,简约大气。
五张海报紧扣电影主题,结合了不同国家的审美文化,用黑白青三种纯色调为背景,勾勒出空旷的大时代背景,独特之上创意十足。海报所引申出的深刻含义,所浓缩的电影的精华画面都让这部电影在前期获得了很高的观众期待度。无论是设计还是策划,海报的前导作用都给电影做了强有力的铺垫。
2 镜头语言与商业海报的巧妙衔接
导演许鞍华在香港沉沉浮浮之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实验,用自己个性化的视觉语言表达方式和对电影道路的执着与追寻,在自我内心世界和情感诉求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电影艺术风格。而在人类进化历史中,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官器官已经成为思想、情感交流传播的重要部分。
在整部电影的开头,“我叫萧红,1911年6月2日出生在黑龙江省……,1942年1月22日逝世于香港圣提士反医院,享年31岁。”汤唯饰演的萧红以自述的形式,口述了自己的生卒年月,黑白的荧幕,汤唯的特写。《黄金时代》的开场镜头直接将观众拉到了萧红暴风骤雨、波澜壮阔的生命中,不可须臾离。
而在《电影的元素》中提到:“一部电影的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影像各方面的质量,镜头是看见影像的眼睛是摄像机的焦点,要产生符合精确影像就需要选择精确的镜头。决定选择什么样的镜头是把影像转移到胶片上的关键因素。”在《黄金时代》中镜头语言的变化运用微妙、大胆。在电影开头场景镜头中,汤唯直视着观众,纵观影视,绝大数电影是极力避免采用演员直视观众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会极大地破坏影片孤心营造的真实性,使观众出戏。《黄金时代》却反其道而行,片尾的镜头也是萧红对我们的凝视,3个小时的千言万语和欲语还休,导演用镜头的方式把答案交到每一个观众的手里。这样的手法堪称大胆。而细节在与场景设计中的汤唯的定妆,影片开头的黑白处理,配合汤唯惨白的脸庞,也恰恰尊重历史的真实,萧红的病态美依然包含坚定和沉着冷静之情。相比之下,结束时的镜头画面,颜色丰富,3个小时之后在配有萧红《呼兰河传》的序幕中,那种凝视是美的,是点明观众心里的明灯。那种凝视是自由的,实乃画龙点睛之笔,首尾相接。
通过这些凝视的镜头,汤唯的两种同样坚定表达不同的眼神并没有将我们作为观众去客观地评价一个人物的一生;相反,我们被拉回萧红身边,被逼迫着近距离地反思和审视萧红和自己各自的时代与人生。
作为整部影片唯一的黑白镜头,由死及生,以一个“伪纪录片”的手法诠释了许鞍华采用“新锐、大胆而先锋”的“实验性”。在作者看来,则是影片最精彩的一个镜头之一。
《黄金时代》很善于运用包含深意的镜头语言进行叙事,例如,在场景萧红入夜大腹便便地走向码头准备乘船去重庆时,踉跄地在码头边摔倒,却又因怀有身孕而不能起身,微笑着睡了一夜。这些片段里有很多的空镜头和特写镜头,许鞍华在拍摄这一片段时采用了大量的镜头切换,电影中萧红的落寞与可怜,包括她身上所散发出的坚韧和不屈的性格品质都有着深度地刻画。许鞍华导演采用了蒙太奇的手法,从萧红与老国民党士兵对话切换到老兵拄着双拐黯然离开再到萧红凝望的镜头时,恰恰与影片上映前的海报达到了高密度的衔接。萧红的哭与笑、悲与喜都在这些镜头下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黄金时代》在电影艺术的处理中是反电影语法的。好莱坞早为全世界电影设定了一套绝妙的叙事神话模式,这个模式源远流长,就是《伊利亚特》,就是人类对于故事情节最基本也是最深邃的追求。而恰如后期《黄金时代》由前导发布的一系列文艺海报突然在终极海报笔锋一转,人物的场景照配上“想什么就什么”的时代的态度宣言。它的摄影手法以及镜头变化都如海报的峰回路转一样,令人大惑不解。
3 镜头下的评价与反思
对于《黄金时代》这部电影,笔者的观点是,它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但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影片从萧红的自述以后就呈现出《呼兰河传》中那个令人神往的大花园,以及萧红童年时期爬树掏鸟蛋、与慈祥的外公嬉戏等场景。许鞍华导演以及编剧李樯在影片的前期必然是做足了准备,这样的四维的演绎方式,与后面萧红悲惨的人生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影片最后的部分,萧红病榻之上缓缓说写的那些东西可能没人看,但流言蜚语却能流传下去。许鞍华导演用镜头去刻画萧红的精准度,令人动容。从之前的《女人四十》到《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导演入木三分的女性视角令人折服。许鞍华对女人的刻画描写像煲汤,小火慢炖,细节处处理得无微不至,但又能同时做到大开大合,慢慢坦荡。《黄金时代》就是这样一部力作。它的优秀在于影片制作的精致,情感把握的细腻,以及许鞍华导演对于女作家萧红远隔时空的重现。
总体而言,《黄金时代》是一部值得用心去看的电影,无论是商业海报还是影片视角、镜头变化、声音采用都是一部极度认真的电影。许鞍华的电影风格愈发平淡、真实、舒缓的节奏、大量空镜的应用,将情节碎片化,注重生活自身的原味本色,以客观的视角旁观人物,淡化了创作者主观的思想和意见表单。这些方式的运用足以将《黄金时代》载入中国电影的史册。移植于历史背景的人物传记中,许导的风格配合李樯疏离化的戏剧解构,使整部影片不仅精彩且值得尊敬。虽然惨淡的票房还是让这部极具文艺气质的电影在快生活中流产。但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镜头处理方式将成为文艺电影在中国的又一重要实验。
当下,电影更多的是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无厘头和愉悦电影更受大众的青睐。相比之下,《黄金时代》从一开始就摒弃了观众,在电影道路上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它是可敬的,从前导海报开始,就已经是一部具有文艺情怀的佳作,也是商业电影中的一枝追求艺术极致的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