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工作者遵循的基本准则

2015-02-26李永建作者单位开平广播电视台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13期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核心价值观

李永建(作者单位:开平广播电视台)

新闻工作者遵循的基本准则

李永建
(作者单位:开平广播电视台)

摘 要:本文从节目主持人应是一个好人入手,提出所有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成为一个好人,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闻工作者基本素养的高度论述了一个好人记者的标准,进一步阐述了新闻工作者要成为一个好人,必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最终得以呈现出优秀的作品,态度决定作品深度,温度决定作品厚度,角度决定作品宽度。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一个好人

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为主持人定义的第一要素是:主持人应该是一个好人。前不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杨继红教授到本台讲学又指出当前业界对主播能力的第一要求就是做一个好人。乍一听,这算什么要求?细一想,做一个好人是对新闻工作者最根本的要求,新闻从业者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好人不只是对主持人的要求,所有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成为一个好人。

小时候评论电影角色很容易判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现在判断谁是坏人谁是好人可就没那么简单了,尤其要做一个好人就更不容易。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判断好人有了一个最根本的标准,那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一个好人不一定是一个好记者,但一个好记者必定是一个好人。那么,怎样的新闻工作者才可称为一个好人呢?

新闻工作者除了必须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对国家、民族应肩负强烈的社会责任,要敢于匡扶公平正义,对百姓始终怀有深厚感情。尤其情系百姓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马航失联客机家属的悲情与我们相连;乌鲁木齐暴恐案让我们震怒;街边商贩的艰辛让我们同情……这样的记者才能称为一个好人。

新闻工作者要成为一个好人,最终呈现出优秀的作品。所谓文如其人,或在字里行间,或以声音画面精心打造一件件作品去肩负起社会的传播责任,位卑未敢忘忧国,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倍受欢迎的好作品才能呈现出新闻工作者一个好人的情怀。

1 态度决定作品深度

新闻工作者要成为一个好人,首先得以认真、诚恳的态度对待每一件新闻事实、每一位采访对象。态度决定人生,态度同样决定作品的深度和成败。唯有认真、认真再认真,诚恳、诚恳再诚恳才能洞察事实、厘清真相、切中时弊、深入人心,真正肩负起社会的传播责任。

1965年穆青采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时,面临一个很大的风险是敢不敢讲真话,敢不敢说灾难,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如果不讲灾情,不说真话,焦裕禄这个人物就没有办法写出来。如果说了真话,如实地把灾情写出来,在当时肯定是犯了大忌,很难说后果将是什么样子。在那样的政治压力下,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在这个时候需要记者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去深入新闻现场,真实反映新闻事实,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大胆疾呼百姓心声。我们新闻战线的老前辈穆青在那种特定时期就是以一个好人的良知顶着压力,用心将焦裕禄的光辉形象呈现给千千万万的读者,作品在当今仍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穆青是1965年冬天到的河南兰考,此时河南的重灾区兰考,还是困难依然。穆青在这里了解到的情况,远比他想象中的灾区要困难得多。穆青深入兰考的田头地角,访村民问干部,在焦裕禄曾经坐过的藤椅前,他抚摸着藤椅扶手不停地落泪。穆青说:“不把这篇文章写好,那简直是太对不起老百姓了。”以这种情怀、这种态度去采访兰考群众,再现焦裕禄的事迹,焦裕禄这位党的基层好干部形象才能跃然纸上[1]。

更难能可贵的是穆青在1990年和1994年还两度踏上兰考的土地,再访兰考群众,重新呼唤焦裕禄精神,这就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肩负的强烈社会责任。

2 温度决定作品厚度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这是央视《走基层》栏目的开卷语,记者带着这种温情,去采访报道基层群众,这样的节目,播出后自然能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2011年9月17日至23日,CCTV新闻频道连续7天播出了走基层《皮里村蹲点日记》,全国许多观众都是满含热泪看完报道的。观众通过记者的体验和震撼的画面,看到了皮里村孩子上学难的事实,在全国各地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较为典型的电视新闻报道。

