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体系建设※
2015-02-26朱北仲
朱北仲
农业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对构建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体系进行研究,可以为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指引出一个方向。建立健全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各种机制,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再加上相应制度的保障,可以充分调动农机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使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中各企业真正成为农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而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而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从而有利于加速解决我国“三农”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国内外学者关于创新驱动的理论
国外学者关于创新驱动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Furman等在2002年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驱动体系的相关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创新组织机构建设以及支持创新驱动的各项创新基础设施、产业集群的特定创新环境及各项创新的基础设施与产业集群内特定创新环境之间的互动联系的质量,对国家创新驱动效果起着决定作用。Furman认为创新驱动是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创新驱动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要想实现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更好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国家竞争优势,就不能不重视创新驱动的作用。新古典增长理论提出在资源要素等供给有限并且存在资本报酬递减的状态下,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注入技术进步因子来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即创新驱动。创新驱动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在他的《二元经济论》中指出:“经济发展的要素有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创新。根据效益递减规律可知,资本和自然资源对一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是递减的。因此,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努力和知识的作用”。刘易斯拐点理论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这是创新驱动理论早期的一个实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是实现一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国内学者关于创新驱动主要的理论有:万君康提出的创新驱动能力主要指一个国家的创新主体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大量的产品技术研发活动,积极探索技术发展前沿,突破各种技术难关,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万君康,2008)。科技日报记者井芳芳(2010)提出的完整的科研开发体系、综合性优势和能力铸就了中国农机院技术创新源头、科技战略策源地和技术辐射源的行业领先优势与地位。完整的科研开发体系是实现创新驱动的催化剂,对于实现创新驱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陈志、方宪法等(2007)认为,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原始创新缺乏、共性技术缺失是阻碍我国农机行业创新驱动的不利因素,只有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速推进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进程。郭明顺(2013)认为,创新文化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十分重视创新型文化在技术创新中所起的作用。谭蓉娟(2011)提出要自主创新,一是要加大原始创新力度,即要努力获得一些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及更多的技术成果发明;二是要注意各种要素的集成与创新,即要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地融合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产品或产业;三是要不断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陈爱贞(2013)认为,装备制造业的装配型特性决定了各环节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重要性。由于现代工程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创新大幅度提高了设备的多样性和复杂程度,这也使得设备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了系统的集成创新。
综上所述:创新驱动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创新,而是一种综合性创新,是产业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战略的创新和文化的创新等所发生的综合协同体;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必须从制度上解决好动力、运行、激励三维机制问题。创新驱动技术是先导,机制是保障,创新驱动靠的是机制和体制的协调安排。如果仅仅只依靠某一方面的因素,而不注重多种因素的协同发挥,就不可能实现企业的创新驱动,也不可能实现企业有效应用现代技术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促进企业迅速发展的目标。
二、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能力现状
1.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与国外先进国家差距还在不断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推进的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通过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上自身的自主开发,创新驱动能力得以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装备制造技术发展迅速。内燃机直喷技术、增压技术在农用柴油机得到广泛应用;拖拉机产品功率覆盖范围不断加大,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技术日趋成熟,产品已经全面推广。同时,动力换挡技术、基于总线技术的拖拉机自动控制技术等国际先进技术已经进入了商品化阶段。联合收割机开发了轴流脱粒分离技术并形成了小麦和水稻跨区机收等主力机型;玉米收割机研制出对行式、不对行式收割技术,为区域性跨区作业奠定了基础。二是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实力也在逐渐变强,到目前为止已有近8000多家农业装备制造企业,从最初仅仅只能生产单铧犁、简单播种机到已经能够批量生产65个大类、337个中类、1374个小类的农业机械产品,除了某些与国外相比的大型、尖端技术产品之外,我国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农业机械产品已经大部分实现了自给,而且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装备制造产业链。三是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成了以土壤植物机器系统研发为主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一些前瞻性和战略性基础技术研究;成立了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了多个标志着国家级技术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这些技术中心以及延续的省级研究所,在农业机械领域开展了一些重大产品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工作,促进了农机产品技术的不断升级、发展,并与已建立起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促进了农机装备业一些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尽管现有的农业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并没有成为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强国,据一些业内专家估测,目前我国农业装备产品的大多数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的水平,只有少量产品才能达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从总体上观察,我国农机工业装备与国外先进国家还存在差距,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创新驱动还没有作为我国实现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所谓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是指决定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有机组合起来去推动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方式。