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节目制作初探
2015-02-26周春霞
周春霞
(作者单位:广州广播电视台)
作风建设节目制作初探
周春霞
(作者单位:广州广播电视台)
摘 要: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舆论监督逐渐成为纠机关作风之弊、除干部行为之垢的重要手段,而作风建设节目则是有效的监督平台和方式。本文就目前各类作风建设节目存在的难点与瓶颈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节目制作方式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作风建设;节目制作;问题与对策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舆论监督逐渐成为纠机关作风之弊、除干部行为之垢的重要手段,而作风建设节目则是有效的监督平台和方式,如南宁电视台的《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山西晋城电视台的《行风大家谈》、广州广播电视台的《作风建设在路上》等,这类作风建设节目主要由暗访曝光、问题直击、官员访谈等几个版块构成,因能实际解决民生问题,有力监督政府机关作风建设而广受人们群众的关注和认可。
1 作风建设节目中存在的问题
1.1 节目质量的短板效应明显
作风建设节目涉及政府机关的各个层面、关系到社会民生的每个角落,不同选题的节目其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有些领域甚至是群众平时很少能接触到的,比如对税务部门的作风监督、对负责招投标部门的作风监督。这类节目虽然具备较强的权威性,却会导致贴近性和服务性不足,无法真正对有话语权观众产生影响。
1.2 新闻性、时效性有不足
对于媒体来说,其生存基础就是新闻性和时效性,而作风建设节目和其他的新闻节目比起来,因受节目内容的制约,导致新闻性不强,且对突发事件应变的能力弱、时效性差。
1.3 节目样式需与时俱进
近几年,随着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大,全国作风、行风节目猛增,这类节目的新鲜性、独特性逐渐消失,而访谈的节目样式也逐步陷入“中年危机”,使节目影响力处于维系阶段,因此节目的表现形态应谋求突围创新。
2 作风建设节目制作中的问题解决对策
2.1 注重节目的真实性、客观性、权威性
作风建设节目编播人员应在筛选投诉案例过程中,平等对待每一个投诉人、客观筛选每一个投诉问题,不偏听偏信,避免节目制作过程中掺杂主管因素,杜绝采用与事实出入等的事件。
由于作风建设节目中反映的问题中,基本都是关系到群众自身利益政策法规的问题,为此,作风建设节目的策划采编人员需要和各个行业的嘉宾、政府相关部门充分配合,尤其是有相关条例、政策与法规方面的阐述工作需要认真准备,对投诉问题进行准确解释,让群众信服接受。
作风建设节目的制作要用事实来证明、用政策来解读,从而强化舆论引导功能、树立媒体权威形象。如广州广播电视台的《作风建设在路上》节目中反映的各类巧立名目的乱收费行为、噪音扰民问题、河涌治理难题、地铁公交接驳难等民生问题,通过对问题真实报道,政府部门专业回应,既可以有效监督政府机关的作风建设,同时也能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工作的理解。
2.2 节目创新应成为常态
2.2.1 节目形态创新
作风建设类节目准备期长,时效性弱,针对这点,可以通过将记者的现场直击报道与演播室直播连线的同步方式来解决,这样不仅在空间上打破了演播室录制的局限,也将最真实、无剪辑的市民投诉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呈现,使节目更具真实性。
走出演播室,走进社区,走近基层,将为节目注入亲和力。开放式的干群对话、参与人员不设防、群众诉求更直接,这使节目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倾听百姓呼声。
除了传统媒体,作风节目应扩大监督平台,增加群众反映问题的手段,在目前的暗访、采访外,增加新媒体监督部分,如微信、微博、手机媒体,全方位互动、短平快的表现手法将给节目注入新意。
2.2.2 选题立意新颖
作风建设类节目选题要摆脱单一关注市民投诉的细小问题的局限性,增加关键共性作风问题的格局设计。如同样是乱收费的选题,一个选题是某个教师的个人行为导致的乱收费,一个选题是多所学校巧立名目乱收费,相比之下后者的选题价值远远大于前者,问题解决后的惠及面也会更加广泛,自然也就拥有了更多的群众关注度。
节目策划团队应充分了解当下的事实,掌握社会发展动向,对一些难点与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注重与各媒体寻找深入合作机会,立体沟通,加强主题性行风策划,使栏目成为“作风建设节目的新闻策源地”。
同时,开发新媒体平台,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在微信、微博等新平台上挖掘更多的选题,弥补现在的节目选题不够深入、不够到位的不足。
2.3 关注民生,提供服务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民生都是各种媒体收视的王牌。作风建设节目需要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强化服务的意识,从关注人民群众发展到给人们生活提供有效的帮助,关注民生也就是服务民生。同时要尽可能使用百姓比较喜闻乐见与平民化视角方式来传播相关的信息,给群众生活提供基本的参考。例如,作风建设的节目中增加一些和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出行提示、民生咨询与生活窍门等,这样不只可以丰富节目的内容,还给观众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使观众收视效益达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