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网络时代“知沟”的新表征及影响

2015-02-26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受众信息

孙 苏

(重庆建筑杂志社,重庆 400015)

一、“知沟”理论概述

“知沟”假说最早由蒂奇诺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1]之所以会造成“知沟”,原因可归结为两方面:

首先,在于受众自身: (1)传播技能。诺瓦克等人也称之为“传播潜力”,“传播潜力”即“能在生活中获取某些价值的一种手段。”。受教育程度高的受众,更易于高效获取和处理信息。(2)信息储备量。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个人已有的信息(知识)储备量越大,其对新信息(知识)的接收和处理效果越好。(3)社会交往程度。个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包括交往面越广,他越可能更“消息灵通”。例如美国的一项著名研究就发现,那些在同行中广泛结交并经常与之沟通的医生,比起那些比较离群的医生能更快地接受新的医学研究成果。[2](4)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主动接受信息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常常比其他变量更密切,不过选择性接受与记忆,可能是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们往往以符合既有信仰和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3]其次,在于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比电视更容易导致受众间的“知沟”,这是因为读报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而电视却是真正面向大众的。因此,有学者认为,“电视比报刊具有更大的潜力来弥合沟壑”。[2]

二、网络时代“知沟”的新表现

网络时代“知沟”的新表现被学者概括为“数字鸿沟”。在数字化技术的革命中,由于部分人能够拥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使用计算机、网络接入、电信设施,他们就会比缺乏这些条件的贫困者拥有更多获得信息的机会,能够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发展个人能力的机会。社会被信息技术分成了“拥有者”和“匮乏者”两个部分,并且他们之间的差距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大,这就叫“数字鸿沟”。

网络媒介作为人体的进一步延伸,赋予了其使用者以更大的可能性,人们可借之接触更广阔的世界,更充分地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能。网络媒介使用技能的差异,将更加扩大受众的知识鸿沟。首先,从信息储备而言,互联网络的信息海量特性,借助搜索引擎检索的便利性,使得互联网使用者可适时更新其知识结构;而信息时代的落伍者只能局限于从传统媒体吸收有限知识。这便导致二者的信息储备量,进而是知识拥有量的差距。其次,就二者的社会交往程度而言,互联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以及基于一定协议而实现的交互的广泛性,用户交往空间无限扩大,真正实现全球一村,这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再次,就二者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记忆而言,互联网的开放特性也赋予了其冲浪者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他们倾向于积极主动地接触和搜索资讯为我所用,尤其体现在主动搜寻特定信息的可能和意愿上,这是在传统媒体背景下难以实现的。这也导致网络媒介使用者相对于传统媒介使用者能以更积极、开放的心态去接收、理解、记忆信息,进而扩大了二者的知识沟壑。

三、网络时代“知沟”的影响

罗杰斯指出,信息不仅导致“知沟”的扩大,而且还导致“行为沟”和“态度沟”的出现。因此,他认为“知沟”即“传播效果沟”。“知沟”只是就“知”的层面而言,即社会成员在知识和信息的拥有量上形成差异。它作为一种客观事实一直存在,并且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将永远存在下去,尤其在现代社会专业越来越细分的情况下,各种特殊的“知沟”不仅不会消弭,反而会不断出现。正如麦奎尔所言,“在一个动态的社会里,新的信息沟随着各种问题的时事性和相关性之增减而不断出现。”[2]网络时代尤其如此,且不论异国他乡的信息,自己周围微信、微博的海量更新就可以让人应接不暇。然而,常识和关于重要公共事务的新闻信息,是公民行使各种权利的基础,这类特定“知沟”的形成,直接导致一种新的螺旋结构,即信息富有者无论在对新信息的知晓和利用上,还是在对社会权利的把持上,都越来越凌驾于信息匮乏者之上。个人积累的知识和信息愈丰富,他的传播能力也得以不断加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便形成了新的螺旋。这种两极分化的加剧甚至可能使态度和行为沟壑不断扩大的受众两极,在特定外力作用下,尤其是在非法或非理性网络舆论的煽动诱导下形成突发的断层,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危害社会稳定。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这一方面印证了媒介接触问题,即中国至今近一半人不接触网络,他们获知信息的渠道是网络之外的其他方式,因而无从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和丰富,其中就包括信息消费。信息富有大不一定造成更先进的人,但信息匮乏一定难以让人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即使人人都能上网,并不代表每个人的网络素养处于同等水平。网络素养表现为受众正确认识、理解、评判、批评、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也表现为受众积极和有效利用网络的能力。网络素养的差异,正如许多其他个体能力和环境的差异一样,以不可见、不间断的方式塑造着社会的权力和等级结构。所以网络时代的“知沟”更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30.

[2] 麦奎尔(英),温德尔(瑞典).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07-111.

[3] 丁未.社会结构与媒介效果研究——“知沟”现象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5.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受众信息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订阅信息
网络时代
展会信息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