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终将替代传统媒体
——以公民新闻为例谈传播新技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

2015-02-26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主义传统媒体公民

刘 津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新媒体终将替代传统媒体
——以公民新闻为例谈传播新技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

刘 津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发展,自媒体逐渐兴起,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一边继续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一边又承受着新媒体对自身的巨大冲击。那么是否意味着新媒体终将替代传统媒体呢?笔者分析认为,依托传播新技术发展起来的公民新闻虽然在很多方面凸显出极大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亡,相反,新闻专业主义仍将继续下去;同时,新闻专业主义将会在公民新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公民新闻;新闻专业主义;传播新技术;传统媒体

一、公民新闻的兴起并不会替代传统专业媒体

Web2.0兴起之后,很多人开始思考新媒体是否会取代传统媒体。有人举出报纸、广播、电视的例子,认为新、传统媒体将共存。但是新媒体的信息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与此前均不同,这样的论断并没有准确地估计新媒体的冲击力。同时这种谈论几乎没有意义,因为它只涉及新闻媒体的技术形态和传播方式问题。人们需要的是有效的信息,并不真正在乎承载信息的技术。[1]传统媒体所坚持的新闻专业主义在自媒体时代依然受用。

公民新闻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代表性产物,它是由分散的网民自发进行的一种新闻传播活动,与专业媒体不同的是,普通个体往往不能掌握像网站这样可以自上而下地完成点对面传播的发布平台,他们更多的是在某些网络的“节点”中发布信息,这些信息要能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必须有一种传播的网络。[2]所以,公民新闻这一概念更多的是从技术的角度界定的,而传统媒体所传达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更多是一种专业概念。

二、公民新闻往往具有更强的时效性,趣味性

新闻专业主义通常指:一少部分特定的受过专业培训的人群,凭借专业精神和特殊技巧向社会展示某一具体行业的状况。虽然只有极少部分新闻从业人员可以做到绝对的专业化,但是他们大都以专业性自居。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公民新闻在时效性、接近性与趣味性上早已超越传统媒体的报道,同时公民新闻的趣味性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2013年1月21日奥巴马就任美国第57届总统,华盛顿邮报网站登出了一张题为《2013就职典礼:探索国会大厦外的场景》的十亿像素的巨幅照片,Facebook用户可以在网站上为照片中的人物贴上各种标签。常规式新闻报道是专业媒体的专利,即便如此,媒体也努力把它做的“公民化”。[3]普通公民也因此参与到曾经遥远的政治活动中,加入传统专业新闻的制作与报道,为乏味的政治新闻添加了不少趣味性。

三、新闻专业主义所倡导的“专业性”无可比拟

新闻专业主义从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人们更多的是从社会责任和职业取向上去理解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容。陆晔和潘忠党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素归纳为五个方面。[4]多数欧洲的新闻从业者会坚称专业主义的过滤与价值导向功能,并将此理解为社会赋予专业新媒体的一项权力,新闻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将此作为义务列入新闻专业原则之中。因此,很多欧洲新闻工作者与研究者将公民新闻称为“业余”的新闻。

公民新闻的出现确实打破了这种赋权的单一性,扩大了授权的主体。但是这真的代表“专业”屈从于“业余”了吗?

韩国OhmyNews网站是世界上第一家以原创新闻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完全依靠民众参与,但很快因为无法维持民众新闻生产的热情,以及稿件的质量而失去竞争力。CNN于2006年创办了iReporter平台,但却选择了一支专业的新闻团队对每天上传的公民新闻进行筛选和剪辑,虽然创立初期也发生过不实报道等问题,但由于《社区指导准则》和审核制度,iReporter上新闻资源的品质得以保证。在任何社会体制下,大众传播系统要对依赖它而获知信息的公众负责。[4]这也就是为什么需要有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为“公民新闻”进行把关。

四、公民新闻的发展离不开新闻专业主义

公民新闻活动,是平民的信息权利得到尊重的体现,但是,并非每个个体在公民新闻活动中都有同等的地位。网络是复杂的多级传播,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明显存在且作用强大。在博客、微博上,活跃着大批知名人士,他们既是专业新闻人,又是“公民记者”。由于他们的职业背景,他们的观点和言论更能引起网民的关注。人们一方面欢呼网络信息技术带来了“人人平等”;另一方面又用行动证明了社会网络中“权力中心”与“意见领袖”的存在。

公民新闻看似侵蚀传统新闻市场动摇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实际却已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公民新闻反而会使专业新闻的地位得到强化。在未来,专业媒体将会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专业将从信息的主体提供者变成信息的网际组织者;从信息的单项发布者,变为信息的全程管理者。新传播技术给新闻专业主义更为广阔的平台,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专业主义是在更为复杂环境中的激励作用。

[1] 胡翼青.自媒体力量的想象: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质疑[J].新闻记者,2013.

[2] 彭兰.影响公民新闻活动的三种机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4).

[3] 陈昌凤.专业媒体如何善用“公民新闻”[J].新闻与写作,2013(2).

[4] 吴飞.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命?——公民新闻运动与专业新闻人的责任[J].新闻记者,2013.

[5] 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6] 彭兰,高钢.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结构、功能、效果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G206.2

A

1674-8883(2015)19-0177-01

刘津(1992—),男,江苏南京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主义传统媒体公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十二公民
新形势下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