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新媒体的融合运用

2015-02-26曹金名徐文杰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传统媒体马克思

曹金名徐文杰

(1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自然灾害学报》编辑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辑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新媒体的融合运用

曹金名1徐文杰2

(1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自然灾害学报》编辑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辑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本文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现状,利用唯物辩证法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对立统一问题上的融合运用,树立建设性舆论监督和“融合”,“竞合”的全媒体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建设新时期的人才队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媒体;融合;建设性舆论监督;人才队伍

一、引言

马克思是以《莱茵报》编辑的身份登上大众传媒的舞台,逐步阐述了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媒生产、流通、消费行为,以及大众传媒关系的主要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矛盾不断展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迎来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存、转型、融合的时代,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不断改变。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理和观点也在新时期创造性地、因地制宜地为我们解决新问题,指导当今的新闻传播实践,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提供了方向和指南。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思想是出版自由思想,“要让报刊把它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并且“做出自己的判决,不能怎么指示你,你就怎么说;命令你说什么,你就写什么”。出版物是个人表现其精神存在的最普遍的方法,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马克思新闻出版自由思想对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倡导人民报刊思想,“人民报刊代表人民意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表达者,人民精神的英勇的喉舌和无所不在的耳目。”“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马克思认为报纸具有干预运动、反应局势的使命,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喉舌。党报须宣传党的政治纲领,高举党的旗帜,发扬民主,开展党内的批评和监督,同时要充分依靠群众,加强同群众的联系。

在新旧媒体格局融合交替、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传统的新闻传播手段与方法已被彻底改变,新闻工作更应该利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思想,坚持出版自由,出版公正,把正确的舆论导向传递给人民大众,担当起党和国家舆论监督的重要责任。无论是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还是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在新闻领域都要遵循新闻所特有的真实性,服务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说的服务人民,人民报刊思想和新媒体所说的服务用户,在服务的意义上是重合的。而马克思所提出的人民对于正义、平等、和对文化的自信,是新媒体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应该借鉴的,媒体承担的舆论监督功能应是一种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某些媒体看似是在传播新闻,实际上却在博取观众眼球,实现个人利益,这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相违背的,打铁必须自身硬,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从业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说真话,办实事,都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制作高水平的新闻产品,奉献给人民大众。[1]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建设性舆论监督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报纸的使命是社会的捍卫着,是针对非正义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马克思对社会的弊端,对不公平的警醒受到当时西方社会的认可。马克思的理论力量在于其同情心和对当时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造福于小众,而给大众带来不公与艰辛的认知。马克思对权力与意识形态的观念特别有益于发展他们自己的批判视角。

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监督是媒体与大众共同的监督,在2009年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二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中,要求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着眼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并坚持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秉承了马克思新闻观的指导思想,运用到当代,即是要坚持事实,坚持价值取向和方法行为的原则性。个别媒体工作者利用采编活动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进行要挟式、揭丑性的监督,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当代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准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倡导的出版自由思想,是监督报道具有合法性事实,是一种帮忙式的、提醒式的、着眼于解决问题、与人为善的善意批评。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报刊思想是能反应“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为群众解决切实问题的,有助于民生舆论监督,也就是建设性的舆论监督。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是纠正党内个别人的腐败,不作为的监督,开展党内批评,加强与群众的联系。[2]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媒体的融合运用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视角有助于我们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立统一的关系,树立“融合”,“竞合”的全媒体观。传统媒体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如科技期刊,学术专著出版,这些特有的传统媒体的表现形式,是新媒体不能完全代替的。一本期刊能够吸引优秀的学术成果,最新的学术资讯与刊物多年来对于读者和作者的积累和团队建设是分不开的。尽管如此,传统科技期刊和出版社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虽没有报刊业的冲击突出,但也需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际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一定的冲击,但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多重的机遇。

一是传播主体大众化。以往的科技期刊只面对自己的读者和作者圈子,新媒体可以通过论坛、博客、微信、微博等方式将新的学术成果推送给更多的相关用户。这些用户可以来自参考文献,可以来自各大会议,如此可以大大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和影响因子。二是传播内容的多元化。网络传播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部分作者可能单纯通过一些新的分析图解会对一个研究成果产生兴趣,节省了了解文章的时间,也使阅读变得灵活丰富了许多。三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传统媒体只靠纸媒传播的时代的已经过去,在新媒体时代,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更高效、更精准地把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群。如此可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新媒体的搭建不是建几个发布平台那么简单,自然要包括经营模式的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辩证法在这个问题上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经营管理是重要手段和支柱。[3,4,5]

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人才队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科技,根本在人才。”当代传媒业的发展根本在于构建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按照马克思主义人才观,首先就是人才的进步性。人才是品质与能力的统一,所谓德才兼备,一个优秀团队的构建必然需要具有进步性的人才。一个墨守成规不敢于尝试,更不敢于创新的团队是很难向前迈进的,相反还会阻碍这个团队的前进,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一件事的推进都步履维艰。具备了思考创新的意识,还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品质、道德,只为个人利益着想,只为省心、省事的做法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第二是人才的时代性,人才具备了品德、才华,还要适合时代的发展,人才是时代的产物,是满足一定的时代任务和时代需求的人,各行各业,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才来。否则,也会阻碍一个团队的发展,这是一个团队思维方式的问题,思维方式不先进,任何的平台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第三是人才的实践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实践出真知,人要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意识,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传统媒体人才对于新媒体不是拒绝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尝试,通过社会实践发现新媒体的先进性,并运用到传统媒体的实践中来。再者是人才的群众性,广泛性和层次性,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团体,人才都是广泛性的,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应该是深入群众的,对于一个团队来说,还具有层次性。具有广泛性和层次性的人才能够从不同角度提出创新性观点,那么这个团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也就会更加的全面而具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更加的灵活。[6,7]

综上所述,当前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处于“竞和”与“融合”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指挥棒,指导新旧媒体的辩证统一,与时俱进,指导媒体与群众的关系,媒体人才队伍的构建和培养。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今时代的新现象、新问题中彰显其坚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精神力量。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 姜德锋.论建设性的舆论监督[J].学术交流,2015,250(1):203-207.

[3] 钱明芳.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意义[J].赤州学院学报,2013,34(12):46-48.

[4] 张成良.从创新扩散理论解析创新出版思维转换[J].出版发行研究,2014(11):28-30.

[5] 唐涤非.转型期受众的变迁对媒体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5.

[6] 陈红梅.转企改制后中小型专业出版社编辑人才队伍的构建思考[J].研究与教育,122-124.

[7] 孙菊.编辑人才是强刊的关键——以《应用生态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14,26(6):605-607.

G210

A

1674-8883(2015)19-0171-02

曹金名(1970—),男,高级工程师,杂志社社长,专职副主编,主要从事科技期刊方面的研究。

徐文杰(1983—),女,责任编辑,主要从事科技期刊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传统媒体马克思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新形势下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