农业装备制造业增长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方式,另一类是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方式。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方式是指通过农业装备制造业中的各企业主要以增加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农业装备制造业中的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并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农业装备制造业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方式,则是指农业装备制造业中的各企业主要以技术进步和推进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其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并以此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当前中国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增长方式主要是靠生产要素量的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而不是靠生产要素的有机构成提高或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来实现经济增长。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装备产品品种不丰富,技术水平低。几十年来农业装备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销售大多停留在针对主要作物及主要作业环节的中小功率、单机、结构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产品,而一些高性能、高技术含量和高效率的产品还长期依赖进口。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大多数农业装备产品普遍存在工作效率不高,能耗高,不能达到环境友好型产品要求。二是农业装备产品质量没有大幅提高,许多产品可用、能用而不耐用,这些与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相比质量和可靠性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农业装备制造业大多数企业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研究与开发能力不强,技术创新人才缺乏。同时,由于技术开发经验和设计理论储备积累不足,投入少、高端人才流失等,行业内大型骨干企业研发能力主要集中在改进、改型上,产品开发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薄弱。
3.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的动力不足
作为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主体,中国农机企业在现有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体系中,常常处于国际价值链弱势环节,是劳动密集型加工生产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和创新空间受到较大的压制,再加上研发、设计、营销力量较弱企业创新驱动的活力明显不足,尽管近些年国家不断拿出专项财政资金用于农机购置补贴,促进加大了农机企业对保护性耕作机具、玉米收获机械、高端大马力拖拉机、大中型根茎类作物系列挖掘机和配套农机具等现代农具的研发和改进力度,然而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企业依赖政策扶持的心理因素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进一步增强自身自主创新发展,调整和优化已有产品结构并依靠以技术进步来推动自身经济增长的愿望。再加上企业长期形成的不求思变的意识,使得农机企业内部创新驱动动力不足。要想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内生动力引领企业跟上发展的潮流。
4.农业装备制造业内部创新驱动的运行机制不协调
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的一些有影响力企业,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组织体系、人、财、物、产、供、销、价值链形成的各个环节,不能产生聚合效应,制约了有限资源的能量发挥。如研发中心这些部门中大多数是由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所组成,主要侧重研发新的产品,这部分人员常常为产品设计的奇特性和超前性而自豪,他们擅长解决技术问题而不关心生产的可行性和眼前的销售利润;而生产和销售部门出于对生产加工和市场领域的了解,有一种注重成本、注重加工的可操作性和对现实市场需求的把握,并不愿意生产奇特性且市场需求量小工艺不稳定的产品。尽管这些产品有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候进入市场,但由于其研究与开发费用太高,生产过程中设备投入、人员投入过多并且销售成功率较低等种种不确定因素,因此生产和销售部门不愿意配合研发部门的创新试验,这些部门只对设计部门拿出的改进型产品和比较好大批量生产并好销售的产品愿意配合。由于企业内部创新驱动的运行机制不协调也延缓了企业创新驱动的进程,影响了企业持续性健康发展。
5.农业装备制造业内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不到位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创新驱动的关键是人才,目前农机企业在创新驱动的团队组成上,单一型人才较多,复合型人才偏少,创新型人才十分稀缺。特别是在国家层面上能引领农机未来发展趋势的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数量严重缺失,难以支撑研发体系的有效运作。农机企业内各类专业人才是企业内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第一战略性资源,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所拥有的最大资本。中国农机企业拥有的各种不同种类专业人员的数量、素质和技术水平直接地影响着农业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影响着中国农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目前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新老人才流失突出。有的农机企业虽然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和商业秘密,但是由于企业人才的不断流失,导致这些技术被他人获取并占有,或者商业秘密外泄,农机企业产生了直接创新损失。因此,强化中国农机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研发人员及优秀一线人才的激励,形成新生力量能进入、成熟人才不流失,已成为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真正实现我国农机行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三、构建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机制
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的动力、运行与激励这三大机制是共同构建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体系,并使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能有效运作的最基本要素。从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来看,技术进步与发展不但需要动力支撑,而且需要有促进技术发展的创新体制与机制做保障。只有有了创新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做保障,才能够推动企业创新驱动的进程,进而促进中国农机装备制造业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1.构建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动力机制
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动力机制是由内生动力所构成的。促使农业装备制造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内生动力机制是指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的动力来源和作用方式,是指能够推动创新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为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机制。农机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的作用,就是提供战略愿景,并关注所做技术投资的进展,明确提出未来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的产品和工艺变革方式。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动力机制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创新的企业文化体系,这种企业文化体系不仅仅是传承了企业单一的文化理念,而是不断融合进了一切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而创造出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产生的企业文化体系是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一整套 “软件”系统。它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内聚力,作用于企业组织内的方方面面,产生的作用是无法形容和估量的。二是构造新的决策体系,在这个决策体系中的决策者具有敏锐把握技术发展前沿、市场需求变化、市场发展机会、规避各类风险的能力,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指挥系统。决策体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问题。