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新作文中高年级版》2015年第4期
2015-02-26于溟慧
本期关注:《新作文中高年级版》2015年第4期
主持人:于溟慧
亲爱的小星星们,拿到新一期《新作文》,你一定是手不释卷地展开阅读吧?走进别人的“故事”,感受他人的“情绪”,认识不同的“人物”,领略异地的“风光”……你是否想过,“别人”的作文也可以成为我们自己“灵感”的源泉呢?从本期开始,于老师带着大家穿越别人的“文字”,寻找我们的“过去”;捡拾新鲜的“词句”,链接我们的“生活”;感受众人的“喜怒”,回味我们的“体验”……这将是一趟与众不同的旅程!走起——
聚焦一:岁记
《你》这篇作文还记得吧,它以“岁”为主线,讲述自己与童年伙伴的成长故事,分别分段写了“三岁”“四岁”“五岁”“六岁”“七、八、九、十岁”“十一岁”。这种“岁记”作为一种特殊体例,正是我们“灵感”的触点,不仅可以模仿,还有诸多“变式”等着我们去尝试哦。
变人称的岁记。范文《你》是第二人称,如果用第一人称写《我》,记述自己的成长历程也不错嘛。“一岁”,我的出生带来了什么?“两岁”,如何受到家人的呵护?“三岁”,入园啦,经历了什么?“四、五岁”,幼儿生活丰富多彩吧?“六岁”,上小学不一样了哟!“七、八、九岁”,有什么特别的吗?
跳跃的岁记。只写重要年岁的事,其他省略。如“三岁”入园的生活,“六岁”上小学了,“九岁”获奖啦。这样会更加突出有纪念意义的年岁里发生的重要事件。
“月”记。如果写自己养的小动物,如猫、狗、小鸡、小鸭等,可以按“月”记。如刚出生时,满月时,三个月大的时候,半岁啦,各自都有什么样子和习性?
“天”记。如果养的是蚕、蝌蚪等小虫,生命有限;或者是水养的蒜苗、豆芽等,时间短暂。就采用“天”记,第一天,第五天,一周后,十天啦……
“辈分”记。家中一般会有三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自己,三代人的成长经历会有很大不同,用这种不同反映时代变化是个好主意。如:三代人“书包”的变化,“文具盒”的变化,“年夜饭”的变化,“住房”的变化,“游戏”的变化,“阅读”的变化……都是可以写的素材哟。
“年代”记。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年代。同一主题,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经历和体验。如《童年的“偷”》讲的是上世纪40年代的爷爷小时候吃不饱,偷挖生产队的胡萝卜,差点被抓,吓得铁掀也丢了;60年代的伯伯,小时候半晌就饿了,偷集体的红薯烤了吃,被姥姥从嘴角的黑渣发现了;80年代的邻居马叔叔,小时候和村里的伙伴们经常一起偷西瓜、甜瓜解馋;新世纪00年代的同学们,经常会有可爱的小橡皮、口风琴、钢笔不翼而飞。最后发问:“人非生而高尚者,孰能无偷?小孩子的偷啊,在一点点变化,从为了解决温饱到解馋恶作剧,再到满足自己的私欲,道德在变;从不值钱的吃食到玩乐的小奢侈品,价值在变。可是,到底什么应该变?什么不能变呢?”