从这7集报道中可以见到记者和当地村民那种融洽的关系,这种融洽浸润着记者对村民深厚的感情,记者对皮里村村民贫困的生活、行路的艰难感同身受。记者以足够的耐心去深入他们的生活、用真情去温暖他们的心,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正因为有了融洽的沟通,记者得以走进村民的内心世界,捕捉到大量细节:孩子因为没有鞋子而不能出去上学;记者亲尝苦涩的河水,感受村民生活环境的恶劣;上学路上攀悬崖、过峭壁震撼

观众的心灵。报道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这样的乡村需要人们去关注,也让人们看到皮里村民为改变这种生存状态送孩子读书求学的决心。这就是中国的国情,许许多多像皮里村村民一样生活着的人们渴望摆脱这种困境,各级政府、当地干部正在努力让百姓看到改变的希望。

记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和镜头反映了皮里村真实的、充满泥土气息的生活,作品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深思。尤其是作为同行,在深入“走转改”采访报道中,该怎样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对百姓倾注我们的感情,是值得我们去审视的问题。唯有这样,新闻作品才能变得厚重,才能传世。皮里村蹲点日记的作者何盈说:“皮里村出来之后,我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我想做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因为我觉得一个合格的记者应该就是这样。”这是作为一个好人记者必须努力的方向[2]。

3 角度决定作品宽度

新闻报道的角度选择对新闻事实传播的效果至关重要。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做好新闻报道工作,角度的选择就是要解决一个接地气的问题。一个好人记者必须从党和政府的层面、新闻对象的层面以及受众的层面去选取报道角度。新闻事实是客观的,然而面对客观事实不同的记者因政策业务水平、工作态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选取角度方面会各有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

某报有一篇报道高速路上两车相撞起火燃烧的图片稿,标题是“火热一吻”,这样调侃恰当吗?显然记者编辑没有换位思考,没有感同身受;马航失联客机的乘客家属心急如焚,却有媒体为夺人眼球,以客机上有新疆乘客作为大字标题,网页编辑安的是什么心?从这样的角度去报道新闻事实只能是歪曲事实,遭人唾骂。没有起码的良知、正义和责任担当去报道新闻,角度就会发生偏差,新闻事实就会失真,受众就会远去,作品就会失去它传播的生命,记者只会离一个好人的标准越来越远。

央视记者走基层的另一篇力作《北京儿童医院蹲点日记》,同样在社会和媒体引起巨大反响,作者在北京儿童医院蹲点多天在连续跟拍了二十几个孩子看病求医的过程之后,最终选择马子硕的求医之路这个平民视角作为报道的开篇和切入口,一下子就抓住了亿万观众的心,人们一起为马子硕的病情担忧。“我们必须透过一个孩子的命运,来让观众更了解咱们复杂的国情,让他们更理解医改所面对的复杂现实,帮助他们弄明白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医改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作者张萍道出了报道角度选择之于作品成功的重要性[3]。

在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新闻报道更应该走群众路线,关注百姓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以一个好人的标准摆正对百姓的态度、提升密切联系群众的温度、选准报道的角度,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心系群众,情倾百姓,努力将自己修炼成心中装有百姓的好人。

当然,记者也不应该做老好人,该针砭时弊就得笔露锋芒。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好人也不一定十全十美,好人更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好人是对自己的约束和不断完善,只有先成为一个好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好记者。

参考文献:

[1]寒冰.我拍《穆青》纪录片[M]//郑德金,穆晓枫.难忘穆青.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李玉兰.走基层是一种回归——“走转改”记者对话高校学子[N].光明日报,2011-12-30(04).

[3]周迅,甄澄.永远的连心桥——中央电视台“走基层”报道研讨会记者发言实录[N].光明日报,2011-12-26(09).

作者简介:李永建(1963-),男,湖南平江人,本科,文学学士,主任编辑。

猜你喜欢

新闻工作者核心价值观
扩大视野 更新知识
新闻控制、采编话语权与报道影响力分析
论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的三个维度
弘扬“核心价值观”及文化馆惠民工作的真实案例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我国电视新闻编辑理念的嬗变与发展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新闻工作者要潜心践行“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