从农业装备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上考虑,农业装备制造业中各企业的创新驱动战略一般分为三个主要方向:一是企业内独创型技术开发方向,这是企业在对一些已掌握的基础研究理论与应用成果后的发展与拓广,这种独创型技术开发主要是建立在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型技术开发。这种独创性技术开发是可以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能力的。农业装备制造业中的企业要成为名符其实的创新型企业,就必须在这一领域内投入大部分力量。二是综合型技术开发方向,主要是指农业装备制造业中的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能力,创造生产出具有新的功能的产品,以便在现有的科学技术原理没有突破的条件下,把已经有的科学原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出奇制胜的目标。三是引进吸收再创新型的技术开发方向,主要指农业装备制造业中的企业在引进或模仿一些领先技术后,对其不断加以改进和改造,进行技术的再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引进或模仿技术的本土化适应性的改造;其次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对使用运行中所暴露出的弊端进行改进;最后是在引进技术获得应用成功后再进行更高层次的技术开发,决策体系负责将企业的各种决策信息传递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使产品性能更优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2.构建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运行机制
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有创新驱动的组织架构、运行程序和管理规章制度。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的实施力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其所创建的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框架。一个高效的技术创新组织结构系统不仅可以使各种创新资源配置得到有效整合,而且也能使企业的各种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等职能界面实现有机沟通融合,高效的技术创新组织架构能建立起信息流互通、企业员工之间有效交流和自我学习的通道、并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劳动生产效率得到充分提高,使得企业的各种政策执行、项目实施与管理、监督与运行能有效进行。市场和技术的竞争是永无止境的,要保证农机企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创新驱动运行机制。建立这样一个创新驱动运行机制,有几个重要因素需要注意:一是要有一套接近市场能独立运作的产品开发体系和流程并以制度明确规定下来。二是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要有一个高效的管理组织机构。三是有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信息化系统。企业内部的这几大因素,影响着企业的运行效率,运行效率又影响着企业创新的成败与效果,因此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组织形式并进行适当的组织变革,是农业装备业中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中国农机企业呈现的组织结构形式主要是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交叉混合的一种体制,这种组织形式对农机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和形成是有影响的,要想提高中国农机企业内生型创新能力,应该根据农机企业所处的环境与创新目标进行选择和调整。通过分析农业装备制造业中各企业现有组织结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可以发掘不同的组织机构形式存在的优势与劣势,为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中各企业研究的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组织保障。
3.建立中国农机企业团队的创新激励机制
创新靠的是人,技术就存在于人的身上,使用技术的还是人,能够发明技术的也是人,然而独立的一个员工,独立的单独工作是无法实现创新工作的,创新通常是需要组织大批不同技能的人来组成的团队加以实现。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中的各企业激励机制主要有外部激励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两种。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中的各企业的内部的激励,主要表现在企业制度激励方面;企业是激励的主体,客体是企业内部的员工,主要是经理层、研发人员和业务骨干。企业内部通过建立激励制度,激发出各创新主体及参与创新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中的各企业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完善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中的各企业激励制度,如企业的薪酬和奖励制度、培训制度、人才引进的制度以及能持续创新的产权制度等,通过各方面激励制度的安排及措施手段的应用,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中的各企业一方面能从外部不断地吸引人才,留住企业内部人才;另一方面也能极大地激发出,农业装备制造中的各企业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中的各企业目前的激励制度,主要强调的是管理者单方面施加于企业研发人员的奖励,是一种相互独立的激励措施,这类单向的策略性激励,是管理者为实现自身目标任务而赋予企业研发人员的单向激励运行过程,很难从根本上充分调动出企业研发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全面构建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中的各企业对各类人员的激励制度,建立起企业管理者与核心骨干成员的长效激励机制。同时,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中的各企业,应大力开展对企业管理者、管理骨干、技术骨干和骨干员工绩效股权、期权、岗位分红权等激励方式创新。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中的各企业的外部的激励,主要是市场对企业的激励、各级政府对企业的激励,这种激励的主体是市场和政府,客体是企业。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中的各企业的外部激励,对政府而言,主要是在实行支持农机企业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等方面。
4.借助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提供支撑
创新是发展的内核、创新力就是生产力,创新驱动企业是主体,大学和科研院所是生力军。大学和科研院所是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获得能量的支柱,是培养农业装备制造业人才,培育农业装备制造业生产,传播农业装备制造业新发现、新发展、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基地,在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各企业创新体系建立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和科研院所在企业创新驱动过程中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它们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二是它们拥有较为完备的基础性研究创新平台。这些基础性研究创新平台是大学和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优势的体现,也是国家开展科技创新的核心平台。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四是具有知识、技术综合发展优势。中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靠的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的基本条件有三个,即知识、技术、技能积累,而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知识积累、技术积累对于自主创新至关重要,大学和科研院所不仅在学科领先方面具有优势,而且在知识积累、技术积累方面也具有综合性优势。这些综合性优势,有利于创新思路交叉、融合,便于出现新的生长点,更易激发创新的思想火花,创造新的理论。大学和科研院所拥有的科学研究高水平队伍,科技创新领军优秀人物,和较为完备的科研物质条件和科技研发能力,能为企业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1.万君康著:《技术经济求索:万君康文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井芳芳:《大联盟发展大农机——访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树君》,《科学中国人》2010年第3期。
3.陈志、方宪法、苏文凤:《“十一五”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战略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第1期。
4.郭明顺:《装备制造业创新文化影响因素的SD分析》,《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5.谭蓉娟:《珠三角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模式与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22期。
6.陈爱贞:《全球竞争下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基于分工网络视角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7.甘露、孙士明、李世柱:《黑龙江省新型农业装备制造发展研究》,《农机化研究》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