小星星们,这六种“岁记”体例新鲜又不同,有你感兴趣的吗?不妨拿起笔写下属于你的“岁记”吧。
聚焦二:视角
请大家翻看第11页聂闻叔叔在三篇“视角跳跳跳”的范文之后的“结语”:视角的变化带来“思考认识的深刻,体验感触的流动,内心情感的变迁”。我非常赞同聂叔叔的观点。
《从渺小到伟大》《开弓——放!》《离殇》这三篇作文采用的是“跳跃的视角”,它的灵感也是“阅读迁移”来的呢。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就是用这样的视角写成的,翻开这本书的目录,你会看到“1.我是一个死人;2.我的名字叫黑;3.我是一条狗;4.人们将称我为凶手;5.我是你们的姨父……”像这样的五十九个小标题。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的一桩谋杀案,究竟谁是凶手?作者让相关角色现身说法:一只狗、一棵树、一枚金币、红色、尸体……他们站出来讲述自己的经历与观察,仔细地告诉我们每一条蛛丝马迹。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纤毫毕现。
采用这种“跳跃的视角”要注意两点:一是不同的视角写同一事物;二是一个视角写一个侧重点。它最突出的优势是第一人称下的心理描写细腻逼真,是其他视角无法替代的。
你可以写植物,如《我的名字叫橘红》写的就是一盆金鱼花,它采用的视角分别是“我是一块玻璃”,从整体上观察描写了整盆金鱼花;“我是一根粉笔”,近距离观察描写了“花”的样子;“我的名字叫橘红”重点写同学们观察金鱼花的场景。三个不同的视角各有侧重,向我们全方位展示了一种新奇的植物——金鱼花。
当然,动物也可以用这种视角写呀,有个同学就写了一篇《鱼王》,分别写了四个视角:“我是一条山间小溪”“我是鱼缸”“我是小主人”“我是鱼王”。
《拔呀么河——》是从五个视角写了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与作文开战》从五个视角写自己参加一场作文比赛的经历;《班长的烦恼》从三个视角写自己当班长不胜其烦;《不同的谎言》从两个视角写了两个人善意的“谎言”故事。
你看,写人、事、物、景、情、思,都可以采用“跳跃的视角”,这些视角写同一内容,有物的视角,也有人的视角,有意思吧?你也来尝试一下。
本期杂志中第6页的《绝望的耕地》和第29页的《文具盒,变、变、变!》这两篇作文都是采用了“物的视角”,即文章以动物、植物或物品的眼光来描写人物、叙述事件、评判事件行为,设身处地地站在物的角度,来体悟这个世界,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口吻要符合物的身份、特点和眼光,避免机械的概念替换。
《绝望的耕地》主题是“呼吁保护土地资源”;《文具盒,变、变、变!》是环保主题。这些大主题的作文,如:环保、变迁、浪费、美德、文明等,不是太好写。你看,转换成“物的视角”,站在物的角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就比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写得深刻、写得有力。所以,建议你写这种发人深省的控诉、声讨、呼吁、讴歌类文章,可以用“物的视角”。如我在杂志上读过的作文《易拉罐环游记 》《甲醛的一家 》《流浪奇闻》《“流泪”的小银杏》全都是反映环保主题的,全是用“物的视角”,每一篇都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聚焦三:人称
第17页的《你》采用的是第二人称。第二人称常用“你”“你们”来叙述,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更直接、更亲切,更富有感染力。就用这个原题,如果让你写,你的《你》写谁?
写人。第二人称写自己、父母、老师、同学、朋友……
写物。第二人称写宠物小狗贝贝,写物品古筝,写玩具大白,写家乡的特产……
写爱好。第二人称写音乐、武术、读书、象棋……
写地点。第二人称写学校、写家乡、写书房、写难忘的景点……
第23页的《对面的电脑看过来……》采用的是第三人称。明明是写自己的事情,却采用“一个男孩”的第三人称,同学们想一想,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第三人称用“他”“她”“它”“他们”等,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它比第一人称更客观、更直白、更真实,可以更好地展开叙述和评价,使文章娓娓道来,不做作,不矫情,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用第三人称写熟悉的人也是不错的选择,如写自己——《女孩儿剪影》,写爸爸——《他是我的骄傲》等。
说起人称,突然来了一个灵感,第43页的《背你到老》,是主编刘歌叔叔写的自己和女儿的故事,如果翻转人称,你能站在“女儿”的角度写写自己和爸爸的故事吗?一定特别有意思吧。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读《新作文》不只是读别人的“故事”,看别人的“经历”,如何让自己也“进入”呢?就是激活我们的思维,调取我们的经验,寻找我们写作的灵感。只要你带上“写作”的目光来阅读,灵感无极限哦。
从第3页的图配文“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秒的幸福”获得灵感,可以写关于“怒”的作文,谁发怒?为什么发怒?什么滋味?有什么体悟?都可以写。
从第38页《小院的春夏秋冬》每段以“诗”开头获得的灵感,你可以写《春雨》《冬之韵》《夏花灿烂》,也可以引用一句诗作为每个自然段的开头。
从《车王快闪》《我要做奇葩》两文的这两个词“快闪”“奇葩”,你想到了《“快闪”一族》《××的“奇葩”》。如《街头“快闪”一族》,写马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的行为;《考场“快闪”一族》,写有“小动作”的人;《旅游中的“奇葩”》,可以搜集网上引起广泛批评的事件,如站在革命女战士的身上照相,坐在西湖边上洗脚,到处刻下“到此一游”等不文明行为,写成一篇呼吁文明出行的作文,一定会令人刮目相看。
第37页的点评中引用了美国女诗人荻金森的一句话:“等待一万年不长,如果终于有爱作为补偿。”套用她的话来说《新作文》吧:阅读一个星期不长,如果终于有得作为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